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天下粉絲:放下媽粉情結,尊重偶像命運

2022-04-06     圍剿白日夢

原標題:願天下粉絲:放下媽粉情結,尊重偶像命運

有朋友看了今晚的《愛樂之都》嗎?等了兩周,可算是等到了新一期的節目。

先不說別的,任何人沒點開看《新娘+詩句》這個絕美舞台我都會傷心的,ok?

講真,作為一個外行觀眾,以前提起「音樂劇」這個關鍵詞的時候,腦海里第一時間閃現的都是《羅密歐與朱麗葉》、《貓》那類的西方經典劇目。

估計不少網友也跟阿槓一樣,對音樂劇都有著一個「舶來品」的印象標籤。

所以在看《新娘+詩句》這個舞台之前,基本沒想過我們的中式浪漫也能和音樂劇融合得這麼好,真的有被美到。這種美感尤其體現在演員的呈現,以及劇本本身的那種感染力上。

《新娘+詩句》選自一部中國的原創音樂劇《蝶》,改編自我們都很熟悉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

但《蝶》的創作者當初在創作這個故事時,並沒有直接照搬原來的故事框架,而是對人物設定和故事背景都進行了解構和重塑,給這段經典的東方愛情故事賦予了更多的新意與極強的唯美魔幻色彩。

喻越越這回扮演的是祝英台,一個即將被送去和人類結婚的蝶人,目的是讓整個蝶人族可以擺脫詛咒。鞠紅川扮演的流浪詩人梁山伯,則是一個在她新婚之夜突然冒出來的不速之客,並且還聲稱要帶走她。

還沒來得感慨這個版本的故事的世界觀,阿槓就已經被喻越越那幾段層層遞進的唱詞吸引了,從震驚到半信半疑再到逐漸動搖並對梁山伯萌生愛意,那種情緒上的細微變化都被她拿捏得十分精準。

看她和鞠紅川充滿詩意的這幾段一問一答,阿槓滿腦子除了感慨「好好聽啊」之外,完全被唱詞中那種很有東方美學色彩的情感表達給擊中了,編劇也是真的很會寫詞啊!

比如寫夜晚,是「星星在天空里打著寒戰」;寫時間,是「藏在影子裡看不見的光線」;寫永恆,是「剛剛消失的太短暫的瞬間」;寫眼睛,是「通向夢境隧道的起點」;寫手臂,是「躲藏在懷抱翅膀的冬眠」…(好愛一些浪漫的意象和隱喻,誰懂!

至於怎麼寫愛情,梁山伯不再是用那些優美的意象來描繪,而是說「我從來都沒和她見過面」…就說說這樣隱晦又熱烈的情詩誰能頂得住??

說來,《愛樂之都》這檔節目裡呈現的《新娘》和《詩句》這兩個唱段在原劇中其實相隔了差不多有30分鐘。

雖然由於節目時長有限,省略了中間的一些劇情,但整體看下來並沒有什麼違和的地方或者「拼接感」,整段表演在情感的遞進和表達上是很流暢的,也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了觀眾。

看得出來節目組在改編上還是很用心的,有拿捏住故事的精髓,用一系列似碰非碰、欲言又止的細節把獨屬於東方人的含蓄之美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為他們這段愛情故事的旁觀者,有一種觸碰到了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的感覺,不僅全程被畫卷中的東方美學色彩衝擊著,還不自覺地被帶進了他們的故事中,跟著角色們一起同喜同憂。

非要說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還沒看過癮就結束了,剛剛嗑到絕美愛情就這麼戛然而止,節目組真的很懂怎麼吊我們這些觀眾的胃口。

因為實在是太想知道《蝶》完整版的故事是什麼樣了,阿槓就去網上搜了完整版的劇,補完之後更是對中國人的愛情美學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終於get到了一些網友說的「音樂一出就已經想流淚」是種什麼樣的感覺了(感興趣的網友們也可以去看看,我強推~

而且阿槓還順手去搜了下原劇的創作背景,這不搜不知道,一搜真的是嚇一跳了。

因為由李盾製作、三寶作曲的《蝶》這個劇目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發展史上的影響力遠比我一開始預想的還要厲害很多。

