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其實是4國並存,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三國?原因很現實

2022-06-06     百曉生侃歷史

原標題:東漢末年其實是4國並存,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三國?原因很現實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混亂紛爭的局面。在亂世當中,各方勢力各自為政,政權之間相互牽制,兼并戰爭更是常有。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就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紛爭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期。

如今,人們對於三國歷史的了解,大多都來自於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書中,羅貫中將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政爭權謀,軍事謀略等一系列故事和人物描寫的引人入勝,惟妙惟肖,精彩絕倫。在他的筆下,三國亂世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特徵。

從黃巾起義到三分歸為一統,羅貫中以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角逐為主線,描寫了整個東漢末年的紛爭局面。因而,如今人們大多都認為,東漢末年時期,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但其實當時是4國並存。那麼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三國呢?原因非常現實。

東漢漢靈帝時期,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地方豪強勢力崛起,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政治腐敗加上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導致民不聊生,百姓深受苦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以黃巾之亂為代表的農民起義爆發。

面對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漢朝的中央軍無法鎮壓,因此中央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招募軍隊進行協助。這也使得各方勢力,在鎮壓起義的過程當中,紛紛坐大。起義最終被鎮壓,而群雄割據的局面也由此到來。

董卓之亂後,各方軍閥各自發展勢力,爭奪地盤。而在眾多勢力當中,以袁紹和曹操最為強大。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進而一統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隨著勢力的逐漸壯大,曹操開始謀求一統天下的歷史壯舉。

當時,孫劉兩家勢力逐漸壯大。因此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向南方進發。在危急關頭,孫劉兩軍聯合,藉助天時地利人和,大敗曹操於赤壁。在此之後,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基本形成。

為了進一步的鞏固勢力,劉備乘勢占據了荊州,之後更是得到了益州和漢中。此時的孫權也開始爭奪勢力範圍,從劉備手中奪取了荊州。公元220年,曹丕廢漢稱帝,將國號改為「魏」。至此,漢朝滅亡。而後,劉備與孫權也相繼稱帝,三國時代也正式開始。

在此之後,南北之間時有戰事發生,但彼此之間的力量都大致均衡,因此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持續了四十餘年之久。然而事實上,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除了當時的魏、蜀、吳三國之外,當時還存在著第四個國家,就是燕國。

公元190年,在徐榮的推薦之下,公孫度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之後一個盤踞於遼東的割據勢力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上任之後,公孫度銳意進取,打擊豪強。董卓之亂後,公孫度趁機自立為遼東侯,逐漸開疆拓土,稱霸遼東。

在當時,公孫度割據遼東,治理軍隊,出行都按照皇帝的規格。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徵召公孫度做威武將軍時,公孫度不以為然,認為自己在遼東稱王,不需要冊封。公孫度去世之後,公孫恭接過了「家業」。

曹丕稱帝之後,公孫恭被封為車騎將軍。但多年之後,其侄公孫淵在掌握了大權之後逼其退位。而此時的公孫家族,經過數代的經營,儼然已經成為了一股獨立於三國之外的強大勢力。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後,公孫淵便自立為「燕王」,建立了燕國。

然而在稱王后不久,魏明帝便派司馬懿帶兵大破燕軍,斬殺了公孫淵,遼東公孫家族也就此沒落。那為何在當時羅貫中並沒有將燕國作為四國之一寫進小說當中呢?原因其實很現實。首先就是因為燕國存在的時間太短,僅有一年的時間,就被曹魏滅亡。

雖然在此之前公孫家族在遼東地區雄霸一方几十年,但作為一個國家而言,存在時間卻太短。在如此短暫的建國史中,並未有出現像三國爭雄那樣恢宏壯闊的歷史事件,對整個時局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羅貫中並沒有將其寫入小說當中。

但不管如何,作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權,雖然與英雄輩出,勢力強大的三國相比,這一政權僅僅算得上驚鴻一瞥,史書還是給予了記載,不管它是不是「主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bdab4b3ad5be4d54596e2a1f3bb18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