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小城,碳水愛好者的天堂

2022-07-13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東海小城,碳水愛好者的天堂

夏天,是屬於水果的季節。

嶺南和川渝有琳琅滿目的荔枝,浙江,則有名滿天下的仙居楊梅。

楊梅剛上市時,我們寫了仙居,這個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的「中國楊梅第一縣」。

今天,炎炎盛夏中,城君又在台州,挖到了另一個好看又美味的小城——溫嶺

溫嶺,背山臨海,坐擁317公里的絕美海岸線,連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都被這裡的風光所傾倒。

石牆、石屋、石路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極具地中海小鎮風貌,被譽為「東方巴黎聖母院」;還有一座七彩夢幻的海邊小箬村,被稱為是「中國的五漁村」。

像彩虹一樣絢麗的小箬村。

這裡也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天堂,琳琅滿目的各色海鮮,街頭巷尾的地道小吃,更有米其林三星餐廳新榮記。

「四山一水五分田」,山海之間的美味讓人念念難忘。

01

碳水愛好者的天堂

在溫嶺,沒有嘗過「糯嘰嘰」的食物,大半是白來了。

每個離鄉在外的溫嶺人,最想念的家鄉美食中,嵌糕一定榜上有名。

在溫嶺,嵌糕基本上就是早餐標配,就好比武漢人早起一定要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熱乾麵。

糯米做的年糕外衣頗具韌性,餡料是根據個人愛好添加的鹹菜面、土豆絲、滷肉、油條……

結尾澆上一勺靈魂滷肉湯汁,這味道真的是太「迷道」了!

說起吃嵌糕,就不得不提它的靈魂伴侶,豆腐生

一筒餡料豐富的嵌糕加上一碗爽滑鮮美的豆腐生,完完全全承包溫嶺人餓了一整晚的胃。

豆腐生即常說的豆腐腦。

在溫嶺人眼中,可沒有南北甜咸之爭的激烈。在這裡,甜咸豆腐生可以和諧相處,完美共存。

甜的澆上黏稠的紅糖漿,撒點桂花,香味撲鼻;

鹹的放上蝦皮、榨菜、紫菜、蔥,味道鮮美。

城君更加偏愛咸口的,到家第二天起個大早去到村口的嵌糕店,點上一筒嵌糕加一碗咸豆腐生下肚,感覺漂在外鄉的靈魂才算歸來落了地,可以算是每次回家特有的儀式感了。

除了嵌糕之外,溫嶺人還喜歡一種叫麻糍的糯米制食物。

溫嶺的麻糍可以分成許多種,甜口的烏飯麻糍和咸口雞蛋麻糍

溫嶺有四月初八吃烏飯麻糍的傳統,烏飯麻糍是用烏飯葉搗成汁做的,工序非常複雜,吃法也有很多種,有夾心、蘸糖、卷麻糍……

麻糍糯糯的,甜甜的,烏飯的香氣四溢,吃了還想吃!

而雞蛋麻糍就比較簡單,雞蛋液加入點蔥花,裹住油鍋中煎得微黃的麻糍,咸香軟糯,是小時候最愛的點心。

長大後,只能偶爾在街邊小攤,遇上挑著平底鍋的老人在賣這個。

嘗試著買過幾次,雖有雞蛋麻糍的純正味道,但和兒時趴在灶頭,看著母親做出來的味道相比,總是遜色些許。

溫嶺人對糯米的喜愛,從一日三餐到時令節氣,不僅滿足了溫嶺人的胃,更是闡釋了包裹的藝術。

溫嶺人管青團叫青餣yè,每年到了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會做青餣。

青餣一般都是用鼠麴草和糯米粉揉成團,內餡有甜有咸。

相比傳統的豆沙餡,溫嶺人更偏愛咸口的,豆腐乾、肉絲、筍乾、蝦皮等餡料包在一起,糯米的軟糯加上餡料的鮮香撲鼻而來。

同樣用到鼠麴草染色的還有麥餅筒

鼠麴草和糯米粉、麵粉一起和成團,然後再用擀麵杖擀成餅狀煎熟,然後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加料了,鹹菜面、滷肉糜、雞蛋絲、油爆鱔片、茭白魷魚等等不一而足,滿滿的餡料一筒下去就非常飽了。

