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一日,信王朱由檢奉旨進宮見駕。等他來到乾清宮看到皇兄朱由校之時,立刻明白眼前的這位大明天子已經不行了。天啟帝馬上就要油盡燈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和弟弟拉家常,趕緊交代了三件事情:第一,皇帝你來做。第二,善待你大嫂張皇后。第三,記得重用魏忠賢。
初,上病亟時,召皇弟信王入,諭以當為堯舜之君,再以善事中宮為托,及委用忠賢語。—《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一·魏忠賢亂政》
就在信王回府後不久,天啟帝朱由校在八月二十二日駕崩,年僅23歲。諡號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八月二十四日,信王朱由檢繼位,即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
能生兒子,卻養不活
朱由校,生於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時任皇太子朱常洛長子,生母才人王氏。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朱由校的祖父朱翊鈞駕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朱常洛戰戰兢兢做了二十年皇太子,好不容易熬出頭,結果一朝放縱,讓他成為了明代歷史上著名的「一月天子」。
九月初六日,16歲的朱由校以皇長子的身份即位。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河南開封府祥符縣監生張國紀長女張氏被選為皇后。從史料判斷,朱由校對於子嗣問題非常重視,當年正是因為高伯祖明武宗朱厚照無嗣,才讓他的高祖父明世宗朱厚熜從湖廣安陸來到京城入繼大統。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七月,朱由校下旨封宮人范氏為慧妃。原因無他,因為范慧妃懷有身孕,再過幾個月就將臨盆。當年十月十六日,皇長女永寧公主誕生。雖然是個女嬰,但宮中依然洋溢著一片喜慶的氣氛。道理很簡單,首先這是天啟帝第一個子女,自然值得慶祝。其次這一次雖然是個女嬰,但也說明皇帝陛下身體沒毛病,後面繼續努力便是。
庚辰,上以皇女誕生告奉先殿。是日,上御皇極門,百官稱賀。賜輔臣葉向高等及講官盛以弘等、正字官馬鍵等花紅有差。—《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七》
然而一個多月過去了,裕妃的肚子卻依然沒有動靜。而在七月初二日,天啟帝接到一個噩耗,尚未滿周歲的皇長女不幸夭折。一邊是愛女離世,另一邊早已足月的裕妃卻毫無動靜。朱由校勃然大怒,將張裕妃廢黜,並在八月將其賜死。
在日後東林黨人楊漣控訴魏忠賢的二十四條大罪之中,逼死裕妃也被算在了魏太監的頭上。楊漣口口聲聲說當年帝堯也是十四個月出生,張裕妃怎麼就不能成為「堯母」呢?為了扳倒魏忠賢,東林黨人真是毫無底線。張裕妃欺君罔上,必然是天啟帝本人親自下旨將其賜死,和魏忠賢有什麼關係?
