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成為俄羅斯國教一千年,在社會主義蘇聯,上帝該去哪?

2022-02-18     浩然文史

原標題:東正教成為俄羅斯國教一千年,在社會主義蘇聯,上帝該去哪?

東正教成為俄羅斯國教一千年,在社會主義蘇聯,上帝該去哪?

羅斯大公受洗

東正教在俄羅斯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988年,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為了迎娶拜占庭國王瓦西里二世的妹妹安娜公主而改信基督教(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劃分始於1054年基督教大分裂之後,此前統稱基督教)。弗拉基米爾還把基督教作為國教,強制要求基輔人前往聶伯第河受洗。這就是著名的「羅斯受洗」。在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莫斯科還以「第三羅馬」自居。到了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東正教在俄國已有了大約7萬餘座教堂,12萬神職人員,1億多東正教徒,絕大多數俄國人都已是東正教徒。可以說,這時的東正教在俄國宗教領域已經取得絕對優勢地位,對俄國已經施加了近千年的深遠影響。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在俄國產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給俄國帶來了主張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這預示著馬克思主義者與東正教的衝突已經不可避免了。

一、列寧時期的宗教政策

馬克思主義宣揚無神論,認為宗教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事物在頭腦中的虛幻反映,其在本質上是一種顛倒的世界觀。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者,自然是堅持無神論的,必然也對天主教持一種批判的態度。

列寧時期對東正教的批判不僅受到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影響,還與東正教勾結沙皇以及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反對布爾什維克黨密切相關。受到這雙重原因的影響,列寧等人對東正教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列寧

首先就是剝奪教會財產。教會憑藉其種種特權,不斷斂財。到了19世紀末,教會占有土地已達到大約600萬俄畝。1917年通過了《土地法令》,宣布將教會財產國有化,歸國家統一管理。

其次是政教分離。在沙皇統治時期,東正教一直被沙皇作為實行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禁錮了人的思想,消弭著被壓迫者的反抗意識。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奪取了國家政權之後,就積極地進行政教分離。1918年1月接連頒布的法令《關於信仰自由、教會和宗教團體》和《關於教會同國家分離和學校同教會分離》,都明確地闡述了以東正教為代表的宗教必須與國家政治相分離。

其他的還有如學校與教會分離、剝奪教會批准結婚和離婚的權力,以及剝奪神職人員的政治權力等等。

俄羅斯東正教堂

列寧儘管對東正教持有一種批判的或者是否定的態度,但他內心也充滿著理性思想光輝的,並未陷入教條主義的泥潭之中。當他在剝奪東正教種種特殊權力的同時,並不主張人為地消滅東正教,反而主張宗教信仰自由。在《關於信仰自由、教會和宗教團體》等法令中就明確表示了蘇維埃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列寧的這個政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既符合東正教對下層民眾的深遠影響的實際情況,又順應了當時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內憂外患的實際狀況,對於維持社會穩定,鞏固新生政權的統治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史達林對東正教的態度

1924年,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去世以後,史達林執掌了蘇聯大權。蘇聯的宗教政策又發生了巨大轉變。史達林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和列寧一樣對東正教依舊持批判的態度。但是,他比列寧更加極端,更加殘酷,簡單地認為宗教只是荼毒人民的精神鴉片,企圖將東正教消滅於人世間。

史達林除了頒布如《俄獲刑法典》等一系列限制宗教的法案之外,還積極地發動階級鬥爭、群眾運動,如為紀念反抗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一世入侵而建立的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就於1931年被摧毀。

史達林

史達林時期在反宗教鬥爭中,還有一個發揮了重大作用的社會組織——戰鬥無神論者同盟。

這個同盟在1925年建立,初名「無神論者同盟」。在1929年為了適應蘇聯實際需要而更名為「戰鬥無神論者同盟」。這個組織由蘇聯著名的革命家雅羅斯拉夫斯基擔任主席,以宣傳無神論思想為目的,活動形式主要是期刊報紙、遊行示威、講座討論等。1929年這個組織的成員只有40多萬人,而4年以後就已經超過500萬人了,表明它在反東正教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

史達林的宗教政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1941年6月,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蘇軍連戰連敗,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從主次矛盾來分析,這時蘇聯的民族矛盾已經代替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史達林為了團結社會各種力量對抗德國法西斯入侵,因而放寬了對東正教的限制,使得東正教在蘇聯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春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1943年史達林破天荒地在克里姆林宮接見了東正教領袖謝爾蓋等人。

