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總會下意識忘記,《無畏契約》國服比別人晚了三年。
因為單從結果來看,不論是遊戲本身,還是電競賽事,《無畏契約》的表現都太過出人意料。在各大展會中,這款產品的攤位總是水泄不通,甚至有人在CJ上排了一個半小時仍舊摸不到一把3v3。而據順網星研社統計,7月國服上線至今,《無畏契約》在網吧熱力榜上穩定排名前五,比肩多款老牌端游。
而在電競方面,EDG、BLG等一眾無畏契約CN賽區隊伍在全球賽事中取得的成績,也頻頻登上過熱搜。據遊戲諮詢公司NIKO平台統計,在「CN瓦」參戰後,《無畏契約》相關國際性賽事的後續收視率也隨之飆升。
相關熱度之高,就算是騰競體育新項目電競總負責人、無畏契約電競負責人馮驍(Eric)都始料未及。
在今年6月的東京大師賽結束後,「CN瓦」馬不停蹄地在國內舉辦了首個官方賽事,即無畏契約全球冠軍賽CN賽區資格賽(全球冠軍賽CQ)。當時正值《無畏契約》國服上線,他們心裡最初其實沒底,拿不准國內眼下的FPS賽事實際受眾到底有多少。所以騰競團隊當時有糾結過,到底是免費開放,在起步初期儘可能吸引更多的觀眾,還是依舊採取傳統的公開售票形式。
然而,觀眾的熱情卻讓他們得到了一個預料之外的答案——場館好像還是訂得小了。他本以為在相關國際性賽事的基礎上,團隊已經定了個相對較高預期,卻沒想到「最終結果是原定目標的兩到三倍」。
國內首個官方賽事現場超出預期的火爆
這個成績無疑是相當傲人,「用數月時間追趕別人三年」聽起來也足夠熱血帥氣。但放進現實里,不論是騰競團隊還是電競選手,實際上都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不可否認,新中國英雄「壹決」的推出和騰競、拳頭、騰訊三方共同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CN瓦」的發展,讓後者在世界範圍都有了很高的辨識度。
但從更加現實的角度來說,電子競技不相信弱者與敗者,賽事熱度與認可度很大程度與每個選手的表現息息相關。比如在東京大師賽期間,EDG憑藉操作一路逆襲,最終贏下了國內外一致認可,甚至有國外網友在論壇刷出了「o7」字符表達致敬。
但這或許還不足以支撐起整個「CN瓦」賽事的長期需求。換句話說,想要搭建足夠體系化、長線的「CN」瓦電競生態,追趕其他三個大型賽區,VCT CN需要更多優秀而獨特的選手和隊伍,以及不一樣的故事。
就在不久前,無畏契約電競官方正式公布了未來VCT CN聯賽的10支長期合作夥伴隊伍。而眼下僅剩的一個VCT CN聯賽臨時席位,將通過後續12月23日至12月30日的無畏契約CN聯賽晉升賽產生。
VCT CN聯賽十支長期合作夥伴隊伍
無畏契約CN聯賽晉升賽八支參賽隊伍
隨著明年CN賽區正式加入無畏契約電競全球賽事體系,「CN瓦」的故事或許也才剛剛開始。針對這點,我們也採訪了騰競體育無畏契約電競負責人馮驍,再次討論了一番VCT CN的現狀與未來規劃。以下是具體的採訪內容:
騰競體育無畏契約電競負責人馮驍
(為了方便閱讀,內容有所刪減)
1
國服上線前後,《無畏契約》的賽事熱度大概有多高?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針對國外相關直播的CU(在線觀看人數)和ACU(平均在線觀看人數),簡單做過預估。在此基礎上,我們年初也結合多維度數據給內部定了一個指標。
而在7月份國服上線那段時間前後,《無畏契約》恰逢全球電競的核心賽事期,國際方面先後舉辦了東京大師賽、洛杉磯全球冠軍賽,國內也舉辦了首個官方賽事全球冠軍賽CQ。隨著比賽推進,BLG、EDG等CN賽區隊伍在國際賽場的表現也進一步拉高了相關用戶關注度和熱度,幫助「CN瓦」在初期就取得了一個非常好的數據。
儘管目前具體的數字不方便透露,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我們最初的預期,翻了大概有兩到三倍。現在《無畏契約》整體官方賽事和KOL轉播的熱度總和,其實在國內是一個相當頭部的數字。
知道結果後,當時團隊的感受如何?
