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拆遷有風險,謹慎防範有必要!
「律師您好,我現在遇到一個問題都快急哭了,我們家之前房屋所在的區位聽說在實施模擬拆遷,我就想著反正模擬也不是真的,就隨意簽了補償協議,哪曾想到這個補償協議竟然就直接生效了,我都沒有去查看相關的信息呢,就生效了啊,我現在對補償款特別不滿意,我應該怎麼辦啊……」小編聽到這位當事人的諮詢也非常心痛,對於房屋拆遷問題,很多老百姓對於一般程序都沒有搞明白,地方政府又接連出台其他政策導致其稀里糊塗就簽了協議,最後發現利益受損時卻為時已晚,今天小編就針對模擬拆遷的問題為大家進行解析,希望大家在遇到模擬拆遷時不要像這位當事人一樣稀里糊塗就簽了協議。
首先,大家應當了解究竟什麼是模擬拆遷。模擬拆遷的實施是居民主動要求舊城改造的一種方式,主要針對棚戶區進行,其在實施過程中和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徵收或集體土地上的征地項目存在區別。在實施之前,需要由居委會了解居民是否具有拆遷意願,如果絕大部分居民同意拆遷,則居委會可以向政府提交相關的申請,政府將這一區塊作為拆遷區塊,並進行房屋價值評估。此外,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將擬安置房屋地塊的價值、地理位置或面積等相關情況告知居民,由居民進行進一步確認是否進行拆遷,若居民同意拆遷,則可以與徵收方簽署模擬協議,若模擬協議的簽訂比例到達一定數額後,則政府部門應當發布徵收公告。若在一定的期限內政府沒有正式發布徵收公告,則模擬協議失效。
由上述的表述可知,模擬協議的出現保障了老百姓的選擇權、知情權和主動權,這對於被徵收方而言,其實是件好事。然而在實踐中這一舉措卻成為徵收方誆騙被徵收方的幌子,導致被徵收方的權益受損。侵害被徵收方權益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村委會或居委會利用被徵收方不懂法的弱點,私自向政府部門申請模擬拆遷,並欺瞞被徵收方告知其沒有拒絕的權利,並採取各種方式誘騙被徵收方簽訂補償協議。
此外,在模擬拆遷過程中需要對徵收房屋進行評估,由於模擬拆遷和正式拆遷之間時間跨度較長,初次評估的結果和最終徵收評估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然而在實踐中徵收方為了節省徵收成本經常會選擇初次評估結果,從而侵害被徵收方權益。
同時,在政府決定正式徵收後,徵收方會選擇直接按照模擬拆遷協議的內容進行補償,並沒有重新訂立補償協議,容易導致在模擬初期並不重視協議的被徵收方權益受損。
因此,小編在這裡提醒大家,對於模擬拆遷大家切不可掉以輕心,要及時知曉各項權利,謹防各類陷阱,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