它不僅僅是中國的第一部採用國際化團隊來完成的原創音樂劇,在全球巡演中收到了極好的反饋,給國內外的觀眾都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觀看體驗。

還是中國音樂劇第一次走出國門、第一次在國外獲獎,第一次真正讓國際文化市場聽到我們的聲音,感受到中國原創音樂劇的魅力。

它的出現和成功,為中國音樂劇樹立了一個標杆,對於整個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因為《蝶》的出現,才讓大家看到音樂劇不止是西方的專屬,我們也可以創作出這種真正屬於中國並且能對外輸出我們的東方文化的音樂劇作品。

這麼多的「第一次」,都是《蝶》這部國產音樂劇偉大意義的佐證。

對於這麼了不起的國產原創音樂劇,屬實是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了。

不知道未來有沒有音樂劇團和劇場能給個機會讓我們去現場感受一下?在線等~(希望疫情快快消散,我可太想看線下演出了

把音樂劇搬上綜藝舞台

好故事沒有「門檻」

同樣讓人看完之後就想原地買票看完整劇目的,還有這期《愛樂之都》里的另外三個舞台。每個選段的主題和畫風都大不相同,你很難說哪一個更好,因為它們各有各的上頭點。

比如選自《魔法壞女巫》的《我的今天》,跟原劇目的名字正相反,它講的其實是一個蒙受世俗偏見的好女巫的故事,也是一個女性幫助女性的故事。

朱芾扮演的艾芙芭是個渾身綠色的女巫,劇中的魔法世界跟我們的現實世界類似,大眾總是會對那些所謂「不合群」的人產生孤立的心理,艾芙芭就是那個無辜被孤立被構陷的人。只有格琳達願意跟她做朋友,並且相信她、支持她。

在李煒鈴和朱芾的呈現下,這樣的兩個看似不可能成為朋友的女孩之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她們各自的獨立和成長,都戳中了不少觀眾的淚點。

阿槓看這段的reaction跟助力團和其他選手的reaction差不多,一不留神,眼眶和心裡都變得濕潤了起來,為這段友誼無聲落淚。

雖然之前並沒有看過這個劇目,不太了解這個選段的前因後果,但她們倆一秒入戲的表現已經足夠動人,成功地把觀眾也帶進了她們那種不舍又無奈的情緒里。

在她們短短几分鐘的呈現里,你能夠聯想到艾芙芭過往經歷了什麼樣的不公對待,能夠感受到她們在面臨這種無可奈何的分別時的悲傷與決絕。

說來,《魔法壞女巫》的原作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經典劇目了, 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受矚目、最壯觀也是最成功的劇作之一

目前已經在14個國家上演,有6種語言版本,拿過超過100個國際大獎,聞名程度可以和《歌劇魅影》相提並論。

雖說這個故事是發生在魔法世界裡,但裡面傳遞出來的女性友誼和女性力量也是很能讓人產生共鳴的。

在看她們詮釋的故事時,會聯想到節目裡其他一些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比如上一期的《媽媽咪呀!》那組,三位女性戲裡戲外的友情都很動人。

雖然《愛樂之都》里的女性音樂劇演員占少數,但你從她們身上感受到的力量感完全不輸男性。她們每個人都有在全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也在儘可能地幫助彼此。所以每次看到這種女性視角的故事,代入感想不強都難。

誰說女孩子在一起就只有互扯頭花的「塑料姐妹情」?無論是《魔法壞女巫》,還是發生在現實世界裡的類似的故事,無數事實證明,那往往都是一些心懷偏見者的惡意詬病。

長久的信任和陪伴也好,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對競爭對手傾囊相助也罷,我們永遠會被一些女孩子之間這種純粹的友誼所打動。

選自《致埃文·漢森》的《與你同在》這個反映社恐狀態的劇目就更是讓人狠狠代入了,本社恐人看得猛點頭。

曹楊、陳恬、李欽和嚴中傑四個人演繹了四種不同類型的社恐狀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都是「掉隊」的人,不僅感覺無法融入社會的「主流」,更是因為沒有人能懂自己的孤獨而倍感孤獨。

於是他們開始用一些能讓自己有安全感的東西來保護自己,比如帽子、圍巾、耳機、眼鏡,想著只要把自己藏起來,只要聽不到外界那些刺耳的聲音,這個世界或許就不會那麼的令人絕望。