食餅筒的做法和麥餅筒類似,唯一的區別在於不需要鼠麴草染色,直接麵粉調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好就可以了,就像煎餅果子一樣。

溫嶺人立夏和端午都有吃麥餅筒和食餅筒的習俗,台州大概是全國唯一一個地方端午不吃粽子的了,據說是為了紀念當年戚繼光抗倭而發明的。

「家家搗米做米糰,定是明日冬至節」。

溫嶺人過冬至節最有特色的吃食便是「冬至圓」了。

「冬至圓」有甜、咸之分,而咸圓則是獨屬於溫嶺人的口味。

糯米粉揉成團,內置豬肉、豆腐乾、冬筍、川豆、紅蘿蔔、白蘿蔔等切成的細丁,鮮香軟糯,滑而不膩,清爽可口。

而到了過年前一兩周,溫嶺人家家戶戶都會打年糕

舊時將糯米和糕米混合蒸熟後石錘反覆捶打再做成條狀,現在都有專門的做年糕的機器會在過年前輪流進村,機器把年糕做好後鋪開晾乾,再放進明礬泡的水裡可以保存好幾個月。

然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都會吃上一碗三鮮湯年糕,鮮蝦、蛤蜊、白菜、雞蛋和肉絲加入年糕一起煮,軟糯的年糕吸滿鮮嫩的湯汁,填滿溫嶺人的胃。

02

溫嶺的面,沒吃肯定是一種遺憾

雖然地處南方,但溫嶺人對於麵食的喜愛絲毫不亞於北方。

不過,相比北方面食主要來源於小麥,溫嶺的麵食來源更加多樣,而且更注重料頭的鮮味。

滿是海鮮的三鮮湯麵,魚香味豐富的敲魚面,筋道十足的炒豆面……

溫嶺特有的米麵,類似於粉絲,但又和我們平時所說的粉絲不太一樣,雖然都是白色的,但是米麵不透明,是用我們所吃的大米,用水浸泡之後然後打成粉再蒸熟,然後在做成麵條,過冷水之後曬乾製成的。

米麵可湯可炒,蝦、蛤蜊、小白蝦、香菇、蛋絲一起煮湯,再加入米麵就成了溫嶺人最愛的三鮮湯麵

如果再加入薑汁,就成了鮮辣暖胃的薑湯面,一口下去鮮的眉毛都能掉下來。

炒米麵則要先把乾麵在湯水中浸軟,瀝干水分備用,接著再選配料,一般豬肉、鰻鯗、鮮蝦加包菜、香菇、鹹菜等,放入鍋中爆炒,最後加上米麵一起炒熟,鮮香爽口的三鮮炒麵就出鍋了。

作為地道的溫嶺人,頓頓離不開海鮮,即便現在還是禁漁期,溫嶺人還是有辦法在餐桌上為自己謀得一口鮮味~

魚面,就是這樣的智慧。

將魚肉與魚皮分離,只取魚肉與適量番薯粉混合,經過當地人嫻熟的敲打,魚肉與番薯粉逐漸融合,直至魚面變得有勁道且皮薄透亮。

敲好的魚面煎熟保存,待吃時再拿出,不管怎麼做,都是一道美味。

在溫嶺,還有另一種番薯粉做的美食就是綠豆面

綠豆面其實跟綠豆沒有任何關係,是將番薯粉碾成細粉末放進鍋里加水攪拌,再是揉粉,放到模具中,擠出一根根均勻的白色麵條落入燒開的鍋里煮熟,之後撈起冷卻環成圈剪斷,最後曬乾……

