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干農活後突發疾病離世
照顧母親生活起居的兒子
也出現同樣症狀
經診斷母子倆得的都是
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
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幕後元兇居然是小小的蜱蟲……
母親被蜱蟲叮咬
發現不及時去世
據南京晨報8月17日報道,近日,江蘇一名老人在干農活後,突發疾病離世。然而,離奇的事再次發生,在老人病重期間,兒子一直負責照料母親的生活起居,不久後,兒子也倒下,出現發燒、血小板減少。家人將其送到南京市第二醫院感染科,最終被確診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與其母親一致。
南京市第二醫院感染科主任池雲介紹,去世的這位患者,因為被蜱蟲叮咬發現不及時,送到醫院時,血小板減少,鼻腔、牙齦出血,已經處於意識欠清狀態,檢測布尼亞病毒載量每毫升高達10的9次方拷貝。幸運的是,老人兒子由於年輕、身體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載量低,經過一周治療便康復出院。
專家表示,蜱蟲叮咬帶來的疾病,對於醫院感染病科的醫生們來說,這其實不是新毛病,第二醫院每年會接到這樣的病例近百例,只是今年來到醫院的人相對比較集中,但是大部分還是散發的。
蜱蟲傷人不少見
近年多地均有報道
近年,多地均有報道蜱蟲傷人事件。
被蜱蟲咬傷,浙江一家2人去世,2人危重
都市快報2018年7月曾報道,短短一個月時間,浙江上虞21歲的小伙小王(化名)的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大姨沈女士多臟器衰竭,小王自己也高燒不退。他們發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發燒、腹瀉、噁心嘔吐、肌肉酸痛、白細胞和血小板驟降。
原來,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邊的草叢時,可能不小心被蜱蟲咬到沒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而沒有及時確診治療,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為照顧外公,有親密接觸,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觸和護理病人時,不經意接觸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護理感染者,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2022年5月,據澎湃新聞報道,在河南信陽市潢川縣,有三位老人都因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俗稱「蜱蟲病」)而不幸病逝,而他們都曾為一名此前去世的感染者凈身。
由於處理屍體而造成的繼發感染,也有先例。2018年5月,同樣是河南信陽市,也曾發生過一起蜱蟲中毒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確診後,在住院和死亡期間,共有5名家庭成員參與了護理和遺體處理,其中3人被傳染,但好在經過治療後痊癒。
家庭出遊,孩子被蜱蟲咬傷
此前,據西北婦女兒童醫院消息:醫院接診了一名被蜱蟲咬傷的兒童。
據了解,甜甜是五年級的小學生,一家人驅車外出遊玩。遊玩期間,一個小蟲子爬到了甜甜身上,快速竄到臍部,她拍打了一下,蟲子沒掉,爸爸過來用手一扯,蟲子當場「斃命」。
沒想到,甜甜第二天起床後發現昨天被咬過的傷口紅腫,且出現了渾身發熱、肌肉酸痛等症狀。
甜甜爸爸立即帶甜甜返回西安就診。接診醫生結合病史,考慮蜱蟲咬傷後感染,緊急麻醉下行蟲體殘餘清除術,抗炎治療一段時間後,甜甜順利出院。
此前
山東疾控發布健康提示
「發熱伴」已進入高發季
由蜱蟲叮咬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簡稱「發熱伴」)已進入了高發季節,戶外勞作、遊玩時一定要警惕山坡、草地、菜園、灌木叢中潛伏著的蜱蟲,因為小小的蜱蟲可以傳播包括「發熱伴」在內的多種疾病。
怎樣預防蜱蟲叮咬呢?
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儘量避免在蜱蟲易孳生、滯留的草地、灌木叢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停留。
2. 進入草叢、樹林等環境中時,宜穿淺色的長衣長褲、不穿涼鞋,避免皮膚裸露。
3. 不在草地、灌木叢、樹木上晾曬衣物,從草地、灌木叢、樹木上收拾衣物後要注意檢視清除滯留的蜱蟲。
4. 離開可能有蜱蟲的環境前,要認真檢查,防止蜱蟲附著在衣物或寵物身上。
5.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的居民,還應注意居家環境中和家畜身上蜱蟲的清理和殺滅工作。
萬一不慎被蜱蟲叮咬,也不必驚慌,重要的是儘快去除蜱蟲。切記不可直接用手接觸蜱蟲,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如果不慎接觸到蜱蟲尤其是蜱蟲破裂後的流出物,要及時用碘酒或酒精進行消毒處理。如有發熱等不適,就要儘快就醫了,一定要告訴醫生你的活動史和蜱蟲叮咬史。
何為新型布尼亞病毒?
我國發病人數超1.8萬例
新型布尼亞病毒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SFTSV),也叫「蜱咬熱」「蜱蟲病」,每年4月至10月多發,以青壯年居多,是2009年由我國學者首次從蜱蟲體內發現並報道的一種新型RNA病毒,可導致以發熱、血小板減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據北京疾控通報,截止到2021年,中國發病人數已達18902例,死亡率5.11%。除海南、西藏、青海、寧夏4個省(自治區)無病例報告外,其他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均有病例報告。目前大部分病例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南、安徽、湖北、遼寧、浙江、江蘇7個省。
新型布尼亞病毒的來源和帶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蟲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傳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過血液接觸等進行傳播,但人-人傳播,潛伏期較蜱咬傷短,症狀輕,早期診治預後良好。該病主要發生於林區、丘陵等地帶,多發於春、夏季節,潛伏期可能為1~2周。
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嚴重時可致死
北京疾控介紹,感染這種病毒後,一般要經過1周至2周的潛伏期。然後突然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厭食、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血常規檢測可以發現白細胞和/或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等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亞病毒
該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治療,尚無特異性的抗病毒治療。
儘管被蜱蟲叮咬後發病率不高,但專家建議不可忽視防護工作。蜱蟲叮咬後如處置不當,可能會把蜱蟲口器「遺留」在皮膚里,易感染病毒。
科學做法是發現被蜱蟲叮咬後,不可強行將其拔除,應該用2%利多卡因、液體石蠟、凡士林、甘油等塗抹在蜱蟲頭部,使其自動鬆口,然後用鑷子等工具輕輕拔出。如果沒有上述條件,也可嘗試用蚊香熏,使蜱蟲鬆口。拔除蜱蟲後的傷口要用碘伏消毒。如果「口器」已留在皮膚里,可手術取出。
專家提醒,蜱蟲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動物體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較活躍,這一時期在戶外遛狗、露營、園藝、採茶、耕種或打獵都可能增加被蜱蟲叮咬機會。
近幾年,露營、野營十分流行,野外遊玩時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地長時間坐臥、玩耍,出行時最好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不穿涼鞋。被叮咬後注意觀察體溫及一般情況,有不舒服及時就醫。接觸患者血性分泌物要嚴格消毒,減少人際間傳播。
最近出遊的小夥伴們
一定要注意啦
安全第一、小心為上
轉發告訴更多人!
*點亮【在看】,轉發關注~
來源:北京日報、南京晨報、西北婦女兒童醫院、央視新聞、山東疾控、中國疾控動態
編輯:凌文秀
審校:韓作貞
監製:殷美玲
臨時封控、短時限流!濟南這個景區發布通知
高空突發!情況緊急!山航上演空中營救
遭網紅舉報,全面停課!有家長希望儘快複課!教育局回應
精彩視頻,歡迎關注「齊魯晚報」視頻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