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正式出海,中國協同辦公卷向海外 | 36氪獨家

2024-06-20     36氪

36氪獨家獲悉,釘釘近期已經將出海明確定義為戰略級項目,內部包括產研、解決方案、銷售、市場在內的數個部門,已經抽調人選組成混編團隊。

36氪了解到,釘釘此前就已經有小規模的試水出海領域,服務了包括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陽光電源等數百家有出海業務的中資企業,如今是正式將出海方向確定為戰略級項目。

36氪就上述消息向釘釘求證,釘釘官方表示:有相關布局,目前主要是為了服務現有客戶的出海需求。

從不少細節上可以看出,釘釘已經開始大力招兵買馬。就在昨日,有自媒體發文稱,釘釘已經開始在LinkedIn上開始招聘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區的員工,主要職位為區域經理和解決方案經理。

企業要出海,從0到1面臨的問題非常繁雜。首先,海外合規、語言/時差不一致等等,都是企業所需要面臨的挑戰。出海之後,國內外溝通所用的平台種類往往會紛繁複雜、流程和系統若要復用到海外,會有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做出海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點。

近兩年,釘釘也投入了不少力量在產品體驗優化以及國際化布局上。36氪了解到,現在出海的企業用一套釘釘帳戶體系,就可以統一管理國內外團隊。並且,釘釘IM聊天和視頻會議等應用,也上了不少國際化相關功能——現在,釘釘已支持包括印尼語、越南語、泰語、法語在內的15種語言的翻譯;釘釘日曆桌面端則上線了自動時區轉換等功能,在安排會議日程時可以智能提示參會人的時差。

一位接近釘釘的人士對36氪表示,釘釘已經與一批生態夥伴達成了合作,建立起出海的服務生態。現在,釘釘開放平台已經上架市場/品類定位、客戶管理、跨境支付、網絡安全、人事管理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比如,跨境支付服務商「連連數字」近期就已經和釘釘達成合作。

釘釘在當下出海,是中國企業服務市場的必然。

一方面,從2015年至今,國內企業服務市場已經走過萌芽期,包括釘釘、飛書、企業微信在內的協作平台,都已經走向商業化。不過,國內SaaS市場盤子還相對較小,經歷了前幾年協同辦公市場混戰,可以說,上述幾個玩家已經將有付費意願的核心國內企業基本覆蓋了,新增需求較少。

國內SaaS市場增速趨緩的前提下,出海是為數不多的「明牌」。從2021年開始,有不少SaaS公司加速了出海的步伐,到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市場尋求增長,其中既包括神策數據、蓋雅工場、紛享銷客等國內SaaS老兵,也出現了不少第一天就瞄準全球市場的創業公司,比如聲網、PingCAP、AfterShip、Airgram等等。

如今釘釘入局,某種程度上再次印證了這一趨勢。

釘釘在出海戰略上的節奏,也是先跟著中國的出海企業走。一位釘釘內部人士對36氪表示,釘釘出海,還是會優先滿足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協同管理需求,尤其是當下現在的出海主力,比如光伏、鋰電池和電動汽車行業的客戶。

海外SaaS市場諸多巨頭雲集,競爭依然十分激烈,包括Teams、Slack、Zoom等老將新秀更是已經占據了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對釘釘等中國協同辦公軟體來說,儘管有大廠背書,想要在巨頭林立的海外市場中突出重圍,釘釘在本地化運營、海外品牌的挑戰依舊很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91cc52c1ff3111d16aab15f21406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