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不同時段各有養生重點!養生寶典:吃梨+穴位按摩!

2019-09-19     珠海市場監管

秋天向來被稱為「多事之秋」

人會有秋燥、秋乏、秋愁等表現

秋天不同階段對養生的要求不同

養生也要順應天時

今天小編就來告訴你

秋天應該如何養生!

秋季養生分3段

秋風送爽,暑往寒來,入秋後氣溫逐漸下降,皮膚紋理由疏鬆轉為緻密,陽氣開始潛藏於內。在氣候變化無常的「多事之秋」,養生也要順應天時。

初秋:防暑保脾胃

時間: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1.御暑熱

初秋暑熱仍未退去,素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稱。此時養生重在解暑降溫、預防中暑。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處事不躁,以防暑熱傷心。

2.保脾胃

此時節雨水較多,濕氣偏盛。濕邪最易傷脾,淋雨或涉水後要及時將身體擦乾。飲食要清淡,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並且少食冷飲、秋瓜等寒涼食物,以免中傷脾陽。

仲秋:防燥常秋凍

時間: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1.防秋燥

仲秋時節草木逐漸乾枯萎黃,人體也表現為「津干液燥」,如口鼻咽喉發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蔔、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陰潤燥。

2.常秋凍

仲秋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正是「秋凍」的好時機。青壯年以及一些身體健康的老人和小孩,此時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為越冬打好基礎。

晚秋:避寒打「底補」

時間: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1.避風寒

晚秋氣候開始轉寒,此時須及時添衣,不再適宜「秋凍」。深秋時節不時有寒流侵襲,寒邪易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時保暖,以防疾病發作。

2.打「底補」

不少人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其實,要想達到冬季進補的目的,首先應該在秋季調整好脾胃,晚秋正是打「底補」的最佳時期。

芡實為食療佳品,可用芡實、紅棗、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豬瘦肉、雞肉等,可以起到健脾益胃、固腎澀精的作用,對於慢性腹瀉、夜尿頻多等症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秋季乾燥多吃梨

入秋之後,天氣越來越乾燥,計仔君已經開始感到口乾、嘴唇乾、皮膚干...其實這些都是「秋天燥氣傷肺」的表現。

這個時候多吃「梨」,就能應對各種秋燥症狀:

  • 梨性涼,秋天吃能潤燥、化痰、降火。
  • 一顆梨含有85%的水分,以及豐富的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等,有助於保護心臟、養護咽喉、防便秘。

百合梨米粥

材料:雪梨1個,梗米100克,鮮百合50克(花待放、瓣肥厚者尤宜)

做法:雪梨洗凈後連皮切碎,梗米100克,加適量水大火煮開,然後加鮮百合,慢火微燉,煮粥食用。

雪梨荸薺湯

材料:小杏仁1把,雪梨1個,荸薺5個,柿餅1個,胡蘿蔔1根,蜂蜜1勺,冰糖1勺

做法:雪梨去核,帶皮切成塊;荸薺去皮,切成四瓣;胡蘿蔔和柿餅洗凈切丁。砂鍋加水3碗,煮沸後加入上述原料,再加入杏仁和冰糖,煮沸後轉成微火,燉30分鐘。關火,待溫度不燙後加入蜂蜜,即可食用。

雪梨蔬果汁

材料:雪梨1個、胡蘿蔔1根、枸杞子20克、開水250毫升、檸檬汁20克、蜂蜜適量

做法:枸杞洗凈,冷水浸泡;胡蘿蔔削皮切成小塊;雪梨削皮去核,切小塊。把雪梨、胡蘿蔔和枸杞子放入攪拌機中,加一半水,開機榨成汁。再把另一半水、檸檬汁和蜂蜜加進攪拌機中,開機攪拌至均勻後即成。

養陰穴位多按摩

按摩可以放鬆軀體

下面給大家推薦

3個秋季可以常按的穴位

>>>> 神門

手腕靠小指側能摸到一條突出的肌腱,肌腱邊緣靠橈骨(大拇指)一側的凹陷處即是。用拇指按摩神門穴100下,早晚各1次,能改善失眠、健忘等症狀。

>>>> 曲池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的凹陷處。用手指按摩曲池穴80~100下,早晚各1次,可緩解頭痛、眩暈等症狀。

>>>> 手三里

手三里位於肘橫紋下2寸,用手指按摩此穴80~100下,早晚各1次,能潤燥健脾、調節腸胃,緩解手臂疼痛、齒痛頰腫等症。


來源:最緊要健康GRT

編輯:珠海市場監管團隊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請聯繫後台,我們將24小時內進行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dgnTG0BJleJMoPMnR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