不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才成為女性主義者

2023-02-21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不是因為「被男性傷害過」,才成為女性主義者

為防走失,可點擊公號名,右上角「設為星標」

㊟《革命之路》

日本學者上野千鶴子在 B 站的對談,從北大宿舍拋出的第一個問題起就顯露出雙方認知的裂痕:「(不結婚)緣起是被男性傷害過嗎?」

結婚和當一個女性主義者,有衝突嗎?不結婚是否是為了免於男性的傷害?怎樣建立自主性,找到認可的來源?其實,這些問題在上野老師與日本作家鈴木涼美的信件往來《始於極限:女性主義往來書簡》中都有更徹底、更爽快的討論。

我們分享了《始於極限》中的五段選摘,有的是上野老師的論述,有的是她與鈴木涼美往來的節選,希望大家都能像她所說的那樣,「不糊弄自己」地活著。

《始於極限:

女性主義往復書簡》

(節選)

作者:[日] 上野千鶴子 / [日] 鈴木涼美

01

上野千鶴子:

我的年歲幾乎是你的兩倍。也許我接下來要說的話聽起來有些高高在上,可我還是要說。正視自己的傷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嚴就從這裡開始。要對自己誠實,不要欺騙自己。一個人若是不能相信和尊重自己的經歷和感覺,又怎麼可能相信和尊重別人的經歷和感覺呢?(所以我才在上一封信里寫道:自稱受害者不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是強大的證明。)

㊟《旺達》

02

鈴木涼美:

母親平日發表的言論與看法顯然帶有自由派色彩,很是冠冕堂皇,但我感覺在那種環境下,母親似乎有點瞧不起她周圍的家庭主婦。儘管沒有具體說過輕蔑的話,但她至少會把家長會上遇到的家庭主婦稱為「那群媽媽」,好像不認為「那群媽媽」和她是一樣的女性。在討論時,母親把自己和她們都歸入「女性」的範疇,而在私生活中,她卻把她們當作完全不同於自己的生物來對待,這是一種狡猾的做法。在父親成為全職講師後的一段時間裡,她也專心撫養孩子,順便做些零碎的筆譯工作,但她肯定沒把自己當成家庭主婦。她很牴觸「太太」這個詞,但我不認為她是覺得這個詞本身有歧視女性的含義。她恐怕是認為「太太」是「那群媽媽」專用的稱呼,不應該用在她身上。她嘴上否定一切歧視,但我感覺她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歧視情結,想要與「那群媽媽」劃清界限。

上野千鶴子:

人是複雜的。我從未見過你的母親,也不太想根據零碎的信息對她進行類型化的描述,不過讓你感到費解的那一系列行為,都是聰慧的精英女性常會採用的生存策略,即「我跟她們不一樣」。不同於廣大同齡女性,你的母親受過高等教育,對自己的智識能力抱有自信且頗感自豪。即便已經結婚生子,她仍然覺得自己與那些「尋常的家庭主婦」是「不一樣」的。置身高學歷精英雲集的學術會議時,她也認為自己和只會死讀書的優等生型女性學者「不一樣」。你母親的研究方向是兒童文學。就生存策略而言,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在這樣一個女性學者占絕大多數的研究領域,她不必與男性競爭,旁人也不會質疑她「喜歡孩子」的「母性」。

㊟《82年生的金智英》

03

上野千鶴子:

再補充一下,戀愛絕不是死死捍衛自我界限的遊戲,而是通過狠狠品味與自己不同的他人的反應,同時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們也能確認「他人與自己存在絕對的隔絕」,「我們永遠無法擁有或控制他人」。戀愛非但沒有使人與人相融,反而引領我們走向孤獨。而這種孤獨是多麼暢快。我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所謂成熟,就是提高他人在你心中的吃水線。」正是通過這種「殊死搏鬥」,我才能對他人更加寬容。

就算不進行這種野蠻的行為,人也能活下去,也可以做愛,也可以組建家庭。我曾懷疑許多結婚生子的女性是否真的是異性戀。(除去經濟上的依賴)她們在心理上對丈夫幾乎毫無依賴,而且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具有性屬性。她們應對方的要求發生性關係,按照習俗和規範結婚生子、成為母親,但我不知道她們是否曾為了成為女人而迫切地需要男人。我甚至覺得,男人需要女人來成為男人,可許多女人似乎並不像他們那樣需要男人。

㊟《曼哈頓》

04

鈴木涼美:

我這個年紀的女性步入婚姻應該主要是為了解決經濟和育兒問題,但儘管可以在婚姻框架之外解決這些問題,還是有多到出乎意料的人認為「結婚」二字象徵的東西更有吸引力。當然,我沒有任何理由反對同性婚姻或夫婦別姓,但看到這些試圖擴大婚姻外延的討論,我不禁琢磨:大家就這麼想得到「已婚者」這個頭銜嗎?薩特-波伏瓦式的事實婚姻在法國等國已經得到制度方面的保障,但在日本,至少像構建婚姻的下位制度【1】等實際問題仍少有人關心,討論總體傾向於對婚姻這一傳統制度的靈活運用。說實話,我覺得這有些奇怪。在現階段,不結婚確實會在社會層面上產生種種不便,特別是在育兒方面,不結婚就是決定性的不利條件。可讓我納悶的是,為什麼不把重點放在解決這些不便上,而是想方設法讓許多沒結婚的人能夠結婚呢?