裕妃以有喜得封,中外欣欣相告矣。忠賢以抗不附己,囑其私比捏稱無喜。矯旨勒令自盡,不令一見皇上之面。昔堯以十四月而生。假令當日裕妃喜在,安知不為堯母?是皇上又不能保其妃嬪矣。大罪九也。—《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三》
皇長女夭折,張裕妃假孕,對天啟帝來說還不算最大的打擊。十月十二日,皇后張氏生下一個男嬰,可讓朱由校難以接受的是,這竟然是一個死胎。不過對於這位皇長子的生母,號稱史料翔實,文筆優美的《明史》,給出了一個生母不詳的結論:
熹宗三子。懷沖太子慈燃,不詳其所生母。皇貴妃范氏生悼懷太子慈焴。容妃任氏生獻懷太子慈炅。—《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
這個結論,自然是荒謬的,皇長子乃張皇后所生,史書中有很多證據。
其一,同樣還是《明史》,卻在《卷一百十四·列傳第二》(即后妃傳)中明確指出張皇后在天啟三年有娠,因為魏忠賢和朱由校奶媽客氏聯手迫害,這才「竟損元子」。所謂的元子,指的就是皇帝的嫡長子,自然也就是十月十二日降生的那位皇長子。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二月,朱由校讓禮部尚書林堯俞、工部左侍郎陳長祚和欽天監正周子愚一起為皇長子選擇墓地,《明熹宗實錄》中明確給出了皇長子的諡號:「懷沖太子」。
中宮有慶,已經成男。凡在內廷,當如何保護。乃繞電流虹之祥,忽化為飛星落月之慘。傳聞忠賢與奉聖夫人實有謀焉。以皇上麟趾開祥,何妨斯男則百?而忠賢包藏禍心若此,是皇上亦不能自保第一子矣。大罪十也。——《明熹宗實錄卷四十三》
根據以上的證據鏈,我們可以確定皇長子即懷沖太子的生母即張皇后,不知《明史》「生母不詳」的結論從何而來。不過對於東林黨人的說法,明熹宗顯然並不認同,認為這些都是附會之說,堅持不予以追究。
皇第二子朱慈焴
就在皇長子夭折後不久,慧妃范氏於十月二十二日為皇帝生下皇第二子。連遭打擊之後,朱由校終於抱上了一個健健康康的大胖小子,這不由得讓他欣喜若狂。
十月二十四日,天啟帝穿上袞冕服親自到太廟進行祭告。所謂的袞冕服,是最高等級的皇帝禮服,可見朱由校對於這位皇子誕生的喜悅之情。閏十月十六日,天啟帝下詔大赦天下。此外為了普天同慶,朱由校取太倉銀二十萬兩、太僕寺銀十五萬兩、光祿寺銀五萬兩、順天府稅契銀五萬兩,合計四十五萬兩打賞京城內的文武群臣、軍官軍士。
辛巳,上親詣太廟,以皇第二子生祭告。還,上具袞冕服,御皇極門內殿。文武百官致詞稱賀。遣公張惟賢告南郊,伯張慶臻告北郊,駙馬都尉侯拱宸告社稷。—《明熹宗實錄卷三十九》
然而不知究竟是范皇貴妃還是皇帝本人基因有問題,皇次子在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六月十四日不幸夭折,同樣未滿周歲,朱由校追諡其為「悼懷太子」。據沈國元所著《兩朝從信錄》所載禮科給事中劉懋奏本,朱慈焴的死因為「慢驚風」。你以為文官們只是八卦嗎?不,他們要把皇次子的死因,和魏忠賢讓太監中在宮中授甲操練,即所謂的「內操」聯繫起來。
若皇妃恬養於深宮之內,皇子隱臥於保母之懷,有何惡聲疾感交加受驚者也?再三思維,則內操之故也!臣每早趨朝侍班,卒聞銃炮之聲銳若迅雷,傳於天角。屋瓦為戰,河水為波,臣等手足皆為動搖。重門之隔,百步之外,尚爾如是。況宮禁之地密邇肘腋之間,震撼更烈,聲聞尤疾。雖然皇妃習於常聞而不覺,保母憤於久聽而不知。而聚精未堅,成形未固,能無暴加而撼動者耶?—《兩朝從信錄》
反正千錯萬錯,一定是魏忠賢的錯。
經過近兩年的等待,到了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宮中終於再傳喜訊。十月初一日,皇第三子朱慈炅出生,生母容妃任氏。天啟帝對於皇子出生依然非常興奮,再次下詔大赦天下:
以皇子生,頒詔大赦天下。詔曰:國家累德存仁,聞馨受祉。天必錫予胤嗣,以昌世衍祚於無疆。朕即位以來夙夜祗畏,罔敢怠荒。冀圖所以崇昭格而大庥美。幸賴玄穹垂眷,暨我皇祖、皇考丕顯之靈。以今年十月初一日誕生皇子,為容妃任氏所出。是日寶曆初頒,千官拜舞而慶從天錫。喜自內傳,知爾萬方普同歡悅。特援舊典,用沛新恩。合行條例,臚列如左。—《明熹宗實錄卷六十四》
這位任氏,據說是魏忠賢的侄外孫女,也有說是義女。但從朱慈炅出生後,任容妃之父任景春才升任錦衣衛正千戶來看,任家似乎並沒有從魏忠賢那邊得到什麼特別照顧。十一月初一日,朱慈炅滿月,朱由校親御皇極門內殿受賀,下旨進封任容妃為皇貴妃。