光是看他們四個人的詮釋就已經對那種焦慮感很有共鳴了,比如那種為了避免跟別人對視而壓低帽檐之類的細節。

咱就是說,是不是在我的生活里裝了監控??那種走在路上迎面看到熟人恨不得馬上換條路走的心理歷程誰懂…

一種社恐焦慮已經夠難熬了,想到在原版的劇目里他們四個的焦慮其實是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的,就更是為劇中人的窒息感同身受。

不過選手們結合舞美的設計和巧思,用了一種比較趣味的方式講述了「社恐人」的內心世界的心境變化,也傳遞出了更多希望的感覺,看到後面還挺溫暖的。

就像開場的念白說的那樣,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有意無意地被孤立,也在有意無意地孤立著別人,即便被黑暗吞沒,或對這個世界失望,但終有一天也會有人找到你,來到你的身邊與你同在

選自《搖滾莫扎特》的《冰釋前嫌》也挺讓人眼前一亮的。

在以往我們的想像中,講姐妹反目成仇、爭風吃醋的橋段大多都會用一些比較激烈的形式來詮釋矛盾衝突,但《搖滾莫扎特》用了一種創新表達,用了一種非常風趣幽默的方式講述了這段歷史故事。

馮鏑霏和劉乙萱還為各自的表演設計了不少細節,比如加了一些凸顯人物性格的動作,讓角色本身那種或浮誇或委屈的特點更突出,也讓角色看上去更豐滿、更生動有趣。

雖然演的是吵架,但整個舞台的畫風卻很輕快,穩穩長在觀眾的笑點上。

從戲裡到戲外

音樂劇的魅力不止於舞台

相信不少網友看了《愛樂之都》第一輪的這些舞台之後的心路歷程都跟阿槓差不多,一方面是被某些舞台劇目的精彩所觸動,另一方面就是感覺一不留神已經打開了音樂劇的大門,想馬上去了解更多和這些劇目有關的事了。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能夠讓螢幕外的一些平時可能很少關注音樂劇的小白們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並且對音樂劇產生興趣,這已經是件值得稱讚的事了。

通過這檔節目,我們也有幸透過這些發生在這些音樂劇演員身上的故事窺見了這個行業這些年走來的艱難與榮耀。

以前看一些比演技的節目的時候,都時常感慨演員這碗飯不是那麼容易吃的。因為不僅要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講明白一個故事,還要儘可能快地帶觀眾入戲,難度很大。

現在看到需要同時兼顧唱、跳、演的音樂劇被搬上綜藝舞台,說沒擔心過是假的,畢竟實力不過硬的話是真的很難hold住整個舞台,但參加《愛樂之都》的這32位音樂劇演員還是給了我們不少驚喜。

如果有看過前兩期節目的觀眾都知道,這次來參加節目的不僅有經常演A角、被稱為票房擔當的「業內大咖」,有在音樂劇行業浮沉多年一直堅持熱愛的「中堅力量」,也有音樂劇專業在校學生和跨界的「後浪」。

大家的履歷和經歷各不相同,但一提到「音樂劇」,眼裡卻都是藏不住的熱愛。

就拿劉乙萱來說吧,雖然人不出名,連百科都是最近參加綜藝之後才有的,但她其實有演過很多有名的音樂劇,比如《沉默的真相》、《戰馬》、《醉後贏家》、《我,堂吉訶德》等等,參演過的演出加起來也有500多場了,履歷很豐富。

當然了,她這入行十年演的一直都是些邊緣角色,這次在《愛樂之都》是她第一次演主角。

只不過演配角也能讓觀眾記住她的唱段、看到她的能量,這本身就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專業能力和對行業的熱情缺一不可。

她這回不僅是第一次演主角,還靠自己的出彩表現拿到了A角的資格,「邊緣演員」終於等來了屬於自己的那束追光,希望她能在後面的競演里越戰越勇吧~

不過「邊緣演員」有自己的煩惱,常演主角的演員們也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一帆風順就是了。

比如喻越越,入行17年演過《斷橋》、《上海灘》等知名音樂劇,還在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歌曲的原唱,三次登上過央視春晚的舞台。

