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有的老人說騾子不分公母?

2022-08-01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為什麼農村有的老人說騾子不分公母?

農村老人說騾子不分公母,是因為騾子幾乎不能生育,在他們眼裡不管是公是母,只是極佳的勞役工具。

早些年間,三外公家喂養有兩頭騾子,是那個年代行走江湖的好幫手,甭管誰家修房子需要馱運磚頭,還是誰家辦紅白事馱運肉食蔬菜,都能看見這兩頭騾子的身影。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三外公說這兩頭騾子已經跟著他11個年頭了,吃得少乾得多,為自家或鄉里鄉親們解決了很多難題,從三外公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騾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有人也很好奇,既然騾子這麼好,也跟了你11個年頭,又是兩頭,可為什麼沒見有小騾子出生呢?

只見三外公眉毛一挑,帶著不屑的眼神說道,叫你多讀書你不聽,你不知道騾子是不分公母的嗎?怎麼生育?你去幫忙嗎?我們帶著諸多疑問,才逐漸從三外公嘴裡撬出了許多關於騾子的事情。

下面,我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三個問題:騾子是什麼?騾子真的不能生育嗎?為何說騾子是極佳的勞役工具?

1、騾子是什麼?

騾者,馬累也,似馬非馬,似驢非驢,被譽為「比馬還累,失戶的驢」,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騾子也擁有自己的傳奇,不過南北朝作為分水嶺,它才逐漸淪為現在人們認知的物種。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湯時期,就出現了騾子的身影,那時的騾子可沒有勞累命,它是作為奇珍異獸,是西北少數民族作為貢品,獻給中原王侯將相玩賞用的。即使到了漢初時,它還能和珍珠、珊瑚等奇珍異寶媲美。在農村,能看見騾子的人幾乎沒有。

到了南北朝時,中原地區的騾子逐漸多了起來,這時騾子的身份開始掉價了,它不再是王公貴戚的玩具,因為人們發現騾子特別適合勞役,成為了很多村民賴以生存的好幫手。

西北少數民族是騾子的發源地,當初給騾子命名的時候,可謂煞費苦心。不過,古人在每個造字上都特別講究,就好比「騾」字,造得惟妙惟肖,在馬為主要生產力的時代,騾是馬和累的結合體,意為是比馬還累的動物。

騾子的出現,是廣大農民的福音,可騾子問世了幾千年,直到現在,它也不是一個真正的物種,這是為什麼呢?在生物分類的界門綱目科屬種中,小到蚊子,大到大象,都有屬於自己的戶口,即物種,可騾子是一名黑戶,它都沒權利擁有自己的戶口,只能以種間雜種的形式存在。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騾子並不是騾子所生,它是馬和驢結合後的產物。放在生物學上,這是違背生殖隔離機制的。生殖隔離的核心思想在於,不同物種之間無法產生後代,試想,如果每個物種之間都能生育,這世界豈不亂套了?不過,馬和驢是例外。

早在400~450萬年前,馬和驢擁有共同的祖先,它們身體里流淌著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血,身體的基因也相差無異。後來它們分道揚鑣,各自成了家,經過了漫長的進化後,它們骨子裡基因發生了少許變化。不過,馬和驢作為近親,就好比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一般,不管分開多久,再次見面,骨子裡還是有血緣關係的。所以,馬和驢的緣分到來時,情不自禁下就產下了騾子。

既然是馬和驢所生,騾子還是有區別的,根據母親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公馬和母驢生下的騾子叫驢騾,公驢和母馬生下的騾子叫馬騾。由於母驢更難受孕,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騾子為馬騾。

2、騾子真的不能生育嗎?

首先,既然馬和驢是作為不同物種,是近親的關係,可它們的基因還是有不同的。在相同物種繁衍的有性生殖方面,是需要通過減數分裂才能形成胎胚,才可能有後代。在馬的身上,它的染色體數量為64條,反觀驢,它是62條,它們結合各自拿出一半的染色體出來,重新組成成32+31條共63條染色體的騾子。

生物世界有屬於自己的秩序,減數分裂繁殖要求為整數,這就意味著兩隻騾子要想生育,就必須各自拿出63/2=31.5條的染色體出來才行。這可難倒了騾子,這多出來的半條染色體該如何安放?事實是沒地方安放,一公一母的各自半條染色體並不會拼接成一條,意思是說,騾子交配一定沒有後代,這又讓騾子難為情了,感情辛辛苦苦一生,我們都不配擁有後代?