蘇德戰爭

三、赫魯雪夫對東正教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這暫時的和平環境以及寬容的宗教政策,東正教又復活了,教士教徒不斷增加,教堂不斷修建,在1949年初,蘇聯教堂已達到了接近15000所。

1953年史達林逝世後,赫魯雪夫繼任蘇共第一書記。在赫魯雪夫時期,蘇聯的宗教政策又開始走向極端,又開始希望「不給信仰上帝的宗教留下任何餘地」,企圖消滅東正教。

赫魯雪夫的嚴厲宗教政策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1956年,赫魯雪夫做了對批判史達林,反對個人崇拜的秘密報告以後,史達林受到嚴厲批判,而他在蘇德戰爭時期做出的宗教寬容政策自然要被推翻。第二,赫魯雪夫等人在社會主義蘇聯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之後,開始認為共產主義很快就要實現,而唯心主義的東正教作為一大阻礙,必須儘快消滅。第三,由於當時蘇聯經濟惡化,為了尋找財源,赫魯雪夫將目光投向了東正教。

赫魯雪夫作為一個在史達林主義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人,他的宗教政策很大程度上在模仿著史達林早期的作法,用強制性的行政、司法手段來限制東正教,迫害東正教徒。具體的措施主要是關閉教堂和修道院,禁毀宗教書籍,打擊教職人員等。

赫魯雪夫

四、勃列日涅夫的宗教政策

1964年赫魯雪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繼而當選蘇共第一書記,開始了其為期18年的執政時期。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後面臨的頭等問題就是宗教問題,由於赫魯雪夫激進的反宗教運動,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動盪與分裂。勃列日涅夫是一位無神論者,儘管他對東正教也持消極否定的態度,但他還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轉而採取了更穩健的宗教政策。

勃列日涅夫摒棄了原來那些大規模關閉教堂、修道院,沒收教產以及逮捕宗教人士的激進做法。他所採取的措施更多的是利用宗教事務委員會等機構對東正教進行管理約束,控制教會領導人,加強無神論思想教育等。以至於有人認為這是蘇聯東正教的「文藝復興」時期。但是,我們還要看到,以勃列日涅夫為代表的蘇共黨人對於東正教依然是批判的態度,他們只不過採取了一種更加穩健的、利於消弭對抗的方法在處理宗教事務。總而言之,東正教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依然處於衰落狀態,只不過這個衰落過程更加隱蔽了。

勃列日涅夫改變宗教政策的原因在於:第一,東正教在與蘇聯共產黨人的不斷接觸中,主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使東正教社會主義化。第二,在1956年赫魯雪夫發起了對史達林的批判以後,蘇聯思想的禁錮逐漸被打破,出現了解凍化現象。思想的多元也導致人們對宗教政策的看法和態度不同。第三,西方的敵對勢力的滲透要求蘇聯宗教政策必然改變。第四,勃列日涅夫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謹慎小心的人,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這讓他不會做出像赫魯雪夫那樣的愚蠢魯莽的事情。

勃列日涅夫

五、戈巴契夫對東正教的措施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後,經過一番波折,1985年戈巴契夫當選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作為蘇聯社會主義事業的直接斷送者,在蘇聯原有的宗教政策方面也沒有例外。

戈巴契夫積極進行改革,提倡新思維,將蘇聯的宗教政策徹底地向「右」轉。1988年,戈巴契夫允許東正教舉辦紀念「東正教成為俄國國教一千年」的儀式,並會見了東正教主要領袖,發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講話。1990年頒布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組織法》,允許教職人員享有政治權利,允許教會擁有財產,放開了原來教儀只能在教堂舉辦的限制,甚至准許部分官兵信教……

戈巴契夫

這些措施導致蘇聯宗教政策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以及前幾位蘇聯領導人制定的宗教政策,偏離了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大方向,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

文史君說

宗教是社會的產物,它的消失滅亡需要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關係高度和諧,人實現自由而全面發展等多重條件皆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實現,這是一個長期且複雜的過程。列寧的宗教政策就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理念,他並不把消滅東正教為目的,而是結合實際,提倡信仰自由原則。列寧之後的蘇聯領導人的宗教政策,不管是史達林、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的左傾,還是戈巴契夫的右傾,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不符合宗教產生、發展、滅亡一般規律,必然是要遭到失敗的。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

A.A.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國史》,徐家玲譯,商務印書館,2019年。

張達明:《蘇聯的東正教》,《蘇聯東歐問題》1989年第6期。

郭清:《戈巴契夫與俄羅斯東正教復興》,《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a0dfb7cdadd87db4aa03b5ad7b58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