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封神》姜子牙、妲己、紂王與原著角色一對比,差別就出來了

2023-07-30     電影番茄

原標題:把《封神》姜子牙、妲己、紂王與原著角色一對比,差別就出來了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上映10天票房已破9.46億,豆瓣7.7分,迎來口碑逆襲,且熱度不減。

這幾天網上出現大量「自來水」,紛紛幫推薦,這證明好電影不會被埋沒,用心拍電影總能得到回報。

但隨著第一輪上映的口碑發酵,網上也出現了針對電影的爭議點。

有人說黃渤演的姜子牙太搞笑,不像八十拜相的老太公;有人質疑紂王的作戰能力是否有電影里那麼強;有人評論雷震子、龍鬚虎、九尾狐等神獸形象太「西化」……

其實,對電影的改編有所質疑很正常,「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即使高分的經典作品,也不能讓所有人都滿意。

況且並不是所有網友都看過原著,那些對我國古代文化了解不全面的人,對於電影的改編是否忠於原著,服化道的設計是否靠譜,未必能做出公正的判斷。

因為這些討論的聲音,成了網上熱議的話題,我們就針對這些爭議點來詳細說說。

一、姜子牙、紂王、蘇妲己這些人物,和原著相比差別在哪?

自從《封神》公布選角以來,網友們對於由黃渤飾演姜子牙的爭議就從來沒有消停過。

大家的印象中,姜太公作為先後輔佐過周朝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四代君王,「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者,應該顯得莊嚴而穩重、高貴而和藹可親才對。

1990年電視劇《封神榜》中由藍天野飾演的姜子牙,被認為是歷來最佳。即使這版劇集服化道的「古羅馬化」堪稱災難,藍天野的姜子牙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並由此讓人產生慈祥、內斂、睿智、英武的長者印象,又因為先入為主,都認為姜子牙就應該長這樣。

黃渤是喜劇演員出身,雖然早已證明過自己的演技,但網友們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在喜劇電影里扮演的那些小人物。

而《封神》上映之後,片中滿身笑點的姜子牙形象,令一些觀眾覺得黃渤演姜子牙不靠譜。

其實電影中的姜子牙形象,的確是走搞笑路線的,按照導演烏爾善的說法,他理想中的姜子牙,就是一個「自帶幽默感和搞笑氣質」的導師形象。

作為電影中的重要角色,姜子牙就是在電影冰冷殘酷的主線故事之外,添加喜劇元素的載體。

因此之所以找黃渤來飾演姜子牙,目的也是要將其塑造成一個喜劇形象,那這種形象塑造能否在《封神演義》原著中找到根據?

其實在小說里,「拜相」之前的姜子牙,的確是被當成一個「喜感形象」來塑造。原著中姜子牙下山時,他的師父元始天尊曾言:「你生來命薄,仙道難成,只可受人間之福。」這句話說得客氣,其中的意思就是說他沒慧根,成了不了仙,還不如下山干一番事業。

而姜子牙下山之後,先是娶了「六十八歲黃花女」馬氏為妻,又賣過笊籬、麵粉、牛、馬、豬、羊,都血本無歸,最後在朝歌城開了命館。這些原著中第15回《崑崙山子牙下山》的情節,不僅將姜子牙塑造成一個自帶喜感的老人,其身上也帶著濃重的煙火氣。

其後姜子牙因火燒琵琶精受到紂王賞識,官拜下大夫,但卻得罪了蘇妲己。蘇妲己命他起造鹿台,想要藉機害他性命,姜子牙識破蘇妲己的詭計,竟「抽身往樓下飛跑」。

電影中姜子牙見到紂王后,為保住封神榜逃跑的場景,其實就是還原原著的這一情節。

書中對當時紂王的反應,還有這樣的描寫:紂王一見,且怒且笑:「御妻,你看這老匹夫,聽見『拿』之一字就跑了。禮節法度全然不知,那有一個跑了的?」其場面之搞笑,比電影里的場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且電影里的姜子牙身邊還有哪吒、楊戩兩人助力;小說中的姜子牙只是孤身一人,被紂王身邊的承奉官趕著跑過了龍德殿、九間殿,來到九龍橋上,又「按著九龍橋欄杆,往下一攛,把水打了一個窟籠」,最後「借水遁去了」。

