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三炸水門橋,堵死美軍撤退的唯一必經之地,後來怎麼樣了?

2022-02-01     浩然文史

原標題:志願軍三炸水門橋,堵死美軍撤退的唯一必經之地,後來怎麼樣了?

志願軍三炸水門橋,堵死美軍撤退的唯一必經之地,後來怎麼樣了?

看過電影《長津湖》的觀眾可能對電影結尾有些疑問,為何鏡頭在前一秒還是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的作戰,下一秒卻切換至美軍撤退至興南港的場景。這些疑問即將要在馬上上映的《長津湖之水門橋》一片中得以解釋。事實上,長津湖戰役的結束並非止於殲滅美陸軍七師第三十一團,而是一直持續至美軍的最終撤退。也就是在美軍撤退的過程中,志願軍與美軍在一處撤退的關鍵要道即水門橋,再次發生一場悲壯的戰鬥。

一、再強大也無法支撐下去的美軍

在長津湖戰鬥中,志願軍第九兵團與美軍陸戰一師、陸軍第七師之間發生激烈戰鬥,志願軍在缺乏武器、物資、棉服支援的情況下堅持與美軍作戰,以傷亡近5萬人的代價換取了一場悲壯的勝利。美軍陸戰一師、陸軍第七師在無法承受如此傷亡的情況下,被迫開始大撤退計劃,即從下碣里、古土裡等作戰區域向美軍後方補給基地興南港撤退。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美軍從作戰的長津湖一帶向興南港撤退只有一條路可以容許大規模機械化美軍通過。而這條道路上有一處必經之地十分關鍵,那就是一座長不過9米左右,寬僅容納一輛車單行通過的水門橋。

長津湖戰役地圖

主戰場戰鬥結束之後,志願軍第九兵團的任務也隨之更新,即盡一切可能阻斷美軍的撤退之路,給美軍以巨大殺傷,從而取得更大戰果。由於志願軍在機械化程度上完全無法與美軍相抗衡,因此要想對撤退的美軍予以進一步殺傷,只能是想盡一切辦法切斷美軍的後撤之路,以為志願軍發起進攻提供足夠的時間。一旦美軍成功跨越水門橋,就能夠收到來自興南港補給基地源源不斷的物資支持與火力支援,而當時的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場上已經傷亡慘重,很難在水門橋以南再度發起對美軍的阻擊之戰。因此炸毀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水門橋,成為志願軍第九兵團必須完成的戰略任務。

水門橋的地理位置

二、三炸水門橋

從水門橋撤退的部隊以陸戰一師為主體,指揮者是志願者的老「熟人」——少將師長史密斯。與冒進的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相比,史密斯更加老成謹慎,因此在長津湖戰役開始之前,他便在下碣里修建機場,為軍隊的撤退留足後路。而身為美軍海軍陸戰隊的最強部隊,美軍陸戰一師實力強勁且在經歷長津湖作戰後依舊能夠保持隊形有序撤退,這些都為志願軍的阻擊之戰增添了更多的難度。

美軍陸戰一師

早在長津湖戰鬥打響之前,第九兵團已經提前預見到水門橋是美軍撤退的必經之路,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曾令20軍軍長張翼翔將下碣里至真興里沿途道路上的所有橋樑都予以炸毀。自1950年11月底開始,九兵團即多次派出偵察營和工兵小組前往水門橋附近進行偵查。12月1日,也就是長津湖戰役還在進行的時刻,20軍60師派出的炸橋小組在夜幕籠罩下第一次將水門橋炸毀。但擁有強大後勤保障實力的美軍工兵部隊,很快就修好了水門橋。