我感覺您對結婚的態度一直都比較堅定,您在每個時代的發言都明確表示了「無意結婚」的立場。不過看過您最近的採訪記錄後,我將您不結婚的主要理由理解為「結婚意味著放棄自由」。但仔細觀察日本夫妻的現狀,很多只是徒有其表的契約關係,放棄了性的專屬性。您沒有選擇姑且為了方便而結婚,以消除種種不便,再在婚後保持自由,而是堅持不走進婚姻制度,不知您是不是還有什麼其他的理由。

上野千鶴子:

畢業生要結婚的時候,總是戰戰兢兢地來跟我報喜。而且沒人請我參加婚禮,因為大家都認定「反正老師您是不會賞光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祝福他們。遇到一個合適的人,心甘情願與之構築穩定的關係,願意讓對方參與自己的人生,也願意捲入對方的人生……人活一輩子,這樣的機會屈指可數。所以我會告訴他們「恭喜你遇到了足夠好的人,你很幸運」。

至於婚姻沒有消亡的理由……據我暗中觀察,那也許是充分認識到婚姻脆弱之後的自我保護心理。如今的年輕人很清楚,無論他們在神明面前許下多少誓言,婚姻都脆弱易碎。今時今日,三分之一的夫妻會以離婚收場。正如你所寫的那樣,我也認為「這是因為婚姻之外的互助選項實在太少了」。

㊟《婚姻故事》

……

只要婚姻還是如此「理所當然」的習俗,結了婚的人就不需要回答「為什麼結婚」,唯有置身於婚姻之外的人會被反覆問及「為什麼不結婚」。在我看來,結婚才需要痛下決心,不結婚只是拖延做決定的結果罷了。所以,問那些做出決定的人為什麼結婚,似乎才是理所當然。

我選擇不結婚的部分原因是不想用契約束縛人際關係。不過說得再酷一點的話,也是因為我不想為自己的人生上任何形式的「保險」。儘管這種保險其實只有一紙空文,根本靠不住,大家也見證了無數次,可還是有人想要抓住這根救命稻草。我倒也無意否定他們的想法。

05

鈴木涼美:

其實在我看來,人們掛在嘴邊的所謂戀愛本就很牽強,因為一方是通過少女漫畫學習戀愛的女人,另一方則是通過AV學習性的男人,這樣兩個人要在不同的語境下「分享」同一個空間,想方設法將對方拽進自己的語境,這未免也太強人所難了。您在信中以《死之棘》為例,指出「在戀愛這種遊戲中,女人的賭注和男人的賭注從來都不對等」。要我說,那豈止是不對等,根本是完全不同。AV中的女演員是男人的玩具,但在少女漫畫中,愛情是滿足認可欲求的唯一工具。您說我在書里經常提到的「交往」一詞令人費解,而在少女漫畫中,交往意味著「戀愛的圓滿實現」,「平凡的我」將因此成為「特別的我」,所以渴望交往的女人想要什麼也就不難想像了。

走過一個世紀的少女漫畫也日趨多樣化了,但有一點沒怎麼變,那就是:戀愛至高無上,它是讓人變得特別的機會,是滿足認可欲求的機會。它以浪漫愛意識形態為基礎,在與世隔絕的虛擬世界中演化成了與現實戀愛似是而非的東西,其結構類似於男人愛看的超級英雄故事,好比「被蜘蛛咬了的人突然變成蜘蛛俠」。即使浪漫愛意識形態已經土崩瓦解,少女漫畫仍然由女性繪製,再由女性消費。我書中的人物之所以渴望「交往」,大概也是因為她們在少女漫畫中體驗到了強烈的自我肯定感,卻沒能在別處找到足以超越這種感覺並滿足其認可欲求的故事。

㊟漫改劇《一吻定情》

上野千鶴子:

說回認可吧。社會認可最明顯的標準莫過於金錢。但聽說男性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說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意識)的首要指標是掙錢能力時,我被他們的單純驚得說不出話來。女性的首要指標大概是婚姻吧,身處同性友愛社會中的女人會搶奪所謂的指定席位,而這個「正妻地位」極難放棄的原因恐怕不只是經濟上的依賴,更多是害怕失去這種社會認可。這也就解釋了「男人願意為自己花多少錢」為什麼會成為衡量認可的指標。我不記得你是不是在某篇文章里提過,曾經有個男人願意一晚上為你花掉一百萬,這件事給了你尊嚴,成了你日後人生的精神支柱。

要說讀完那一段的感想,我想引用一下《彆扭女子》的文庫版解讀。那篇解讀是彆扭女子熱潮的帶頭人雨宮麻美親自請我撰寫的。

別為了一點小錢脫下內褲。別對不喜歡的男人張開雙腿。別因為男人的奉承就在人前脫光衣服。別誤以為在人前脫光這種小事會改變你的人生。別為了得到男人的讚賞當著別人的面上床。別因為某個自私的男人對你心生情慾就得意揚揚。別靠男人給的認可活下去。別用笑容回應男人的麻木不仁。別封印自己的情緒。還有……別再輕賤自己了。【2】

說起來,女性主義一直主張的就是「我不需要男人的認可也能做好我自己」,我的價值由我創造。眼看著年輕女性研讀「斬男妝」和「斬男穿搭」指南,為了通往婚姻的交往機會而眼紅,我是真心覺得可悲。難道女性直到今天還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獲得認可嗎?

最後還是聊回《愛的藝術》吧。顧名思義,認可欲求是一種被動的欲求,即「想要被認可」和「想要被愛」。而弗洛姆明確指出,愛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行為。而積極主動的行為正是自主的標誌。如此想來,世間最有意義的行為不正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嗎?這種行為的回報不來自他人,而來自我們自己。

注釋:

【1】指在異性戀登記婚姻之外,為事實婚姻、同性戀伴侶等提供法律保障的補充性制度。

【2】上野千鶴子,《彆扭女子的當事人研究》,收錄於《發情裝置(新版)》,岩波現代文庫,2015 年。

(本文摘自《始於極限:女性主義往復書簡》

有刪減,由新經典文化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ea9a73bef1518fbef898cd1936313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