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鹽問題上,有人說吃鹽一定要少,這樣才健康。
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全球健康》給出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中國,五分之四的被調查群體每日平均鹽攝入量12.5g,是中國膳食指南規定(6g)的兩倍多!
而攝入過多的鹽,會增加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心腦血管病的發病風險。
在各種各樣的建議下,不少人提倡清淡飲食,低鹽飲食,甚至直接不吃鹽。
那低鹽或者無鹽飲食,真的就有利健康嗎?
一、
為什麼不能吃鹽太多?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這句話,我們經常從家裡長輩們口中聽到,說明鹽真的是個好東西。
可是,儘管鹽被稱為「百味之王」,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但攝入過多,就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
鹽雖然具有調味的作用,但是過度的吃鹽,有可能會發生毀容的情況,比如水腫。
這是因為人吃了太多鹽,血液中的鈉離子就會增多,從而產生缺水的感覺,身體為了能夠留住更多水分,很容易發現水腫的出現。
大量鹽分,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影響毒素的排除,從而導致臉上浮腫,臉還會變大!
長期高鹽生活,除了會「毀容」,還會導致其它更大的問題。
比如高鹽飲食會增加咽喉黏液,引起喉嚨發炎或者咳嗽。
更重要的是,高濃度的食鹽會抑制呼吸道細胞的活性,降低其抗病能力。同時還會減少唾液,使口腔內溶菌酶減少,增加病毒感染呼吸道的風險。
食鹽攝入過多會加大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和癌症的幾率。
研究表明,鹽的攝入與高血壓呈正比,即人體攝取鹽量越多,血壓水平越高,且日均攝鹽量每增加1g,平均血壓上升2毫米汞柱,低壓上升1.7毫米汞柱。
更可怕的是,長期高鹽飲食還會破壞胃中前列腺素E的合成,使胃粘膜更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攻擊,導致胃部疾病的發生,增加胃癌風險。
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曾發布了一份全球飲食領域大規模調查研究報告,是對全球195個國家的飲食潛在風險和健康隱患做了長達27年的研究。
結果顯示,中國因為飲食結構而導致的死亡率和癌症的發生率,在世界人口前20的國家中,排名第一。
而導致這一情況的罪魁禍首就是:吃鹽太多。
據2012年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食鹽平均攝入量高達12-14克。
而南方居民每日攝鹽量,高達10-12克;北方居民則達到15-22克,位居全球榜首。
如此看來,高鹽飲食真是要不得,我們確實需要多注意一下食鹽量的攝入。
二、
吃鹽少,身體就更健康嗎?
上面已經說過,高鹽飲食嚴重影響身體健康,是胃癌、高血壓、腎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也明確提出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膳食。因此,有些人就每天吃飯極其清淡,不是水煮就是清蒸,甚至不放鹽,美名其曰「低鹽飲食,健康養生」。
那麼,低鹽甚至不吃鹽的人,身體就更健康嗎?
事實上,研究表明,吃鹽少並不一定讓身體更健康。
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了一篇綜述性文章,對人們普遍建議的日食鹽攝入量進行了分析,該研究結果如下:
如果我們每天鈉攝入量過少,它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效性並未得到證實。
反而低鹽飲食每天少於3g的限值,可能對身體不利,適得其反。
為什麼呢?因為鹽里的鈉離子,是人體必需的一種營養素。
它參與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維持人體電解質平衡、參與胃酸合成、參與二氧化碳運輸等重要生理功能。
舉個例子,平日所食用的鹽,其化學成分是氯化鈉,經吸收後會以鈉離子、氯離子的形式,出現在體內。
鈉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元素,如果鈉的濃度需要保持在一個合適的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正常人體功能。
例如劇烈運動後大量飲水,可能會出現頭暈、嘔吐、甚至昏迷等情況,這不僅是人體缺水的症狀,也和體內鈉的濃度太低有關係,需要及時補充。
除了鈉離子,食鹽的化學分子氯離子,它是胃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了胃酸,那些被吃進胃裡的食物才能被消化吸收,並且殺死進入胃內的細菌。
如果食鹽攝入過低,不僅會影響胃酸的合成,也會讓人體的酸鹼度失去平衡。
食鹽缺乏,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良影響。
長期低鹽飲食,人體可能會因為氯的缺乏造成低氯性代謝性鹼中毒發生肌肉收縮不良,消化功能受損,影響身體生長發育。
當每千克體重失鈉達到0.5克,就能出現噁心、嘔吐、血壓下降等情況;如果達到每千克體重失鈉0.75-1.2克,可出現視力模糊、心率加快、脈搏細弱、休克,甚至是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的情況。
因此,不管是高鹽飲食,還是過度的低鹽、缺鹽飲食,都是不良的飲食習慣。
三、
怎麼吃鹽更合理?