宋時輪

兩天後,即12月3日,身負炸橋任務的志願軍炸橋小分隊再度發起對水門橋的襲擊任務,但由於並未將橋樑的根基炸毀,美軍工兵部隊再次很快將橋樑修復完成。

《水門橋》劇照

眼見美軍一次又一次將剛剛炸毀的水門橋修復如初,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開始焦急起來,身為長津湖戰役的最高指揮者,他深知對手的強大,也知道一旦讓美軍順利通過水門橋,志願軍則很難再對美軍造成致命打擊。為此,宋時輪決定派出更多的炸橋部隊,以將水門橋從橋面到橋樑根基全面炸毀。在宋時輪的要求下,200多名親身攜帶數十斤炸藥的志願軍戰士,再度摸索到水門橋周邊,他們也知道,如果這一次任務再不成功,從長津湖撤退下來的美軍很快就會在機械化交通工具的掩護下順利撤退。12月6日晚,水門橋在上百斤炸藥的攻擊下,被志願軍連根炸毀,炸橋小隊取得了重大勝利。

三、無可奈何的結局

水門橋被徹底炸毀了,但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因為美軍擁有一套完整且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尤其是對身經百戰的陸戰一師來說,後勤保障能力則更加突出。

水門橋被炸毀後,美陸戰一師工兵營營長向補給基地請求支援,通過飛機空投橋樑組件,並著手打算再造水門橋。支援請求發出後,美軍立刻下令日本三菱重工連夜趕製出8套標準橋樑鋼材,並動用8架大型運輸機在7日早上便運輸至1000多公里外的水門橋上空,至當天夜裡,所有的建橋材料已全部運輸到位。經過一天的修復之後,陸戰一師工兵營在8日下午,便在被炸毀的水門橋的基礎上,重新架設起一座可以載重50噸的橋樑,這意味著美軍所有的重型武器包括坦克等都可以順利過橋。

《水門橋》劇照

水門橋架設完成後,陸戰一師迅速通過水門橋,隨後立即將水門橋炸毀。跟來的志願軍再無法繼續前進追擊美軍,至此,水門橋戰鬥算是告一段落。

從結果來看,水門橋戰鬥好像很難分出勝負,志願軍固然沒有達成堵截美軍南撤的戰略任務,但從整體戰果上來看,美軍卻是在長津湖戰鬥失敗後才選擇撤退,即使他們的後勤能力再強,依舊無法改變戰敗和撤退的結局。

就志願軍本身來說,美軍時常將志願軍的攻勢稱之為「禮拜攻勢」,即志願軍一次的補給量大約只能夠維持一個周的進攻。志願軍與美軍之間在物資保障、後勤補給與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以致於志願軍在長津湖戰鬥中因缺少棉服而出現大量凍死凍傷的情況。志願軍方面認為將水門橋連根炸毀,就可以有效阻擋美軍的撤退,但卻沒料到當時的美軍在全球可以任意調動資源,僅在一天半的時間便重新造起一座水門橋。志願軍為炸毀水門橋付出的犧牲可以說是慘重的,不僅有大量戰士犧牲在炸橋過程中,甚至有一個連在炸橋過程中,在缺少棉服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全體將士都被凍成了冰雕。

1950年12月24日,美軍陸戰一師從興南港撤離,27日誌願軍占領興南,長津湖戰役至此正式拉下帷幕。

文史君說

水門橋上發生的戰鬥嚴格來說規模很小,主要是志願軍與美軍之間圍繞炸毀與修復水門橋之間發生的戰事。對志願軍來說,炸毀水門橋是阻止美軍南撤的關鍵,但由於受限於各種客觀條件,使水門橋在三次被炸毀後,很快又被美軍修復。在當時的客觀條件下,我們不能對志願軍水門橋戰鬥有任何苛責,對於這支軍隊來說,他們已經做到了他們能做的全部,也付出了他們能付出的最大犧牲。在零下數十度的酷寒當中,在剛剛結束慘烈的長津湖戰鬥之後,志願軍戰士們缺乏棉服,以熱血抵抗嚴寒,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可以稱之為「奇蹟」了。而由於硬體方面的落後而導致的最終結果,對比之下也顯得志願軍的努力更加的悲壯。

參考文獻

胡海波編著:《韓戰備忘錄》,黃河出版社,2009年。

羅學蓬:《中國人眼中的韓戰》(下),重慶出版社,2018年。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9d552635cfa08b0ba53b2838d53d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