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機器咖啡師、賽博家政工,機器人應用大爆發
2023年12月29日,國內人形機器人獨角獸優必選成功登陸港交所,成為年內最後一支上市新股,為2024年的人形機器人市場「開了一個好頭」。
進入2024年,一把人形機器人的「火」,就燒進了股市:
元旦假期之後,A股機器人板塊十分活躍,晉拓股份、泰爾股份、新時達、公元股份、愛仕達、思進股份等概念股漲停。
而在其中,寧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思進智能又是最大受益者。數據顯示,在2023年12月29日至1月10日這8天時間裡,思進智能共計拉出了6個漲停板,股價由去年末的12.26元/股一路漲到了21.29元/股,幾乎翻倍。
1月10日,思進智能特別發布風險提示公告,寫道:「公司短期漲幅嚴重高於同期行業漲幅及深證指數,存在市場情緒過熱的情形,但公司基本面未發生重大變化,也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此外還特別澄清:「截至當前,公司並無人形機器人相關直接業務訂單。公司目前的主導產品為多工位高速自動冷成形裝備。」該類裝備主要用於在常溫下實現一定尺寸範圍內各種金屬零件的製造。
但事實上不只是思進智能,由於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仍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大部分整機及零部件供應商的產品技術、性能及成本均未達到量產水平。
諸多概念股的起飛,與智能人形機器人整機市場的火熱不無關係。進入2024年,不少智能人形機器人研發成果密集湧現,讓人明顯感覺到了產業進展的提速。
比如在1月3日,谷歌DeepMind團隊和史丹福大學華人團隊展示了其合作研發的通用機器人「Mobile ALOHA」,該機器人能夠完成炒菜、清理桌面、洗盤子、整理桌椅等簡單家務。
此外據研發團隊公布,Mobile ALOHA整個系統的成本價格僅為約3.2萬美元。相較之下,目前已正式商業發布的人形機器人普遍成本更加高昂,以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為例,天風國際研報寫道其BOM (物料清單)成本大約為4.14萬美元。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
1月5日,麻省理工學院又在一篇論文中描述了世界上首款腦控四足機器人項目「Ddog」的研發成果。在該項目中,用戶可以藉助腦機接口、可穿戴設備來控制四足機器狗。理想狀況下,Ddog可用於幫助腦癱患者等特殊人群實現一定的行動能力。
而在1月8日,美國人形機器人創企Figure又發布了其首個演示視頻。在該視頻中,智能人形機器人學會了沖咖啡的技能。
諸多新項目的亮相,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了產業的春風拂面。而在國內相關市場同樣火爆,一家不願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創企告訴「市界」,其預計將於一季度發布首款新品,「(相比2023年)2024這個市場熱度不減,值得期待」。
02、人形機器人或迎來量產元年
在消費者為領先的各項研發成果感到興奮的同時,也要意識到智能機器人產業鏈較長,因此研發成果從實驗室走入現實勢必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具體來說,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包括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例如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傳感器、專用晶片;中游為機器人本體製造,包括設計、製造、測試三大環節;下游為人形機器人應用領域,包括工業製造、倉儲物流、醫療服務、商業服務、家庭使用等。
即便如此,資本的熱情並非沒有道理。
銀河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多模態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將提升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2024年有望成為量產元年。
在大模型狂飆突進的一年多時間裡,智能機器人始終是一個重點的落地領域。
對此,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EX機器人總裁李博陽曾在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解釋道:「如今,大模型的能力正在不斷逼近通用人工智慧,其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圖像生成、文本生成等領域都表現出更多人性化的特徵,傳統的載體已經不足以將這些能力有效地整合於一身。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形態,才是承載所有AI能力的終極形態和最終歸宿。」
(EX人形機器人)
從商業化角度而言,在諸多利好因素推動下,市場參與者也有望突破更多商業化成果。
資深機器人行業從業者Allen分析道,儘管人形機器人在短時間內難以大規模普及:「技術是可以遷移的,如果在關節、算法等某個方面實現突破,就可以將這部分技術降維應用到其他領域,這樣也能實現商業閉環。」
2001年7月24日,科技部網站發布了一篇公眾科普文章《21世紀的科技展望——智能機器人》,其中寫道:「(在未來)智能機器人在陸地、海上、空中的各個角落向著擬人化、微型化、群體化方向發展。讓我們迎接機器人時代的到來吧。」
二十餘年之後,無論是新技術的密集亮相,還是股市的繁榮,都說明曾經虛無縹緲的展望正逐漸成為現實。
作者 | 董溫淑
編輯 | 董雨晴
運營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