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到16世紀上半葉西斯內羅斯紅衣主教創建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大學時,人文主義在西班牙已獲得勝利。在西班牙文學領域中,感傷小說仍在發展,謠曲廣泛傳播,宗教劇盛行,騎士小說的發展達到了頂峰。
16世紀初,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當選為德國皇帝,改稱卡洛斯五世。這時西班牙成為稱霸於歐、美兩大洲的強國。人文主義思想早在15世紀天主教男女王統治時期,就通過不同途徑傳入了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包括曾經到過義大利的西班牙學者和在西班牙講學的義大利學者,通過創辦學校,設立拉丁、古希臘語專業課程,翻譯出版拉丁、古希臘語及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品來傳播人文主義思想,批判宗教偏見。
到16世紀上半葉西斯內羅斯紅衣主教創建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大學時,人文主義在西班牙已獲得勝利。文化教育的進一步繁榮還表現在印刷術的傳入,內布里哈撰寫出第一部西班牙語語法書以及柏拉圖哲學被引進西班牙等。在16世紀的後50年,即費利佩二世統治時期,西班牙以卡洛斯一世為象徵的人文主義思想遭到了困阻。出於反宗教改革的目的,西班牙閉關鎖國,斷絕與歐洲其他國家往來,國內階級矛盾呈上升趨勢,新興市民階層勢力日益強大,但同時也出現了依靠文化財富,或建立在錢財基礎之上,或靠流血賣命而獲得權勢的新型貴族。
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即新基督教徒們,對教會不滿情緒與日俱增。教會則通過宗教裁判所或他們的巨大文化和經濟實力在國內外施加反改革的影響,因此西班牙國內各種關係緊張,產生了社會危機。這個時期的散文有著兩種明顯傾向:一種是自然而逼真地表達時代思想,另一種則只是單純追求形式的優美。孿生兄弟胡安·德·巴爾德斯,阿方索·德·巴爾德斯是第一種傾向的作家。這個世紀的前幾年,西班牙讀者對騎士小說和傷感小說仍然情有獨鍾。
1510年至1550年的幾十年里,即西班牙文藝復興的第一階段,宣揚埃拉斯慕斯主義的議論文盛行。從16世紀中葉起,出現了新的敘事體文學,大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源於中世紀,以田園牧歌生活為主題的田園小說。首創於義大利詩人桑納扎羅的《阿卡迪亞》。西班牙的葡萄牙詩人豪爾赫·蒙特馬約爾以其《迪亞娜》開創了西班牙田園牧歌先河。作品以優美的詩歌、豐富的想像、感人的對話,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上層社會。
第二類,源於古羅馬的拜占庭小說(或歷險小說)。作品充滿神奇色彩與異國情調。塞萬提斯的《貝雪萊斯和西吉斯蒙達歷險記》是這類作品的佳作。第三類,摩爾人小說。是西班牙本土所特有的敘事體作品,很可能來自與之同名的謠曲。它們講述基督教的騎士與漂亮的摩爾女人之間的戀愛故事或者是西班牙化了的某對摩爾戀人在基督教世界裡的戀情,其中以反映慷慨大度、勇敢、禮讓等優良品德為宗旨的《美女哈里發和阿本塞拉赫人的故事》是摩爾人小說的範例。
第四類,最具有西班牙特色的是流浪漢小說。佚名作品《小癩子》可以說是最早的流浪漢小說。書中主人公是個學徒,服侍了幾個主人。他以第一人稱講述了學徒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繼承了中世紀業已存在的現實主義手法來反映社會的陰暗面,對那個時代的狀況持抨擊態度。但與後來巴羅克時期的流浪漢小說相比,書中主人公不夠典型,他只不過是為了填飽肚子而被迫哄騙主人的孩子而已。
在詩歌方面,尤其是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不僅模仿義大利詩歌而且還保持西班牙傳統詩歌的氣質,創造了西班牙的感懷詩。儘管墨守成規的詩人克里斯托瓦爾·德·卡斯蒂列霍極力反對,但也未能阻擋這種新詩體的發展。這個時期著名詩人有以修辭華麗、描述細膩、喜用拉丁語彙、詩段偏長而著稱的塞維亞派詩人費爾南多·德·埃雷拉。他的詩歌格式完備、音韻優美、情調深沉,對後世誇飾主義詩歌創作產生了不少影響。