拿原著的姜子牙,來和電影中黃渤飾演的姜子牙來做對比,我們就會發現黃渤的塑造其實非常貼合原著中的描寫。

雖然這個形象沒有藍天野版那麼威嚴,卻更顯親和力,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會覺得黃渤的塑造還是很成功的。

片中的文王姬昌是由李雪健飾演的,現年69歲的李雪健,與原著中姬昌的年齡相仿,他以自身精湛的演技,演繹出一個智慧、樸素、慈愛的父親形象。

片中「姬昌食子」一段戲,便展現出李雪健的優秀演技,這也是還原原著中的經典情節。

姬昌被紂王囚禁於羑里城七年,其長子伯邑考又被紂王殺害,為了測試姬昌「能演先天數」的特殊技能,紂王將伯邑考的肉做成肉餅,拿到牢中給他吃。電影中姬昌原不知吃的是自己兒子的肉,直到紂王點破之後,情緒一度崩潰。

李雪健用憤怒的眼神和一把嘶啞的聲音,將姬昌的絕望演繹得淋漓盡致,是片中情感的宣洩最為飽滿的一段,由此也能看出他的演技已趨化境。

不過這場戲與原著的描寫略有不同,有些網友表示不能接受。

原著中姬昌早已得知長子被害,但為了自保,還是強忍著悲痛吃下三塊肉餅。此舉令紂王對他放鬆了警惕,以為他能掐會算的技能並不可信,其後姬昌也順利逃離朝歌,回到西岐。

導演烏爾善覺得原著中的描寫過於殘酷,不能顯出姬昌作為慈父「有愛」的一面,因此對這段「姬昌食子」的戲做了改動,使人物顯得更有感情,也更符合當代的價值觀。

再說姬昌「能演先天數」的技能,有些網友對此竟不知情。

其實周文王姬昌是「四書五經」中《周易》的編撰者之一,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古周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在《封神演義》原著中也寫到,姬昌暫居羑里七年,因閒居無事,便把伏羲八卦反覆推明,變成六十四卦,中分三百六十爻象。也因為這項特殊的技能,姬昌才能在商末的亂世中一次次躲過兇險,終成大業。

記得以前看90版《封神榜》時,姜皇后被剜目烙手一段戲,看得我們心驚膽戰,是多少人的童年陰影。

小說中的這段情節,在表現蘇妲己的兇殘之餘,也多少帶點獵奇成分,電影中為了降低尺度,並沒有照搬,這一點也可以理解。

電影中的姜皇后是由百花影后袁泉飾演的,雖然戲份不多,但以袁泉高超的演技和高貴的氣質,足可勝任這個角色。

片中安排讓姜皇后為了匡扶社稷、懲惡揚善,帶刀入宮意圖刺殺蘇妲己,在水中一番肉搏之後,終被蘇妲己反殺。

原著中的姜皇后正氣凜然,「有貞靜賢能之德」,片中如此改動,又加強了她的剛強性格,使她的形象更加豐滿。

而袁泉演繹也恰到好處,能將人物的正直、勇敢充分展現出來,給觀眾留下好的印象。

二、對紂王、蘇妲己、姬發的故事線改編較大,但合情合理

《封神演義》小說中,紂王往女媧宮進香時,因見女媧美貌,在粉牆上題詩褻瀆女媧,因此得罪了女媧。女媧於是派出三妖託身宮院,惑亂君心,使成湯六百年基業一朝斷送。

在蘇妲己的誆騙和教唆下,紂王用炮烙和蠆盆兩件腦洞大開的刑器,虐殺了身邊對他忠心耿耿的賢良之士。相信看過小說的網友們,一定對蘇妲己的兇殘狡猾和紂王的殘暴無道恨得咬牙切齒。