無論作為音樂劇演員還是歌手,她都稱得上是行業里的佼佼者。

但可能是因為外形和嗓音條件方面的局限,她演的大多是相似類型的角色,大家對她的認知也比較局限。

這回她也直言,想要通過這個節目嘗試挑戰更多其他類型的角色,有更多機會去突破自己(還讓人蠻期待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她的

上一期參演了《謀殺歌謠》選段的蔣倩如就更是音樂劇行業里很有代表性的存在了,在反映行業現狀的同時更是反映了女性音樂劇演員這些年的生存現狀。

作為中國「初代」音樂劇演員,算是中國音樂劇的前輩級人物了,但為了餬口也去做過別的工作,險些可能就要和她的大部分同學一樣離開這一行了。

她,或者說像她這樣的初代音樂劇演員的堅持,是最讓人感慨和佩服的。

這回多虧有《愛樂之都》這個節目把他們聚在一起,我們才有機會聽到他們的聲音,看到這些音樂劇演員們最真實殘酷也最有血有肉的故事。

不過話說回來,他們這些造夢者的熱愛和堅持一直都是有意義的。

無論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還是梁山伯與祝英台,雖然演員和觀眾都在別人的愛恨里奔走著,但其實演員在舞台塑造角色,我們身為觀眾,也是在劇里共享著那些角色的人生

能讓人從疲憊的現實生活中短暫地抽離出來,去身臨其境地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並且從別人的故事裡攫取一些能量,然後為自己埋葬在心底的英雄夢想增添一絲養分,這大概就是音樂劇的意義所在了吧?

淺嘗深種

《愛樂之都》為大眾推開音樂劇的大門

《愛樂之都》這次把音樂劇搬上舞台,不僅讓我們能夠了解更多音樂劇台前幕後的故事,更主要的是,讓我們即使待在家裡也有機會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

尤其是最近疫情反覆,無論是音樂劇愛好者還是單純對音樂劇有一些好奇的網友,都不太能有機會去線下劇場看演出,《愛樂之都》這檔節目來得就很及時。

前三期節目裡表演的大多是經典劇目,可以說是帶著好奇的觀眾們「淺看」了一下音樂劇的魅力一面。

從《在遠方》、《蝶》等原創劇目的出圈也能看得出來,無論是接地氣的現實題材故事還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經典故事,這種講我們自己的故事的原創音樂劇還是很受歡迎。

尤其是我們時常會cue到的音樂劇門檻的問題,通過他們的演繹就會發現,其實這個所謂的門檻也並沒有我們一開始預想的那麼高,平凡人的故事可以被搬上音樂劇舞台,音樂劇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

只不過相比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的西方音樂劇來說,我們中國的音樂劇想要真的走出我們自己的路、把那些中國式的故事講到大眾的心裡,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前浪」堅持不懈,有「後浪」持續入坑,這對於我們尚處於起步中的音樂劇行業來說就已經是一個好的時代了。

這回來了這麼多業內「大咖」,也請來了代表業界頂尖水平的創作團隊為節目的質量保駕護航,劇目編排、舞美服化等細節方面都看得出節目組的用心,也看得出節目組想要向更多人推廣和科普音樂劇的決心。

就這方面而言,阿槓感覺《愛樂之都》已經做得很超出預期了。即使每個舞台的時長要比完整的劇目短很多,但都改編得很出彩,已經足夠讓好奇的觀眾們在入坑的邊緣躍躍欲試了。

現在第一賽段這才剛剛結束,不知道節目後面還會選擇哪些好看的劇目,期待能看到一些帶感的原創劇目出現,多講講更具中國特點、貼近大眾生活的東方故事~

而且看得出來很多人的實力都還沒有完全展現出來,希望他們在接下來的賽段里都能放開手腳盡情PK,有什麼大招儘管拿出來,讓我們看到他們還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隱藏實力。

至於比賽的輸贏結果,感覺已經沒那麼重要了,畢竟召集了這麼多厲害的人,誰都有可能是最後的那匹「黑馬」。

只要能幫大眾推開音樂劇世界的大門、讓這個行業里那些真正優秀且努力的人有更多被看到的機會,這檔節目的出現就有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c317bd6809a1667360f352f187eec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