神秘主義詩歌到了費利佩二世時達到鼎盛時期,代表詩人有路易斯·德·萊昂神父,他把《聖經》式的文風和古典式文風和諧地融合起來。以他為首形成了素以語言簡潔、表達明快、詩段短小而見長的薩拉曼卡派。雖然塞維亞派與薩拉曼卡派詩歌風格各異,但兩派都尊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為導師。在西班牙人文主義興起時,洛佩·費利克斯·德·維加·卡奧推出了新型戲劇模式-民族戲劇。這個世紀末,塞萬提斯開始出版著作,他的思想可以被視為人文主義思想對待生活的最後闡釋。
此外,史學著作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關於征服美洲的歷史。總之,在西班牙彼特拉克主義的影響持續了整整一個世紀,它不僅為西班牙展現了愛情詩歌創作的新模式,而且從西班牙生活諸多方面所表現出的人文主義思想中可以看出彼特拉克作品的深遠影響。這位作家酷愛自由與祖國的感情深深地留在西班牙文人的腦海之中。
加爾西拉索·德拉·維加是宮廷詩人、軍人和騎士,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侍臣典型。他出身於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著名人文主義學者的栽培,使他熟悉古希臘、羅馬作家的作品。從很年輕的時候他就為卡洛斯五世服務,參加了當時眾多的戰役。激起他的靈感撰寫優美詩篇的是王后女侍中的一位葡萄牙小姐伊薩貝爾·弗萊雷。加爾西拉索對她產生愛慕之情,但未能如願。這位女士與他人結婚並過早地離開人世使得他極為痛苦。當他跟隨卡洛斯五世出征普洛旺斯時,身先士卒,攀登要塞,被敵人投下的巨石擊中,身負重傷,不久即在尼薩逝世。
在他的詩作里既沒有歌頌英雄的內容也沒有宗教的主題。在他看來詩歌是用以表達愛情的。他通過詩歌表達對伊薩貝爾·弗萊雷的傾慕、愛戀之情,傾訴由於她的死帶給自己的失落、悲悽之感。他的那首獻給一位那波里小姐的、七個音節和十一個音節相間的、以《格尼多的花兒》命名的詩歌是極其有名的。詩中有不少以情景抒懷的優美詩句,比如「但願我那/可憐的七弦豎琴聲,即使瞬間,/能讓強勁的風力/息怒,能讓/澎湃咆哮的海水安寧平靜」。
這個詩段的三短兩長的韻律形式後來被黃金世紀的詩人們廣為採用,由於加爾西拉索在其原詩的第一行詩中使用了「里拉」(七弦豎琴)這個詞,從而凡使用這種格律形式撰寫的詩歌都被稱為「里拉」格律詩。由於過早去世,他的詩作很少,一共有一首詩簡,兩首輓歌,三首田園詩,五首歌以及三十八首十四行詩。然而,加爾西拉索僅以上述作品就足以置身於卡斯蒂利亞抒情詩壇之巔。他的詩歌主題同彼特拉克相似,總是哀嘆得不到回報的愛情或愛慕的情人過早離世。
他創作的慣例是啟用「人們口中既不新奇又未被廢棄的」語彙,詞句極其宮廷化,十分悅耳動聽。他對卡斯蒂利亞詩歌的貢獻巨大,是他首先使用了十四行詩,而里拉格律和他習慣使用的三行詩的詩段形式一直在西班牙詩壇上運用。這位偉大的抒情詩人影響深遠,在黃金世紀的不同流派詩歌創作中,均可見到受他影響的痕跡,不管是愛情詩(薩拉曼卡派還是塞維亞派),還是宗教詩歌(苦行派與神秘派)。甚至在20世紀,諸如米格爾·埃爾南德斯和路易斯·羅薩萊斯等詩人都受到他的影響,還出現了被稱為「加爾西拉索派」的詩人集團和學術團體。
結語
習慣上,人們將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葉的西班牙文學稱之為黃金世紀文學,是因為這個時期西班牙對世界產生過影響。除了政治、軍事上的影響之外,在文化領域(文學、評論、藝術方面)均有其獨創之處。西班牙的文藝復興儘管沒有導致新教式的宗教改革,但它在各方面強調了人的價值,而且市民與數目不多的修士對宗教改革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埃拉斯慕斯的影響極大。雖然人文主義影響處處可見,但某些中世紀的文化潮流繼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