按理任皇貴妃既然是魏黨成員,魏公公和客氏自然會想方設法保全這位皇三子,讓他健康成長,日後成為皇太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奪去了朱慈炅的性命。
天啟丙寅五月初六日巳時,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從東北方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盪。須臾大震一聲,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室平沉。東自順城門大街,北至刑部街,長三、四里,周圍十三里盡為齏粉,屋以數萬計,人以萬計。王恭廠一帶,糜爛尤甚,殭屍層迭,穢氣熏天,瓦礫盈空而下,無從辨別街道門戶。傷心慘目,筆所難述。—《天變邸抄》
大爆炸雖然發生在西南隅,但衝擊波顯然也對皇宮產生了影響。當時明熹宗本人正在乾清宮,感受到震動之後立刻起身衝出宮殿。由於事出突然,身邊只有一個近侍攙扶保護皇帝。幸虧有了這名近侍,在瓦片墜落之時捨身護主,才保全了朱由校的性命。
結語:大明朝在此前的二百多年歷史之中,曾經出現過三對兄弟(堂兄弟)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明仁宗朱高熾,明英宗朱祁鎮、景泰帝朱祁鈺,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
朱允炆和朱高熾都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其中朱允炆是懿文皇太子朱標次子,朱高熾則是成祖文皇帝朱棣長子。太祖駕崩後,朱允炆以皇太孫的身份繼位,是為建文帝。這位新皇帝登基不久就著手削藩,最終逼犯了當時還是燕王的太祖第四子朱棣。不過經過三年靖難戰爭,反而是正牌皇帝朱允炆被反賊朱棣給趕下了皇帝寶座。朱高熾在朱棣登基後被冊立為皇太子,並最終繼位,是為明仁宗。所以朱允炆和朱高熾雖是堂兄弟關係,也都是皇帝,但他們之間和「兄終弟及」沒有什麼關係。
朱祁鎮和朱祁鈺都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朱祁鎮繼位後封弟弟朱祁鈺為郕王,二人之間本是兄友弟恭的關係。但是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瓦剌人俘虜。為了凝聚人心,避免訛詐,明廷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帝,將郕王朱祁鈺立為新皇帝。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太上皇帝被放回京師並軟禁於紫禁城外的南宮。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趁著朱祁鈺病危,朱祁鎮聯合石亨等人發動政變,重新奪回皇位的同時,還將弟弟黜為郕王。所以朱祁鎮和朱祁鈺雖然是親兄弟,但他們之間和「兄終弟及」也沒有什麼關係。
朱厚照和朱厚熜都是明憲宗朱見深之孫,其中朱厚照是明孝宗朱祐樘長子,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次子。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朱厚照駕崩,因其既無子嗣又無兄弟,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祖訓》中「兄終弟及「的條文,讓朱厚熜從封國湖廣安陸入繼大統。由於二人只是堂兄弟關係,所以繼位之初為了是不是要認伯父明孝宗為「皇考」,而以生父興獻王為「叔父」,朱厚熜和內閣之間展開了一場持續多年,驚心動魄的「大禮議」之爭。
若夫死生嘗理,人所不免。惟在繼統得人,宗社生民有賴。全歸順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聰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丕紹倫即皇帝位。—《明熹宗實錄卷八十七》
這可惜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從信王成為崇禎帝,朱由檢辛苦了十七年,卻讓大明在他手上亡了國。不過話說回來,即使獻懷太子朱慈炅沒有死,能夠在明熹宗駕崩後繼位,只怕信王也得出山監國。他和魏忠賢之間的宿命一戰,終究是躲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