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進、立」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穩、進、立」

本報記者 杜麗娟 北京報道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近日召開,會議全面總結了2023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了當前的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4年經濟工作。在政策基調方面,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從政策實施維度看,明年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表示,在2023年預期目標完成的基礎上,我們預計2024年預期增速目標會在5%左右,相較於2020年至2023年年均4.7%的經濟增速,明年中國經濟景氣度會繼續慢速爬坡上升。

財政政策適度加力

作為2024年經濟工作的重要部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財政政策方面,會議要求積極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同時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在財稅界人士看來,這意味著,明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均有一定的發力空間。「和今年相比,2024年積極財政政策主調並未改變,但會議強調了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等內容,這說明穩增長預期背景下,積極的財政政策仍是保障經濟正常運行的有效舉措,未來不排除政策會在赤字率、國債規模等方面持續加碼。」一位財稅人士表示。

兩會期間,中央公布2023年預算按照3%左右赤字率安排,新增專項債券規模由去年的3.65萬億元提高至3.8萬億元。但在11月,國家決定增加發行2023年國債1萬億元。增發國債後,預計2023年財政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一直以來,財政赤字率都是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風向標,其升降變化頗受關注,尤其是此次中央在年中調整赤字也比較少見,這引起了市場各方的注意。

對於這一調整,財政部相關人士表示,從我國情況看,增發1萬億元國債後,赤字率略增0.8個百分點至3.8%。在負債率方面,我國近年來控制在50%左右,即使增發國債也僅是微升,債務風險總體可控。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4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作資本金範圍。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持科技創新和製造業發展。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表示,2024年赤字率或有必要突破3%,赤字規模由中央占主導,對市場來說,赤字率突破3%可向國際國內傳遞更為積極的財政政策信號,這有助於提振微觀主體信心。

「同時,考慮到當前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加之要防範化解債務風險,未來可由中央政府加槓桿來承擔更多支出責任或將資金轉移給地方政府使用。」羅志恆建議。

不僅如此,會議提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此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在財稅人士看來,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預計上述方向將是改革的重點。

「我們認為重點還是圍繞中央和地方事權、支出責任等內容展開,比如未來要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界定政府規模,避免政府支出責任持續擴張,同時中央可以上收部分事權和支出責任,以減輕地方政府的支出負擔,這有利於穩定各方預期。」上述財稅人士表示。

市場看好經濟韌性

在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的信號,也有助於改善社會預期、提振市場信心。

根據高瑞東團隊的測算,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一系列「穩增長」舉措落地後,前三季度GDP增速達到了4.9%。假設2023年四季度經濟的兩年復合增速為前三個季度的均值,那2023年全年經濟增速有望達到5.3%。「如果考慮四季度外需出現階段性回暖,居民消費需求進一步釋放,整體看2023年經濟增速可以進一步向上突破。」高瑞東說。

在他看來,「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這一指標意味著2020年至2035年年均GDP增速需保持在4.72%,目前2020年至2023年增速基本符合這一要求。考慮到未來經濟潛在產出水平會持續回落,2024年及2025年經濟增速維持在5%左右,也為完成2035年遠景規劃目標預留了彈性空間。

這一預測也和市場其他機構的估算相吻合。

中誠信國際總裁岳志崗認為,在多重因素的支撐下,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5%左右的增速。

在中誠信國際信用風險年會上,岳志崗介紹,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判,主要基於三點考慮。

首先是拖累因素的減輕。在房地產政策調整與支持下,明年房地產投資降幅或收窄,對固定資產投資以及經濟增長的拖累有望減輕。鑒於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作用,以及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穩外貿政策的支撐,中國出口金額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其次是經濟韌性的支撐。2020年以來中國工業生產始終保持較強韌性,特別是以裝備製造業所代表的經濟新動能發揮了顯著的支撐與帶動作用,居民部門超額儲蓄的釋放也能對終端消費的改善形成推動作用。

最後是政策空間的托底。此前中國逆周期調整措施相對審慎,當前中國仍有相對充足的政策調整空間。貨幣政策寬貨幣與寬信用的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這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充足的流動性呵護以及較低利率的融資環境。

在財政政策方面,明年也有望進一步加大支出力度,這會推動經濟在投資、消費以及產業各領域加快修復節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a4b1f18188854e907fb02eb88eb1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