主要還是意外和驚喜。最初我們定的目標並不低,也參考過市面上許多同類項目先後的情況。而且在我看來,《無畏契約》是存在一定的觀賽門檻的。
《無畏契約》作為FPS遊戲,玩家確實能比較容易看懂擊殺和高光操作,但想要看明白為什麼打得好,具體決策的亮點在哪,其實還是需要積累一定的遊戲理解。而且,如果玩家沒怎麼接觸過這款遊戲,很多時候甚至不一定能直接理解某些英雄的技能搭配和比賽戰術。
當然,這也取決於觀眾的積累。比如我身邊有一些朋友不怎麼玩《無畏契約》,但他們很喜歡看我們的比賽,所以現在你跟他聊任何一個英雄的技能,他可能講得比一些老玩家還要好。
所以,我們最初的想法是依靠時間慢慢積累和沉澱,然後才取得不錯的成績。但誰能想到「CN瓦」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能出現ZmjjKK(康康)、Smoggy、whzy(王昊哲)等這麼多非常有人氣和實力的選手,一下子帶動了「CN瓦」的電競熱度。
當然,回過頭看,這其實也不算意外。在負責無畏契約電競前,我一直在負責LPL相關聯賽的工作,見證了它如何從12年、13年起步,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在這裡面,全球賽事的影響力和中國戰隊的成績其實至關重要。
為什麼選手能帶來這麼高的熱度?
我覺得這更多來源於選手們的故事與個人表達。在賽場上,他們贏了會怒吼,會站起來,輸了會難受,會不說話,這些真實的東西都是非常打動人的。而電子競技的不確定性,會不斷放大這些個人的精神和情緒。
同時,這個結果也證明了選手那些比較有張力、個性化的表達,能讓更多玩家喜歡上無畏契約電競。
因此,我們在設計無畏契約賽事時,也更加注重產品所傳遞的內核。比如在隊伍登場時,我們會設計一段相對獨特的燈光和音樂來突出選手,同時也更加關注他們在比賽時的即時反應、興奮度。
這其實能體現新一代電競選手的個人魅力。所以我還是希望能把舞台更加聚焦在選手本身,為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平台,讓選手能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粉絲見證。
EDG決鬥位選手ZmjjKK(康康)
除了選手加持,你覺得「CN瓦」爆火的原因還有哪些?
如果圍繞產品自身來說,拳頭已經給《無畏契約》搭建了一套相對完善,且各個賽區相對平衡的全球電競體系。並且雖然《無畏契約》是一款FPS遊戲,但我個人認為,它同樣帶有一定的MOBA屬性。因此它能囊括剛槍的刺激性和爆發力,以及MOBA遊戲的策略深度,保證了比賽足夠好看。
另一方面,站在官方角度,如何讓CN賽區隊伍在世界級賽事上展現個性與能力,並藉此不斷鍛鍊自己,也是特別重要的。其實我覺得國內FPS電競選手的能力並不比海外差,看完EDG在海外賽事的表現後,你會發現我們欠缺的更多還是戰術儲備,比如英雄的搭配組合、對地圖的理解等等。
而如果有了更好的平台以及更多的表達機會,中國的電競選手也會逐步取得更好的表現。你可以看到,近兩年《無畏契約》的國際性賽事中,亞太地區的俱樂部已經不止一次晉級全球賽事的決賽,但很多時候都是惜敗。因此,CN賽區加入或許也能給《無畏契約》的全球電競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
EDG在洛杉磯全球冠軍賽對陣太平洋聯賽隊伍PRX
剛才還提到了LPL相關的工作,它為搭建《無畏契約》賽事提供了哪些經驗?
我們團隊里其實有許多來自LPL的同事,過往沉澱的許多賽事運營、生態管理等經驗都會適用於《無畏契約》電競。
以做好一場比賽為例,我們需要考慮如何搭建比賽服、OB視角該如何設計、怎樣針對性地設計比賽現場,以及怎麼調動現場觀眾的情緒並優化他們的體驗。這些其實都依賴於我們過去在LPL中積累的經驗和團隊能力。
其次,我們也會參考過往LPL遇到過的挑戰和問題,試著找到更適合無畏契約電競的生態路線,比如如何運營和管理各個俱樂部,怎麼幫助選手變得更加職業化、專業化、成為更好的人等等。而對於一些違反競技的行為規定與處罰,以及聯盟公平競賽審核團隊,其實都和LPL一脈相承。
感覺成績這麼好,團隊未來的壓力是不是更大了?
肯定有壓力,畢竟成績超出預期太多了。但我其實一直在幫團隊減負,希望大家能放平些心態,因為目前「CN瓦」並不應該追求冒進,被熱度推著走,反而是更需要靜下心來穩紮穩打。LPL發展了11年,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長期主義案例。
我認為做電競就像造房子,前期很多生態的工作,包括一些基礎繁瑣的聯盟章程、運營,以及生態管理的工作,其實都是在打基礎。
相比這棟樓長得有好看,有多漂亮,我會更加關注我們的地基是不是足夠牢固,能不能承受未來以10年為目標的電競聯賽。所以,我寧願很多時候少做一些事情,而不是為了做而多做一些事情。
剛才一直在強調選手,聽起來未來選手的重要性要大於隊伍或者俱樂部?
