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頻繁吐奶很揪心,多是喂養方法不對,醫生:7個方法很管用

2022-05-13   京媽說

原標題:寶寶頻繁吐奶很揪心,多是喂養方法不對,醫生:7個方法很管用

寶寶吐奶,大部分媽媽都經歷過,第一次當媽媽,看著寶寶大口大口的吐奶,除了心疼更多的是緊張,擔心寶寶是不是生病了?

剛和一個剛生完二胎的朋友聊天,她家娃一個半月了,吐奶特別厲害,一天可能十多次,而且是大口大口的吐,有時還是噴射狀的,同時從嘴巴和鼻子裡噴出來,衣服經常都是濕的,睡覺也不好。

月子期間長了三斤,但看著寶寶頻繁的吐奶,她又很擔心,於是前兩天帶孩子去看兒科,醫生又沒說有什麼問題。

雖然醫生這樣說,和大部分媽媽一樣,看著寶寶難受,他還是很糾結和擔心。

為什么小寶寶都喜歡「吐奶」呢?

我兒子小時候也有過吐奶的經歷,有時從鼻子噴出來,特別嚇人的樣子,他第一次吐奶都把我嚇懵了。

還好當時我媽在旁邊,趕緊處理了,我好一陣才回過神了。

後來查資料才明白,對於小寶寶來說,吐奶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也很常見。

一方面和寶寶的胃發育不成熟有關係

小寶寶的胃不同於成人,呈水平狀態,而且上口松下口進,又由於小寶寶總是躺著,所以就經常讓吃進去的奶液返流上來。

另一方面和家長的喂養方法不對有關係。

比如喂奶時讓寶寶同時吞咽進去很多空氣(沖奶方式不正確、奶嘴孔徑不合適、吃母乳寶寶銜接方式不對、寶寶特別餓的時候喂奶、寶寶哭鬧時喂奶等)。

再比如平時不幫寶寶排氣(每次喂奶後不拍嗝、不幫娃做被動操、不經常按摩肚子等)。

因此,不想讓寶寶吐奶,不僅要每次吃奶時拍嗝幫寶寶排氣,而且還要注意喂奶的方法和姿勢正確,避免寶寶吃進去過多空氣。

醫生:與其揪心,媽媽學會8招來預防更有用

和朋友聊天時,她告訴我當時醫生說「預防寶寶吐奶,更重要的是媽媽平時要做好預防」,而且還給了她些預防建議。

下面京媽就把這些建議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可以幫到更多有吐奶煩惱的新手爸媽們!

先換紙尿褲再吃奶

如果吃奶時到了該給娃換紙尿褲的時間,要先給寶寶換紙尿褲然後再喂奶。

不然喂奶後,寶寶肚子吃的飽飽的,被媽媽左翻右翻,還拎起雙腿換紙尿褲,一通折騰,寶寶不吐奶才怪呢~

同樣,給寶寶做按摩、撫觸、洗澡這些也都應該安排在喂奶前,或者兩次喂奶中間,以防喂奶後過多翻動引起寶寶溢奶。

別躺著喂奶

前面也說了,小寶寶的胃呈水平狀態,如果是抱著給寶寶喂奶,寶寶身體處於傾斜狀態,胃也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吃進去的奶液會由於重力作用部分流入小腸,相對來說,不容易出現吐奶。

但如果是躺著喂奶,就很容易讓寶寶吃進去的奶液返流上來,讓寶寶頻繁吐奶。

避免喂奶過於頻繁或寶寶過於飢餓

一般母乳在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5-3小時,奶粉3.5-4小時,所以每隔3-4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

如果給寶寶喂奶過於頻繁,上一次吃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必然影響這一次的吃奶量,或是引起胃部飽脹,出現吐奶。

另外,也不要等寶寶過於飢餓時才喂奶,這樣寶寶會狼吞虎咽的吃奶,吃的過急也容易吞咽過多空氣而出現吐奶。

奶嘴型號要合適

奶嘴與寶寶吐奶關係密切,如果奶嘴孔過小,寶寶吸吮時就會很費力,這樣容易導致空氣與奶汁一起吸入,引起吐奶。

而奶嘴孔過大,寶寶吸吮時又容易被嗆著而引起咳嗽,所以,選奶嘴時要挑選奶嘴孔大小適合寶寶的奶嘴。

經常吐奶的寶寶,避免喂奶後仰臥

為了減少吐奶,在給寶寶喂奶後,可以先拍嗝或者豎著抱寶寶20分鐘左右。

吃奶後立即讓寶寶仰面躺著,很容易出現吐奶,甚至嗆奶。

如果不方便拍嗝或豎抱,把寶寶放床上可以先側躺20-30分鐘,但是側躺期間,家長一定要在旁邊看著,避免寶寶不小心堵住口鼻發生危險。

奶後再拍嗝

大部分媽媽都是在寶寶吃飽後拍嗝,但如果是吐奶頻繁的寶寶,可以在喂奶期間就給寶寶拍嗝幾次,比如每隔5分鐘讓他打嗝一次,這樣能阻止氣體在寶寶的消化道聚集而引起吐奶。

關於什麼時候拍嗝,《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的建議是:喝奶粉的寶寶吃完60-90毫升奶,就拍嗝一次;如果是吃母乳的寶寶,可以一側吃完,趁著換另一側喂奶時給寶寶拍嗝。

避免喂奶後立即玩耍

飯後避免激烈運動,對寶寶來說也是一樣。吃奶後逗寶寶玩、給寶寶做被動操等,都容易讓食物無法停留在寶寶胃部,而發生吐奶。

對於小寶寶來說,打嗝、吐奶這些大多是正常的現象,但隨著寶寶長大,這些現象也會逐漸消失,所以媽媽也不用太多擔心。

但平時多了解些育兒知識,在喂養和護理方面做好防護是有必要的,科學養娃,減少吐奶。

你家娃出現過吐奶的情況嗎?你又是怎麼應對的呢?也歡迎來和媽媽們分享你的養娃經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