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閩南」千年古鎮 仁和故里

2019-10-27   晉江鄉訊

仁和故里

「老閩南」千年古鎮 仁和故里

「此海濱鄒魯,真仁和里也」

這是八百多年前

朱熹來到東石留下的讚譽

在這個地方,他著書立說,傳道授業,帶來了良好的文風。

八百多年來,這片土地上也演繹著一個一個「仁和」的故事。

「仁和」為何成為東石的代稱

《禮記·儒行》

「溫良者,仁之本也……歌樂者,仁之和也。」

「仁和」二字是仁愛溫和、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的意思。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朱熹認為,「仁」是天地間的倫理道德。

朱熹,字無晦,號晦庵,世稱朱文公。

鰲江書院

東石的鰲江書院,也叫做「朱文公祠」。當時這座書院開辦之後,很多人都到這裡來讀書,歷史上也培養了很多名人,對推動民風的教化,老百姓素質的提高,都非常有好處,這裡也成為東石的文化標誌。

東石人對朱熹充滿了崇敬和感激,建了朱文公祠,而且歷代都進行修繕,即便是在清初禁海遷界被毀之後,也在清光緒十年(1884年)進行重建。

鰲江書院,坐落於東石鎮第二社區,1991年被列為晉江市文保單位。這座目前晉江市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書院,占地面積190平方米,坐北向南,硬山頂,磚石外牆,抬梁式木構架,雕飾非常精美。

01

仁和與朱熹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據東石人蔡永蒹所著《西山雜誌》記載,來到東石的朱熹被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吸引,留下「此海濱鄒魯,真仁和里也」的美譽。他還曾經一度棄官遊學,在東石古寨講學過一段非常長的時間。

東石鎮第二社區黨支部書記 黃志嘉

根據東石人(蔡永蒹)寫的《西山雜誌》和上一輩的老人的口口相傳,當時朱熹在同安擔任主薄的時候,要乘船到安海來,途經石井江的時候,抬頭看到東石的位置風水非常好,所以就下船上寨。他覺得東石民風淳樸,有感於此,所以就在這裡設帳講學。在他講學的過程中,他覺得東石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地方,所以他就發出感慨,東石「真仁和里也」

來到東石古寨,大家可能想到鄭成功在這裡操練水兵,也可能想到這裡作為江防要地的那段歷史,但是應該很少人知道,朱熹還曾經在這裡為弟子講學。

東石古寨

雖然,當時朱熹在東石古寨講學的草堂隨著歲月的變遷已經不見蹤跡,但是朱熹留下的「財富」卻和「仁和」二字一樣,一直影響著後人。據記載,朱熹以後,還有一批他的門人在東石講學授課,著書立說,私塾數量大幅增加,而且進士、狀元層出不窮。

當時來聽朱熹講學的是什麼人呢?

東石文化人士 張百隱

當時古寨東邊有一片比較開闊的地方,據說朱熹就是在這裡建了一個簡易的草堂來教學,在這裡講儒家思想,講他的理學思想,傳授四書五經等等。所以當時來這裡求學的學生很多。這批學生中,曾恕、尤鵬、許毅仁都是當時比較出名的。一些地方志有記載,據說有三百多個學生都考中了進士。

東石文風鼎盛,自古英才輩出

檗谷祠堂

「塘東崎,檗谷大」,踏上「七星埕」

東石的黃氏家廟,這個家廟的規模被公認為泉南之最。歷史上,東石曾經出過的相國黃景昉也是來自這個地方的。

「七星連埕,科甲出名」,明代,從檗谷黃氏家廟裡出過有宰輔之尊的黃景昉,且其兄弟五人都是科甲名宦。

泉南之最

據粗略統計,檗谷黃氏一族出了一個宰相,十個進士,數十名舉人。

古往今來,東石文風鼎盛,文有相國,武有提督,布政使司、知府、推官皆有之,舉人進士等等更是層出不窮。

東石人心繫故里,重義好善

糶糴廟

眼前這座廟宇,位於東石鎮平坑村,坐北向南,為三開間兩落硬山頂的磚石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約二百平方米。雖然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寺廟的名和奉祀的人卻是非常特別。

