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利益雜誌:中國殲35戰鬥機存在嚴重「問題」,無法與F-35競爭。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先知道:美國表示:中國殲-35戰鬥機存在嚴重「問題」。到底有哪些?
性能問題
美國媒體認為,殲-35戰鬥機在綜合性能上落後於F-35。這一論點基於以下幾點:
雷達隱身性能不足:殲-35雖採用隱身設計,但其隱身性能被認為不如F-35。這可能是因為殲-35的隱身塗層技術、材料選擇以及氣動設計未達到F-35的水平。特別是雷達散射截面積方面,F-35的設計標準,使其在對抗雷達探測時更具優勢。
而且,美國指出:殲-35在航電系統上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在傳感器融合和信息處理能力方面。這種不足可能影響戰鬥機的態勢感知和目標識別能力。
甚至,美國認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尚未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直接影響殲-35的推重比和整體作戰效能。
生產與維護問題
除了性能上的質疑,美國媒體,還指出殲-35在生產和維護方面存在問題:
中國的航空製造業雖取得長足進步,但在高端戰鬥機的製造過程中,仍存在質量控制的難題。生產質量的波動可能導致殲-35在服役後面臨較高的維護成本和較低的戰備率。
而且,殲-35的後勤支持體系也被認為不夠完善。
美國媒體指出,中國的軍工體系在現代化戰鬥機的維護和後勤保障方面,尚未形成與先進戰鬥機相匹配的支持能力。這可能導致殲-35在實際作戰中的可用性低於預期。
戰術應用上的局限性
美國媒體,還認為殲-35在戰術應用上存在局限性:
儘管,殲-35被設計為多用途戰鬥機,但美國媒體認為其在對地攻擊、電子戰、空中優勢等多任務執行能力上,與F-35仍有差距。這意味著:殲-35可能無法完全勝任現代戰爭中所需的多樣化作戰任務。
另外,F-35的一大優勢在於其與美軍其他裝備的高度集成能力,如與空中預警機、無人機、飛彈防禦系統等的無縫協同作戰。而殲-35在這一點上被認為:尚未達到同等水平,可能會在現代戰場的複雜聯合作戰環境中受限。
然而,在面對美國媒體的質疑時,還是有必要從客觀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審視,並探討它們的真實性。比如從:雷達隱身性能、航電系統與動力系統、戰術應用能力等方面。
那麼,我國的殲-35戰鬥機真的無法與F-35競爭嗎?
在性能對比上,F-35的確擁有全球領先的綜合作戰能力,尤其是在隱身性能、航電系統和多用途作戰能力上。然而,殲-35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戰鬥機,也擁有諸多優勢:
從事實角度來說,在研發和製造成本上可能低於F-35,這使其在批量生產和部署上具有一定優勢。此外,較低的成本還可能使殲-35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並且,殲-35是根據中國的戰略需求和作戰環境量身定製的,其設計充分考慮本土作戰需求。這意味著:殲-35在中國本土的防空體系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就目前來說,殲-35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F-35,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殲-35的潛力不可小覷。特別是在國產航發、新型材料和先進航電系統的發展下,殲-35未來的性能有望進一步提升。
可需要注意的是——針對我國的殲-35,與F-35,其實當中的戰略定位有所不同。
畢竟,殲-35和F-35的設計思路和戰略定位存在一定的差異。F-35是為美國全球作戰需求而設計的一款多用途戰鬥機,強調的是全球部署和聯合作戰能力;而殲-35則更注重區域防禦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這種定位的不同意味著:兩者在戰場上的優勢也會有所不同。
未來,隨著中國軍事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國際軍事格局的變化,殲-35與F-35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在此方面,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殲-35就無法與F-35競爭。
儘管,美國《國家利益》雜誌認為:中國殲-35戰鬥機存在嚴重「問題」,無法與F-35競爭。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問題,並非如媒體所描述的那樣嚴重。
中國在殲-35的研發和製造過程中,已取得顯著的進步,並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逐步縮小與世界領先水平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