吃鹽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那要怎麼辦呢?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疑惑,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好好說說。
1
控制鹽的攝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一個健康成人食鹽攝入量應少於6克。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了這一個新標準:2030年人均每日食鹽量低於5克。
儘管自2000年以來,我國成人平均鹽攝入量不斷下降,仍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最大鹽攝入量,所以平時生活中,大家吃鹽一定不要長期重口味!
除了控制食鹽的攝入,我們還要學會識別一些隱形鹽。
畢竟,不是說只有鹹的東西才含鹽,有些食物哪怕不咸,但含鹽量也很高。例如醬油、味精、雞精、蚝油、豆豉等調料也要少放。
還要一些加工食品其實含鹽量也非常高,比如薯片、方便麵、火腿腸、罐頭製品等。更不要說一些看上去甜的東西,其實它的含鹽量也很高,比如「蜜餞」。
對腌制、滷製食品的喜愛,也大大增加了中國人的食鹽攝入量。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利用食鹽可以保鮮的特質,大量腌制各種食物。到了現在,腌制食品的味道早已練就了人們出眾的味蕾,醬菜、鹹魚、板鴨等等。
因此,偶爾吃幾次這些美味當然沒關係,如果經常吃的話,就需要控制了。平日選購食物,也儘量少挑選帶有「腌」、「鹵」、「熏」、「醬」等這些字樣的食物。
2
挑選自己合適的鹽
根據人群對鹽的需求不同,生活中有很多種鹽,例如碘鹽、無碘鹽、鈉鹽、鋅鹽、硒鹽等食鹽。
一般來說,我們買到的食鹽通常都是加碘的,只需要按照每天4-6g的標準食用就行。
但如果你或者家屬有甲亢、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可不食用或者少食用碘鹽。
低鈉鹽,顧名思義就是鈉的營養成分比較少,用別的營養成分代替了。比如氯化鉀、氯化鎂等等。
吃低鈉鹽,在保證用鹽量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鈉的攝入,唯一的缺點是味道更淡,適合口味淡的人群。
不適合的人群,比如從事高溫作業、重體力勞動強度工作者、腎功能障礙者,他們因為工作、身體等條件,需要攝入比較多的鹽分或不能攝入鉀元素,所以最好謹慎食用。
還有一些什麼加鈣鹽、加鋅鹽、加硒鹽等,這些大多都是噱頭。
雖然它們自帶了許多人體必需營養素,但每天鹽限制量僅6克,再怎麼吃也補不了。
所以補充多種營養素,最好還是通過食補最合適。
3
吃鹽小竅門
很多重口味的人覺得,減鹽飲食就沒了靈魂,實際上低鹽飲食不等於減味道,鹽放少了,可以通過調和酸等其他方式來維持口感。
比如醬油當中也包含鈉,也含有鹽分,通過使用低鹽醬油也可以達到減鹽的目的;
還有蔥、姜、蒜也能代鹽調味,鹽放少一點,可以食用新鮮的大蒜、洋蔥、黑胡椒、醋、檸檬汁等來保證食物的味道。
做飯的時候,可以多採用蒸、烤、煮等烹調方式,如果主菜放了鹽,那麼做湯一定要少放鹽或者不放鹽。
如果覺得控制不住,大家可以快出鍋時再放鹽,這樣停留在食物表面的鹽會讓我們覺得咸,可以控制鹽的攝入。
有小孩的家庭,現在就可以行動起來,從小培養孩子的低鹽口味。
希望這份吃鹽的科普文章,讓更多人意識到高鹽飲食的危害。
同時,也希望大家不要對鹽畏之如虎,而是選擇適量的攝入,讓自己的身體健康、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