李寬和糶糴廟

唐朝的時候,泉州有一間米鋪叫做「中華鋪」,是專門賣米的。這間米鋪的主人是從江蘇廣陵縣來的,叫做李寬。

《閩書》中就有記載,這個米鋪平時就是「販糴平糶」,買來的米以平價賣給百姓。在鬧饑荒的時候,他甚至開倉賑災,分文不取。

李寬一生樂善好施,他來到泉州從事賣米生意,總是以賑災救民為己任,而且無論當時的糧價是高還是低,一斗糧只賺兩文錢的利潤。

李寬死後,百姓就在他曾經居住的地方立了一座糶糴廟,以褒揚他的美德,並尊稱他為「廣平王」「糶糴王」。

「仁和」這兩個字對東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這兩個字,不但體現在普通人身上,在華僑身上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熱心公益的古檗山莊主人黃秀烺

旅菲僑領——古檗山莊的主人黃秀烺。

黃秀烺雖然從小在菲律賓,但是他對故鄉的思念和情懷一點都沒變,他和檗谷的鄉親相處也非常融洽。

古檗山莊

他在菲律賓的時候,還買了大批的龍眼苗和優良稻種送給村民,發動大家播種。

黃秀烺不僅愛家愛鄉,而且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愛國僑領。他獨資修泉州開元寺、西塔,還有廈門的同文書院、廈門輪渡碼頭。

《古檗山莊題詠集》序中,黃秀烺動情親書:「異日百歲之後歸骨於此,吾子孫祭於斯,厝於斯,祭幽宮於斯,綿綿延延,守而不失。

現當今,我們走在古檗山莊,不但可以一窺康有為、梅蘭芳、林紓等人的書法題詠,東石文人騷客留下的墨寶,還可以以史為證,感受黃秀烺的那份「仁和」赤子心。

歷來東石人都非常重義好善,「仁和」這兩個字其實在很多華僑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蔡敦福的住宅

庭院深深深幾許,走近旅菲華僑蔡敦福的深宅大院,紅磚柱式外廊,綠釉瓶式欄杆,傳遞著濃郁的異域情調。而且它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兩邊都各有一個六角亭。

東石金澤村黨支部書記 蔡清標

蔡敦福全家祖祖輩輩都是開藥行的,所以他的父親去了菲律賓之後,就開始開藥店救人,賺錢之後就回來蓋了這棟房子。這些華僑回來之後,還為村裡辦小學、幼兒園,鋪路,建宗祠,包括開通水電。

東石僑聯主席 蔡長質

東石全鎮55個自然村,差不多每個村都有僑厝,以前叫做番仔樓。東石鎮大概有10萬華僑,這些華僑都非常願意回來資助教育事業和家鄉的建設。尤其是解放初期東石還沒有任何中學的時候,馬來西亞仁和公所就發動所有的東石人來捐資建僑聲中學,為什麼叫做僑聲呢,就是華僑的心聲。每家每戶都捐資,甚至八九十歲的老人家都節衣縮食來幫助建設僑聲中學。

出鏡記者 林志敏

可以說小到一條路,大到一間學校,只要是家鄉有需要,華僑都會盡心盡力地奉獻,他們的這種精神真的是非常寶貴的。

東石僑聯主席 蔡長質

是的,東石為什麼叫做「仁和里」呢?就是因為東石人在海外非常團結,對家鄉的事業,就像你說的,一條路一所學校,他們都非常樂於捐獻。

旅居海外的東石鄉親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會以「仁和」兩字來命名同鄉社團組織,比如公元1883年,馬來西亞太平市最早成立的「太平仁和公所」,比如新加坡仁和聯誼社。

對他們來說,「仁和」已經成為抹不去的「搖籃血跡」,成為必須踐行和弘揚的一種特別的精神。

八百多年前,朱熹來到東石,可能是看到東石人團結仁愛,感受到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才發出「仁和」的感慨。

更多詳情,請點擊視頻觀看

視頻加載中...

來源:晉江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