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本書,被讀者評價:
在看不懂也要看的哲學書里,這本書是必看的。
這本書就是哲學愛好者都愛讀又很難讀懂的《純粹理性批判》。
向這位讀者脫帽致敬,如果說讀書是座山,那麼閱讀《純粹理性批判》大概就是勇攀高峰的壯舉。雖然難,依然嚮往之。
有讀者朋友說這是一本「讀了七年讀完的書」,而有的讀者表示「我再也不看第二遍」。
為什麼讀康德?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康德有一個著名的比喻:「蓄水池」。
也就是說,康德之前的哲學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後的哲學都來自康德。
現代哲學所有的基本問題都是源自康德,可以說,不讀康德,就無以真正了解現代哲學。
我們通常把現代哲學劃分為兩個支流,即科學哲學和人文哲學。這種劃分就是從康德來的。研究現代哲學的學者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研究來研究去,到頭來發現還是要回到康德。
因為,有些最基本的東西還在康德那裡。如果不知道康德是怎麼說的,你就不清楚現代哲學的很多問題的來龍去脈和思想淵源,你可能會誤以為某個思想觀點是某個現代哲學家突然發明出來的。康德的偉大之處不在於他提出了多少絕對正確的命題,而在於他提出了一些幾乎是永恆的問題,啟發後人不斷地去思考。
——鄧曉芒《<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
《純粹理性批判》為什麼重要?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哲學的基礎,了解康德哲學的體系必由此入門。作為一本在西方哲學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著作,它開啟了現代哲學研究的新起點。
儘管康德有三大批判,還有其他一系列的著作,但是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是建立在《純粹理性批判》之上的。
為什麼要對理性進行批判 ?
在康德的時代,在哲學領域裡是一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時代。主要是有兩個勢均力敵的哲學流派在那裡較勁兒,一個是大陸理性派哲學,一個是英國經驗派哲學。
康德本人出身於大陸理性派哲學,但是在經驗派的休漠的懷疑論面前他感到極大的困惑,而且當他用懷疑的眼光看待整個哲學史時,他感到他進行哲學思考以來對形上學不可動搖的信念遭受到了嚴重的危機。
這種深重的危機感在第一版序言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他把形上學比做古希臘特洛伊戰爭中戰敗的特洛伊城王后,她原先兒孫滿堂、地位尊貴,被俘後卻遭到流放、備受羞辱。他認為,形上學曾經一度是科學的女王、一切科學的科學,在今天卻已經淪為不學無術的代名詞,正派的學者都不以從事形上學為榮。再加上牛頓物理學在當時如日中天,科學的思維講求實證,更顯得形上學是一套完全不著邊際的虛妄之談。
那麼,是不是乾脆把形上學取消就得了呢?
這是康德所不能同意的,作為大陸理性派的傳人,康德堅信形上學是人類理性和智慧的驕傲,他的目的不是要取消形上學,而恰好是要拯救和重建形上學。他要探討的是以往的形上學為什麼會淪落到今天這樣悲慘的地步,她的最深刻的病因在哪裡,以便針對病因進行有效的治療。
康德所繼承的是近代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傳統,即凡事都要放到理性的天平上來稱量一番:但是他發現,形上學屢遭失敗的根本原因正是在於,人們在盲目地相信理性的萬能的同時,並沒有對理性本身運用的範圍和權限作出清醒的估計,形上學的根本矛盾就是人類理性的本性所提出的要求和它實際上所具備的能力之間的矛盾。
康德以當時流行的理性派和經驗派為例說明了這一點。他認為,理性派暴露出來的毛病就是獨斷論(Dogmatismus),所謂獨斷論,就是在沒有任何經驗材料作根據的情況下,單憑理性的邏輯推論就去斷言有關在我們之外存在著某些終極客體的知識。在這個領域,結論總是預設在前提中,而無法在經驗中獲得確證。
正是由於理性派的這種內部矛盾衝突,接下來就導致了經驗派乾脆放棄一切形上學的預設而執著於最直接的經驗直觀,這就形成了懷疑論 (Skeptizismus)。休謨的懷疑論並不是懷疑感覺本身,而是懷疑對感覺所作的任何一種形上學的解釋,特別是懷疑感覺後面存在著某種客觀的實體,不論是物質實體還是精神實體,以及感覺所體現的任何一種客觀規律。在休漠看來,這些問題都屬於不可知的範圍,全都應當存而不論。
這樣一來,懷疑論就把一切形上學的可能性都置於無法確證的疑雲之中,不但使自然科學的基礎如因果必然性成了問題,也使人類的道德和宗教信仰都成了問題。
康德如何進行理性批判?