豆面可炒可燙,炒豆面是大家最愛吃的,裡面放上漁區特有的蝦干(或蝦米)、鰻鯗等乾貨作為配料,面的Q軟嚼勁配上暴曬的乾貨,一口咬下,滿是濃濃的海鮮味。

03

東海之濱,舌尖上的海鮮王國

所謂靠海吃海,溫嶺到處都是海鮮排檔,大多都沒有菜單,所有食材統統擺出來,五色繽紛的海鮮整齊排列任君挑選,現殺現做,講究的就是一個鮮。

而走進松門水產品批發市場,松門白鯗、洞下紫菜、溫嶺墨魚乾……百餘種海產品直叫人眼花繚亂。

凌晨,大量生猛海鮮從接鮮船直接運到市場,價格絕對會讓吃貨們瘋狂。

水潺,魚如其名,鮮嫩順滑如同流水潺潺,通體只有一根軟刺,滋溜一吸就能嗦掉小半條,肉質非常細嫩,入口即化。

在廣東地區,將其裹上調好的麵漿之後入鍋炸,再撒上椒鹽,就是港式茶餐廳里常見的「椒鹽九肚魚」。上海也有類似的做法,不過又是另一個名字,叫「椒鹽龍頭烤」。

台州的家燒做法不同於紅燒的濃膩,比較簡單和清爽,不需要複雜的調味,料酒放足了,有種別樣的鮮香。

松門石塘的當地人也喜歡把魚肉剔下來,混入麵粉和薑汁做成水潺餅,烙熟或煎炸,外酥里嫩,吃過一次就忘不掉。

望潮則是最小一類的章魚,生在灘涂深處,潮水退下時,用手或板鋤挖捉。浙江的《寶慶志》里說:「大者叫『石拒』,次者稱『章舉』,小者曰『望潮』」。

望潮的吃法很多,生炒、紅燒、水煮等,紅燒望潮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我更喜歡鹽水燙熟的原始味道,爪子脆嫩彈牙,小腦袋則塞滿了膏汁,一口下去,嘴裡就像炸煙花一樣,妙不可言的爆漿和鮮香。

還有一種灘涂上的美味則是「彈胡」(即跳跳魚),不過要想得到這極品美味可需要很好的耐心和毅力。

在《舌尖上的中國2》里,漁民要用5米長的釣竿,6米長的魚線,十米開外甩杆「精準打擊」,才能捕獲這些在灘涂上走位風騷的「小機靈鬼」們。

而彈胡的好動,在口味上則帶來了極致的鮮嫩,無論是清蒸、紅燒,還是煲湯,入口的順滑,湯汁的鮮香,都足以彌補捕捉的艱辛。

海葵一粒粒像蒜頭,本地人因此將生在礁石上的稱「岩蒜」,長在砂礫的就叫「沙蒜」,需要人力手工鏟,腰掛竹簍,爬上礁石,從岩壁和沙礫中一撮撮地挖出來。

溫嶺人喜歡將岩蒜和年糕一起炒,吃起來有微甜的鮮味,年糕軟糯香甜,岩蒜韌中帶脆,岩蒜滲出的汁水,緊緊地包裹住年糕,那種鮮爽,妙不可言!

另一道沙蒜豆面也是溫嶺特有的美食,沙蒜自帶咸香,吸足湯汁的豆面特別入味,綿密濃稠,特別下飯。

從前沒有那麼多專業冷藏保鮮技術,靠海的松門人想出了「鯗」這種保存工藝,延長了海鮮的享用期限。

記得兒時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曬魚乾蝦干,村前村後、屋檐下、窗台上到處都掛著魚乾,寒風吹來時,能聞到一股魚腥味。

天下白鯗數台州,台州白鯗出松門。

厚薄均勻,刀口光滑,頭殼完整,石珠不落,魚唇不破,是剖魚遵循的基本原則。剖好黃魚,經過清洗、腌制、再清洗和晾曬,白鯗製成。加入生薑小蔥簡單清蒸,就是一道極鮮的美味。