但小說中的描寫帶著明顯的傾向性,就是把紂王的兇狠和沒人性,歸結為蘇妲己的「屢進讒言」,這明顯是一種「男本位」的思維,將女性定性為「紅顏禍水」,也並不完全符合歷史原貌。

電影的故事除了改編自《封神演義》之外,也參考了更早的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

按照烏爾善的說法,紂王殷壽的人物形象,參考了荀子的《非相篇》中對紂王的形象描寫:「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

而紂王的性格特點,則來自《史記》中的描述:「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

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就是:身材高大健碩,相貌堂堂,自信、睿智,能言善辯。這些形象特質和性格特點,都與費翔的形象和氣質極為相似。

1960年出生的費翔,今年已經63歲了,但由於長期健身,身材和氣質還保持在巔峰狀態。

選擇讓費翔來飾演紂王,一是他的形象與劇本中的紂王貼合度非常高;二是他在我們內地的知名度極高;三是考慮到成本,他的片酬性價比高。

而費翔在接到劇本時,也對紂王一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這個角色立體而有個性,能給他很大的表演空間。

《武王伐紂平話》中描寫紂王是「會挽硬弓,能騎劣馬」的猛人,電影開頭費翔一身戎裝出場,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盡顯一代帝王的高大形象。

由於去掉了女媧線,電影中設定蘇妲己是被封印在軒轅墳中的狐妖,而殷壽的血解開了封印,因此甘願追隨其左右。殷壽因蘇妲己的暗中協助弒父殺兄,登上王位,也漸漸顯露出野心,他明知蘇妲己是狐妖,卻又將其當作「祥瑞」,也足可見他的殘酷無道。

飾演蘇妲己的娜然來自俄羅斯,她經過了四次考核才得到這個角色。出演周杰倫《告白氣球》MV女主時,我們只看到她的美貌,而在電影中她演繹出了九尾狐的狐媚和獸性,與之前傅藝偉、溫碧霞、梁麗版比較,都是完全不同的演繹方式,也令人眼前一亮。

小說中的姬發和紂王直到牧野之戰時才碰面,為了增加戲劇性,電影的改編讓姬發成為「質子」。

質子制度其實最早出現於先秦時期,電影中商王帝乙統治下的四路大諸侯和八百鎮小諸侯都需要送一子到朝歌為質,而這些質子都由殷壽統一管理。

殷壽以「個人魅力」感染了包括姬發在內的諸侯質子,讓他們聽命於殷壽,且認殷壽為義父。但殷壽是個典型的兩面派,成為紂王之後,他的野心空前膨脹,邪惡本性也慢慢顯露出來。

姬發在殷壽的偉岸光環下一度迷失自我,但後來他也認清了殷壽的真面目,最終選擇棄暗投明。姬發反出朝歌,且與紂王一場大戰,這些情節都改編自原著中的「黃飛虎歸周」,電影中刪去了黃飛虎這個人物,將其故事安在姬發的身上,使姬發和紂王產生了聯繫。

電影不同於小說和電視劇,由於時長的關係,需要在有限的時長中,儘量略去次要角色,增強主要角色的戲劇衝突。

因此這種改編雖然很大膽,卻符合情理,能夠以「弒父」這個大命題,將姬發與紂王的「相愛相殺」關係完美地呈現出來。

三、雷震子、九尾狐、饕餮等神獸,都是參考古畫創造出的藝術形象

有句俗話說:「看《三國》難辨人名,看《封神》難辨坐騎。」

《封神演義》原著的迷人之處,就是描繪了大量千奇百怪的神獸。能否用CG特效,將小說中描繪的這些神獸完美呈現出來,這關係到《封神》三部曲的成敗,因此劇組下了很大的功夫。

