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500多年歷史的「白衣寺塔」竟隱藏在這個地方

2019-10-05     甘肅新視覺

蘭州繁華鬧市之中、蘭州市博物館辦公駐地,隱匿著一座距今約500年的古塔,始建年代不晚於明嘉靖時期,因寺院大殿內曾供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塔」。


白衣塔寺

古塔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其所在的白衣寺是蘭州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寺院遺存。1981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該塔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蘭州市博物館裡的文物有很多,但是隱匿於博物館裡的白衣寺塔不可不提。白衣寺塔在民間俗稱多子塔,據清咸豐十年(1860年)撰刻的《補修白衣寺塔記》碑文記載:「白衣寺為前明肅藩王所建,相傳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餘年,數則重修。」

寺院為明肅藩王所建,而白衣寺塔則是明肅王祈求得到神佛的庇護,以保子孫興旺、祈福鎮邪、自利利人的功德善舉。


白衣寺曾規模較大。原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以中軸線為主,主體建築依次為山門、白衣菩薩大殿、多子塔以及兩層木樓閣(一層觀音閣、二層文昌宮)。

東西兩側的廂房均供奉祠堂。東側由南向北依次是伽藍祠、送子將軍祠、送子催生子孫三慈母宮。西側由南向北依次是土地祠、旃檀神王廟、眼光痘疹廟三慈母宮。

曾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兩次修葺,如今僅有白衣菩薩大殿和多子塔倖存。


白衣寺塔為八角十二層實心磚塔,總高25.7米。由塔基、須彌座、塔身和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基為錯牙式方形須彌座,長、寬各約七米,高約2.8米。須彌座的四面均為吉祥紋樣的磚雕,以如意紋、蓮紋、暗八仙等傳統圖案為主。

塔身份為兩部分:上部為樓閣式,呈八角形錐體,高約18.5米,共做密檐12層,偶數層級在佛塔中極為罕見,在國內屬特例。塔身每層八面開龕塑像,每龕內供奉一尊泥塑佛像,96尊佛結印各異、生動唯美。每層角檐處各懸掛風鈴1個,若逢起風,鈴聲悠揚,清脆悅耳。

塔身下部呈覆缽狀,正南方與塔基相連處開有一個較大佛龕,佛龕內原供三尊佛像,現已無存。兩側外有凸起磚雕對聯一副:「玉柱玲瓏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圖」,橫額是「聳瞻震旦」。

據題款「太華道人崇禎辛未孟夏之吉」(太華道人是明肅王朱識鋐的別號),可推斷肅王朱識鋐尊崇道教。此對聯明確了修建此塔的目的是明肅藩王為保皇權永固。最上面的塔剎為釉陶中空,由藍色仰蓮狀剎基、綠色寶瓶狀剎身、葫蘆形剎頂三部分構成。

塔剎藏寶



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青玉抱子觀音簪





明崇禎五年金累絲嵌白玉魚籃觀音簪




明代德化窯文昌帝君像



明肅藩王



白衣寺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TbHmm0BMH2_cNUg_S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