舊時食物匱乏,白鯗是在海邊生活的每一位母親對於女兒愛的表現。

松門白鯗肉質緊實,色白味鮮,營養豐富,是女兒產後娘家「送月里」必不可少的營養品。

04

人間煙火氣,藏在街巷裡的古早味小吃

除了各色主食和海鮮之外,溫嶺還有著一個龐大而豐富的小吃世界。

泡蝦其實不是蝦,學名叫做油鼓,是將小麥粉和水攪拌成稠糊狀,用特有的器具取上適當的量,往裡加上調味好的肉碎作餡,然後放進滾油中炸至兩面金黃,再用漏勺撈起即可食用。

我以為泡蝦最美味的吃法,是切成塊夾在嵌糕裡面,嵌糕的軟糯,泡蝦的酥脆,還有肉汁的鮮嫩結合在一起,一口下去可真是太滿足了。

而到了夏天,街邊的冷飲攤紛紛上市,石蓮糊、青草糊、水果杯……

石蓮糊的做法類似於川渝的冰粉,都是在清水中揉搓石蓮籽,然後再加入一些石膏粉調製的石膏水使其凝固,然後就可以食用了。

青草糊做法也差不多,取適量涼粉草搗爛加水煮沸後加入山粉,冷卻後凝固就可以吃了。

現在為了方便,超市都有賣專門做青草糊的粉,青草粉和水勾芡,然後加入沸水中攪拌均勻後待其冷卻就好,冰鎮後效果更佳。

雖然現在有龜苓膏、燒仙草等類似產品,但在溫嶺人心中青草糊和石蓮糊是不可取代的!

一勺一勺舀滿一整杯,撒上一勺白糖粉,滴上兩滴薄荷,再撒上一些白芝麻,喝上一口,幽幽草香里包裹著薄荷的清涼,連喉嚨口都感到舒暢。

夏天還有一道甜品也深受溫嶺人的喜歡,就是山粉糊

所謂山粉,即番薯澱粉,通常在事先調好的山粉糊里,放上葡萄乾和糯米小圓子,還可以放各種新鮮水果丁如蘋果、梨、桔子、馬蹄等,再倒到煮沸的紅糖水裡,按順時針不斷攪拌,不一會兒,白色的液體就會慢慢變成無色半固體狀,盛到碗里冷卻冰鎮,冰涼軟糯清甜的味道可真是絕絕子!

可能是因為海邊濕氣重的原因,溫嶺人愛吃薑,薑湯面、姜撞奶、薑汁調蛋等小吃可以說自成一派。

其中薑汁調蛋是極有趣的甜品,薑汁、雞蛋和紅糖一同調勻,裝小碗進大鍋干燒,燒出的蛋品甜中帶辣,口感紮實樸素,還能再加核桃粒、桂圓、紅棗等配料,冬天吃上一碗非常暖胃。

雖然現在匯頭王美食街和銀泰地下一層的美食吸引著大多數溫嶺人的眼光,但在城君眼中最難忘的還是溫嶺購物中心後門的小吃街。

學生時代每到周五放假和周日返校,總是和同學借著轉車的名義去那裡大塊朵頤一頓,每年暑假蹭新華書店的空調看一天書,中午去那吃上一碗鮮美無比的三鮮湯麵,那樣的日子真的是令人懷念啊!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將大米番薯磨成粉,魚肉做成面,琳琅滿目的海鮮小吃讓人慾罷不能。

溫嶺人對於吃的喜愛和鑽研大概是天生的,畢竟誰小時候還沒被叫過「貪吃鳩」呢!

杭台高鐵開通後,從杭州出發到溫嶺不到2個小時,這個夏天,來這座濱海小城,住海邊的石頭屋,就著啤酒吃海鮮,開啟一段尋味之旅吧!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c7de05d2628461cf309e40bdd07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