網上發布概念海報時,雷震子青面獠牙的形象令人大吃一驚,有人說他看起來像綠巨人浩克;也有人覺得設計得丑了。

很多看過電視劇的網友先入為主,覺得雷震子應該像TVB版《封神榜》那種憨憨的傻小子形象,這其實是一種誤解。

小說中對於雷震子的描寫是這樣的:「面如藍靛」,這是描繪他的膚色;「發似硃砂」,顯然頭髮是赤色的:「巨口獠牙、眼似銅鈴」也與電影相符;他的身長是「二丈」,長著一對大翅膀,跟電影里的形象簡直一模一樣。

為姜子牙帶來封神榜的龍鬚虎,網上有很多人以為那是一條龍。其實原著中的龍鬚虎就是以「古怪蹺蹊」著稱的,他「頭大頸長,獨足擅跳」,歷來的小說插圖都將他畫成龍頭獨足的將軍形象。

以此為對比,電影中的龍鬚虎設計參考了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的夔龍紋形象,已經是「美顏」了。而且龍鬚虎出現時身上帶著祥光,如游龍一般穿梭於天際,給人陽光、美好的印象,形象也甚是可愛。

蘇妲己的原形九尾狐,則是邪惡與醜陋的化身。小說中蘇妲己命宮人與宦官撲跌,得勝者賞酒;不勝者「用金瓜擊頂,放於糟內」。而她「或二、三更,現出原形,要吃糟內宮人,以血食養他妖氣」。

電影中雖刪去了「造炮烙」、「造蠆盆」的情節,卻保留了「吃糟內宮人」的情節,是全片最驚悚的部分。

但電影里九尾狐的形象只出現了幾秒鐘,假如你沒留意還看不到,並不會給觀眾帶來不適。

饕餮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神獸,也是網上知名度極高的神獸之一。但由於對它的形象描繪並不統一,影視作品中的造形差別很大,比如張藝謀的《長城》中就將它設計成一頭極其醜陋的怪物。

電影中的饕餮是兩頭石獸,受到申公豹的法術驅使而動了起來。設計師為了使其形象更符合我們的審美,從商周青銅器中提取出獸面紋路放在饕餮的身上,也讓它成為電影中最好看的神獸形象。

墨麒麟在片尾的彩蛋中出現,其實是聞太師的坐騎,雖只是驚鴻一瞥,卻令人印象極深。

聞太師帶著魔家四將和鄧嬋玉,都是小說中截教門下的重要角色,他們的集體亮相也預告了《封神第二部:魔道爭鋒》將會是一場空前絕後的神魔大戰。

四、隨著《封神第一部》的票房回暖,《封神第二部》也備受期待。

今年暑期檔的競爭十分激烈,好萊塢大片《碟中諜7》、《變形金剛7》、《芭比》與國產大片《消失的她》、《八角籠中》、《長安三萬里》打得不可開交。《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頂著壓力在7月20日上映,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

好在電影的服化道十分精良,故事又講得充實而亮點十足,演員表演與人物塑造俱佳,特效與動作場面炸裂。

這些優點都讓電影逐漸得到觀眾的肯定,這幾天票房回暖,很多人預測最後應該會有不錯的票房表現。

導演烏爾善放話,《封神》三部曲是套拍的,目前拍攝階段早已殺青,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後期還沒有做。

如果第一部的票房成績理想,第二部的CG特效才能投入製作;因此第一部的票房成績,就直接關係到我們還能不能看到第二部。

相信多數網友都跟茄哥一樣,希望看到第二部的上映。《封神》三部曲和《流浪地球》系列一樣,代表著現今中國電影的商業化製作的最高水平,希望這種良心好片不要被辜負。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aa4e580759cd54d8b0dd3219f2aa6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