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聖宗耶律隆緒在位時,曾夢見四個人圍著他,每人分得兩份食物。他認為這是吉兆,於是派人尋訪四人。不久,他找到了一位名叫張儉的漢人,認為張儉的名字「儉」與夢中四人正好相符。
張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他很快就得到了耶律隆緒的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在宋遼兩國的外交舞台上,他展現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為「澶淵之盟」的達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耶律隆緒對張儉非常信任,他將張儉視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耶律隆緒去世前,他特別指定張儉為顧命大臣,輔佐自己的兒子耶律宗真。
耶律宗真是一位年輕的皇帝,他還沒有足夠的經驗來治理國家。張儉則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宰相,他對遼國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了如指掌。在張儉的輔佐下,耶律宗真逐漸成長為一位明智的君主。
一次,耶律宗真和張儉正在議事。耶律宗真想趁西夏與北宋交戰之際,占領關南地區。他問張儉:「如果我們出兵攻打關南地區,宋朝會不會抵抗?」
張儉回答說:「宋朝的軍力不如我們,他們肯定會抵抗。如果我們貿然出兵,可能會陷入持久的戰爭。」
耶律宗真聽了,有些不悅。他說:「我們遼國是強大的,宋朝怎麼可能抵抗得了我們?」
張儉說:「宋朝雖然弱小,但他們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地處中原,人口眾多,糧草充足。如果我們出兵,他們可以拖住我們,等待其他國家來援助。」
耶律宗真聽了,覺得張儉的話有道理。他問張儉:「那我們應該怎麼做?」
張儉說:「我們可以不必出兵,只需派遣使者前往宋朝,以遼國的強大之勢,宋朝必然會自行割讓土地。」
耶律宗真聽了,覺得張儉的建議很有創意。他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宋朝,果然如張儉所料,宋朝最終同意割讓關南地區。
耶律宗真對張儉的建議非常滿意,他封張儉為陳王,並賞賜了許多珍寶。然而,張儉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他將所有的珍寶都歸還給了耶律宗真,並勸告皇帝,即使國家富裕,也應該注重節儉。
耶律宗真雖然聽了張儉的勸告,但內心並不完全認同。他認為自己有權享受一切,怎能過上苦日子呢?他甚至懷疑張儉是否真的像傳聞中那樣廉潔正直。
為了試探張儉,耶律宗真安排人在張儉的袍子上燒了一個洞,想要看看張儉是否會因此換上新衣,從而揭露他的虛偽。
一年後,耶律宗真在一次朝會上,發現張儉的袍子上有一個修補痕跡。他問張儉:「你的袍子怎麼破了?為什麼不換一件新的?」
張儉回答說:「這件袍子我已經穿了幾十年了,既習慣了,又覺得沒有必要浪費金錢。」
耶律宗真聽了,感到非常驚訝。他問張儉:「難道你不覺得這件袍子破了不好看嗎?」
張儉說:「我只求能遮羞即可,其他的都不重要。」
耶律宗真被張儉的節儉所感動,他當即下令打開寶庫,讓張儉隨意取用。但張儉堅決拒絕,只從寶庫中挑選了三匹粗麻布,表示作為百官之首,他應該以身作則,做節儉的榜樣。
張儉的節儉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耶律宗真。他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奢靡生活,開始注重節儉。他還下令,朝廷上下都要以張儉為榜樣,勤儉節約。
在張儉的輔佐下,耶律宗真成為了一位明智的君主。他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使遼國國力日益強盛。
張儉也因其才華和品德,受到了後世的尊敬。他被稱為「遼朝第一相」,他的事跡也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