不過康德又指出,懷疑論儘管不能得出肯定的結論,但卻能夠排除掉那些不可靠的斷言,在這方面它倒是可以打破理性派的獨斷專制,為一門新的、經過審慎批判的形上學開闢道路。
正是休漠的懷疑論,使康德意識到:我們的時代是真正的批判時代,一切都必須經受批判。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這種批判的最根本的嘗試,啟蒙運動以來所建立的理性法庭在他這裡得到了一次升級。以往的啟蒙理性總是用理性去衡量這個、裁決那個,但唯獨把理性本身置於盲點之中,不加反思。
《純粹理性批判》就是啟蒙理性的第一次自我反思,是對理性本身加以批判的考察。當然,批判的理性仍然是理性,是理性自身對自身的批判,但這個批判的理性不同於未經批判的理性,它是升級了的,是達到理性的自覺了的。而那種未經批判的理性仍然有可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是被非理性所操縱的理性。
經過康德理性批判的理性則是更徹底的理性,它擺脫了非理性的操縱,而能夠自己主宰自己了。康德由此而回應了休漠對理性提出的挑戰,這種挑戰單憑以往未經批判的啟蒙理性是根本無法對付的。
由此,形上學呈現出了重建的希望,新型的形上學必定能夠為科學奠定堅實的基礎,為道德提供牢靠的前提。
這麼難讀,為什麼還要讀?
且看一位讀者的回答:
「你如果能夠把康德讀懂,就沒有什麼能夠難倒你了。」
這不正是閱讀的樂趣嗎?拓展我們的認知和視野,去從精神上把握一個更豐富的世界。
如何讀?選擇合適的譯本和導讀著作
讀書要選一個好的本子,尤其是「純批」這樣經典的哲學譯作,更要選一個適合自己的譯本,以及一本好的導讀本子。
1931年,胡仁源先生率先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純粹理性批判》的第一個中譯本,20世紀中葉,藍公武先生譯本問世。熟知我們的朋友多少都收藏過藍公武先生的譯本。
《純粹理性批判》
[英]諾曼·坎普·史密斯 英譯;藍公武 譯
這個本子因為翻譯的比較早,1930年代出版,所以帶有一些文言語體風格。文言相對簡約,言有限而意無窮,對於讀者閱讀來說是一種別致的體驗。所以會有讀者說:
這版的翻譯偏文言,讀的很慢,值得讀得很慢。
差不多跟直接讀德文一樣了。
也有勇士讀者認為這個本子:
純理批判中個人認為是譯文最好的!
其次就是王玖興先生的譯本,也有很多讀者喜愛,認為是「極佳的譯本,很契合漢語」。
《純粹理性批判》(大眾版精裝 )
[德] 康德 著;王玖興 主譯
以及我們去年出版的最新譯本: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哲學系韓林合教授翻譯。
韓林合教授以1787年經康德親自修訂的第二版(「B版」)為底本,輔之以1781年初版(「A版」),是對《純粹理性批判》原書原版的翻譯。修訂過程中,進一步選定由艾德曼(Benno Erdmann)主編的科學院版和由施密特(Raymund Schmidt)編輯的哲學叢書版作為主要「對校本」, 並參考了其他德文本和英譯本,對全文做了全面而細緻的校訂。
《純粹理性批判》
[德] 康德 著; 韓林合 譯
選完譯本,最後要推薦給大家搭配鄧曉芒老師這本《<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一起閱讀。
鄧曉芒老師是康德研究專家和康德著作的權威翻譯者,本書是根據他為武漢大學哲學系本科生開設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課程一學期的講課實錄整理而成。在這本書里,鄧曉芒老師將康德哲學的嚴肅的學術語言,轉換為通俗易懂的口語。
《<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
鄧曉芒 著
相信通過閱讀合適的譯本,同時跟隨鄧曉芒老師的導讀講演,想要嘗試挑戰閱讀的朋友們一定能有所收穫!
以上文字整理自《<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豆瓣讀書,標題段落有調整
每日一書
《草木緣情》
每日一詞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