所以,從這一點出發,農村老人說得沒錯,騾子既然都不能生育,把公母分得那麼清幹嘛?甭管你是公是母,幹活才是你應該做的事情,其它不該做的事情別做。

可騾子也是一種正常的動物,它們也擁有自己的身體特徵,且都能進行正常的生活節奏。雖然騾子與騾子之間不能生育,可與其它動物結合,還是有可能生育的。這又是什麼奇奇怪怪的生育方式?還別說,騾子不能生育是馬和驢造成的,可它再去和馬或驢結合,是有可能生育的。

這看著有一點亂套,但是符合常理的。上面說道,騾子有半條染色體是作為三倍體游離在外的,它既然和馬、和驢是親戚,意味著它們三者之間也一定能碰撞出火花。馬作為四倍體,驢作為二倍體,四三二任意組合下,說不定騾子那條游離的染色體就找到了依靠。通過組合的情況下,一不小心,母騾子就被公馬或公驢安排了,雖然懷孕的機率微乎其微,但總比絕育得好。

不過,這種生育方式很費勁,自然情況下,可能成百上千年都不會遇上,即使農村飼養有馬、驢和騾子,大多數也是分開的,湊上一起卿卿我我的機會很少,自然很難見到騾子懷孕了。自然的見得少,人工干預培育也很稀少,畢竟騾子的懷孕機率是幾億分之一,甚至更低,能找到不謀而合的馬、驢和騾子十分不易。數據顯示,騾子靠人工培育生育的案例不超過20起。這些,對於農村人來說,也很難見到。

綜合來說,農村的老人才不管騾子的公母,既然能吃能喝能幹活,就是好騾子。

3、為何說騾子是極佳的勞役工具?

不分公母的騾子確實是極佳的勞役工具,放在以前,它是比馬和驢還好用的家畜。這又是怎麼回事?我們不妨來看看。

馬是自古以來公認的好動物,它體格大,耐力好,負重和承受能力強,四個鐵蹄踏遍四方,從「戰馬」一詞就可以看出,它的地位是驢和騾子不能比的,是古人們儲備的國家資源。

驢體格小,耐力強,任勞任怨從不喊苦,從「犟驢」一詞可以看出,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雖然沒有「戰驢」一說,但它是較好的勞動力和生產力,這又是馬不能替代的。

騾子就不一般了,它既然是馬和驢的結合體,它力量大於馬,耐力強於驢,負重和承受能力也比它父母強,腳掌看似比馬小,但四肢筋腱強韌,雖沒有馬跑得快跑得遠,但它耐磨。脾氣雖沒有驢犟,反而溫順,可騾子是溫順中倔強,倔強中善解人意,可能它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人生吧。

同時,騾子還膽大心細,落地無聲,馬和驢無法到達的山川溝壑,湍流洪水,騾子都能安穩地走一趟,聲響還不大。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騾子照樣能征服。在古代,有很多鏢局、秘密運輸,都喜歡用可靠的騾子來完成。

馬吃得多,很多農民養不起,驢馱運得少,很多農民虧不起,騾子的出現,完美地解決了該問題。騾子比馬吃得少,比驢馱得多,典型的給一點好處就拚命幫你幹活的打工人。關鍵騾子還很少生病,一隻驢騾最長可勞役30年,一隻馬騾最長可勞役20年,一輩人只需要兩代騾子就能出色地把生活運轉起來。

綜合來說,騾子的出現,填補了馬和驢兩個物種差異的空缺,也解決了牛不能遠行的問題。在上世紀的農村,家中能擁有騾子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說它是極佳的勞役工具,這一點也不為過。

寫在最後

農村的老人常說騾子是不能生育的,既然不能生育,是公是母又何妨?不難看出,這是時代賦予給他們的記憶。因為騾子生育是一件千古奇聞,以至於民間還流傳這麼一句話:騾子懷孕必死。這種長久環境下根深蒂固的思想,面對騾子生育這件事情,是無法接受的,就好比「母豬會上樹」、「公雞會下蛋」,這是違背常理的事情,是要被譴責的。

縱觀騾子的出現,它曾經也輝煌過,不過我在想,它輝煌的時候,肯定也遭到了王公貴戚的嘲笑和責罰,它似馬非馬,似驢非驢,常被人當作罵人的語句。後來它落魄了,逐漸成為勞役的工具,給一點好處就賣力地幹活,任勞任怨,吃得比馬少,乾得比驢多,終生都是奴隸,可憐而悲情。

看看,這就是馬和驢乾的好事。

騾子,你受苦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b5f2f8f61fb721d798818d96a31b7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