我覺得他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好的隊伍,就沒有好的選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近期公布了 VCT CN的10個長期合作夥伴隊伍名單,最終的目的還是希望能找到跟我們一樣,有相同的價值觀,以10年單位來發展的俱樂部。一個好的俱樂部能職業化地運營,才能誕生好的選手,而好的選手也才會因為他們對俱樂部的感情,而更好地展現實力。
在給到生態合作夥伴的歡迎信裡面,我們也說到,希望能攜手一起,把電競打造成一個越來越受人尊重的行業。
每支長期合作夥伴隊伍都會收到的歡迎信
但這件事光我們想做是做不成的,需要把所有的從業人員,包括俱樂部和選手聯合在一起,分享同樣的價值觀,所有人都為此而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達成最終的目標。
2
這10位長期合作夥伴隊伍具體是怎麼評選出來的?
我們有4個主要的評判標準:
第一個是俱樂部的資本和資方組成架構。因為我們希望追求更加穩定、可持續的、更有保障的資本來運營一個俱樂部。
第二個則是俱樂部自身的運營能力。它取決於一個俱樂部的管理層、運營團隊能不能做好職業電競。比如他們過往是否存在一些不良情況,能不能把俱樂部持續運營好。
第三個就是俱樂部的品牌跟市場。我們同樣希望能找到受玩家喜歡的,不管是在什麼項目裡面都能有一定的人氣,懂得如何更好地去做營銷推廣的俱樂部。
第四個就是俱樂部的賽訓能力。他們在無畏契約電競,或者過往的其他電競項目裡面,有沒有取得過一些非常好的賽事成績與能力。
這四個是我們的核心評判標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個大前提——俱樂部能不能跟我們聯盟方共享同樣的價值觀,願意一起把整個無畏契約電競打造成一個更加競技、專業、職業化的聯盟,以上的「4+1」就是我們主要去關注俱樂部的方向。
當然,如果這個俱樂部不具備跟我們相同的價值觀,即使另外4個再好,我們都會帶著疑問去審視它。
選拔中間有糾結過嗎?
肯定會有。自從公布招募信息以後,我們收到了非常多俱樂部的申請。經過了線上選拔後,光走到線下的俱樂部都有30個,要在這裡面選出10個俱樂部,其實非常困難。
這時候,我們就會問問自己。我們到底希望跟俱樂部共贏哪些,什麼品質我們是覺得最重要的,最終儘可能去做一些相對困難,但比較正確的決定。
這次沒有選上的俱樂部,後續還會有機會嗎?這10個名額未來還會出現調整嗎?
會的。名單公布後,並不意味著這10個俱樂部永遠都會留在我們聯盟裡面,我們還是會定期考核俱樂部。如果一個俱樂部沒有達到,或者嚴重低於我們的要求和標準,或者是出了一些負面情況,聯盟會做一些名額方面的調整。
當然,我們最終審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淘汰誰,而是不斷地驗證這些俱樂部能是否跟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能不能一起持續地朝著相同的方向努力。
並且,在未來的比賽,比如今年、明年及後年每年的CN聯賽晉升賽,我們也會提供一定數量的臨時俱樂部席位,供目前不在長期合作夥伴名單內的CN賽區隊伍去爭取。
你覺得現在無畏契約電競的生態怎麼樣?
我覺得和遊戲本身差不多,其實都屬於一個慢慢發展的狀態。我認為電競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個競技體育,而競技體育就是需要時間沉澱人、選手和行業人員,也需要時間去沉澱所有的故事。
只有不斷有故事的情況下,比如說最近的LPL全明星,我們看到了18年的仁川IG「合體」,大家的感動其實始終都在。你想,18年距離現在已經過去5、6年了。所以我覺得,相比於遊戲本身的追趕,電競要花費的時間會更多一點。
我覺得我們應該給自己,給這個生態更多的耐心。慢慢去發展、去積累我們應該沉澱的東西,而不能太過急於求成去追求一些數據或者影響力的部分。我覺得數據和影響力肯定是一個目標,但我不希望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所以我覺得還是要花費更多的耐心去看待這個問題,也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去追趕海外的情況。當然,能用更少的時間自然是更好的。
BLG在洛杉磯全球冠軍賽上兩度擊敗美洲聯賽隊伍NRG
聽起來像是「CN瓦」需要更多的康康?
康康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也是一個非常有潛力成為巨星的選手。但我們還是希望「CN瓦」能出現更多不一樣的選手,比如FPX的AAAAY(阿楊)和nizhaoTZH,這兩個選手的身材偏向健身類型。而對FPS項目而言,當你能保持更好的身體狀態,打到BO5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競技水平和持續程度就是比其他職業選手要好一點。
FPX先鋒位選手AAAAY(阿楊)
所以,就像LPL一樣,我們更加講究多樣性,更希望是一個真實的選手,而不是一個模子裡面刻出來的版型。
歸根結底,電競的本質就是人,人和故事,所以我們最終還是希望能提供一個平台,然後能產生源源不斷的選手,不斷能有感人的、打動人的真實故事能不斷沉澱、傳遞下去。作為官方,我們能做的,不過是幫助他們培養更加職業化、專業化的體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