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牛地級市,升級了!

2023-09-19     功夫財經

原標題:中國最牛地級市,升級了!

作者:熊志

蘇州,正式升級了。

日前,蘇州官方發布情況說明,對內部行政區劃調整的傳言進行了闢謠,表示只是城鄉分類的統計口徑調整。並提到,按照新的統計口徑,蘇州城區常住人口達到512.51萬人。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城市規模等級,是按照城區常住人口計算的,分為五類七檔。這意味著,蘇州正式從Ⅰ型大城市,升級為特大城市。

城市規模等級提升,到底意味著什麼?蘇州,能再次打破地級市的天花板嗎?

1

蘇州一向有著「最牛地級市」的稱號,不僅在地級市陣營中,沒有一個能匹敵的對手,它的經濟實力,甚至可以對飆一眾副省級城市。

2022年,蘇州的GDP逼近2.4萬億元,在全國排名第六位,僅次於北上深廣和重慶。而它的常住人口規模,達到1291.1萬人。是全國為數不多的GDP萬億、人口千萬城市之一。

但蘇州也有著自己的尷尬。

龐大的城市規模背後,一是行政級別低,只能以普通地級市的身份和競爭對手相處,甚至連一座自己的機場都沒有;二是城市結構特殊,「散裝」的特徵很明顯,中心城區弱,和東莞一樣,常被稱作是一個沒有市中心的城市。

比如在人口方面,大量的人口分布在下轄的張家港、常熟、崑山、太倉等縣級市區域。在統計時,這些人口算常住人口,卻不會算在城區常住人口中,以至於七普時它的城區人口只有不到400萬。

此次調整的主要是蘇州工業園區,按照城鄉分類口徑,以前算「鎮中心區」,現在變更為「城區」。蘇州工業園區的人口納入以後,蘇州正式升級為特大城市,與杭州、武漢、南京等城市並列。

嚴格來說,蘇州的城市升級,不是增量人口帶來的結果,只是在存量人口上變更口徑。但也不要低估它的重要意義,這並不是什麼數字遊戲。

前幾年,鄭州突破千萬人,當地媒體在熱烈地官宣稱,「叫我特大城市」。大城市對規模的躍升甚為激動,原因很簡單,人口規模直接影響城市能級,規模等級更高,資源匹配也更多。

比如建設地鐵,城區常住人口數是硬性指標之一。此外,教育、醫療各項公共服務,也通常按照城區人口數量進行配置。

之前發布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到,推動公共資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級配置向按實際服務管理人口規模配置轉變。

特別對蘇州這樣的而言,行政級別受限,城區人口規模的升級,對城市整體能級的提升意義不言而喻。

2

大家都知道,蘇州由於種種歷史原因,一直沒有自己的機場,蘇州人坐飛機,要麼得跑到上海去,要麼得跑到無錫去。沒有機場的痛點,讓無數蘇州人倍感失落,也影響到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了建地鐵外,蘇州的規模等級上升,未來對於機場建設,無疑是有一定的助力作用的。

對蘇州而言,還有一層重要意義——哪怕不是行政區劃調整,只是統計口徑變更,蘇州工業園區納入蘇州城區以後,帶來的上百萬人的城區人口增量,將很大程度改善蘇州「散裝」的局限。

前面提到,相對於總體的經濟體量、人口規模,蘇州的城市中心一直偏弱。縣域經濟發達的結構下,幾個縣級市也相當能打,不僅是百強縣榜單前列的常客,城市規模甚至還能夠和一些弱省會掰手腕。

以大名鼎鼎的崑山為例,2022年它的GDP達到了5006.7億元,而常住人口數,也高達200萬人,論規模體量幾乎是一座獨立的中型城市了。

強枝弱干,沒有強大的市中心,它的好處是,那些「散裝」的區域可以相互競爭比拼;但弊端在於,「小馬拉大車」會導致經濟向心力不夠,嚴重影響資源的集聚。

比如像崑山這樣的縣級市,它和上海關係的緊密度,甚至可能要超過和蘇州城區,會優先和上海進行產業分工。

另外很多產業,尤其是一些生產性服務業,是存在資源集聚效應的。只有產業集中,而不是分散,才能產生集聚效果,形成規模競爭力。對企業而言,則降低交流、物流等各項成本。

這幾年來,強省會戰略遍地開花,一些沿海省份也開始扶持省會做大。用強大的中心來帶動區域的發展,一省如此,縮小到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沒有一個強大的城市中心,對全域資源的統籌能力,是要大打折扣的。

所以本質上,蘇州城區人口數的增加,可以理解為城市的一種間接的內涵式的擴容。蘇州的市中心更強大了,調度能力更強,才能夠改變「散裝」的局限,打破內部的各種壁壘,加速經濟一體化。

3

當然站在城市發展的高度看,伴隨著城區人口數調整,蘇州城市規模等級的升級,意義不宜低估,同樣也不宜高高估。蘇州發展的最大瓶頸,除了行政級別、城市規格,主要還是產業結構。

今年一季度,蘇州同比增長只有1.9%,增速在重點城市中接近墊底,並被成都趕超,以至於一些觀察者憂心忡忡地喊出,「蘇州失速了」。

到今年上半年,蘇州的勢頭有所回暖,同比增長4.7%,依舊跑輸全國大盤。蘇州今年表現差並不是去年基數好的因素,去年它的增速也只有2.0%,同樣低於全國3.0%的增速。

如果將視線放得更遠,也能夠發現,蘇州作為「最牛地級市」,它的優勢在逐漸喪失。特別是在強省會遍地開花的背景下,它的經濟體量,正在被成都這樣的強省會迎頭趕上。

蘇州的工業體系完備,是全國重要的製造業重鎮,工業增加值甚至可以比肩深圳、上海。但在上海產業外溢的背景下,它在更多時候,扮演的還是製造業工廠的角色。

一方面,外資占比很高;另一方面,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一些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上海,工廠則放在蘇州。本土製造的自主研發能力弱,外資企業留在本地的,也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代工環節。

今年上半年,蘇州的表現為什麼低於預期?從統計數據來看,正是因為工業和外貿都出現了踩剎車的跡象。

上半年,蘇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外貿方面,下滑明顯,進出口總額同比下跌達到10.5%,直接拖累了整個經濟增長。

工業和外貿的低迷,背後是蘇州產業轉型的陣痛——蘇州本身外資占比大,現在受到全球局勢、用工成本等因素影響,很多外資企業開始將產業鏈外遷,前往成本窪地的東南亞建廠。

比如今年年初,一篇《蘇州電子廠大門難進:訂單縮減不缺人,有企業生產重心轉到東南亞》的報道就提到,疫情結束後,當地的一些外資工廠沒有復甦,而是撤離,以至於電子廠「打螺絲」都一度用工飽和。

當然,不用過於悲觀。一些外企撤離,其實是清理低端製造、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往好的方面看,蘇州在主動騰龍換鳥,騰出空間來發展含金量更高的高新技術產業。

上半年數據顯示,蘇州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8.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1209.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3.7%,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這些都是轉型升級的體現。

總之一句話,在行政級別受限的前提下,蘇州的發展要不斷躍升,城市規模要升級,產業層次更要升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7dd16263408b5fae2f00d42bb5a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