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可以在世界範圍內買買買,那美聯儲可以隨便發行貨幣嗎?

2022-03-02     戲說金融

原標題:美元可以在世界範圍內買買買,那美聯儲可以隨便發行貨幣嗎?

美元作為全球外匯儲備份額和國際貿易支付份額都最高的貨幣,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在絕大多數國家購買原材料、能源、商品和服務,這樣的等價交換相當於無本收割。

那麼,是不是意味著可以通過不斷印刷美元來增加美國自身的財富?美聯儲這個掌控著美元發行權的機構,是不是可以隨便發行貨幣呢?

上一次,美元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指控超發還是在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主掌美聯儲時期。

特別是伯南克,在作為美聯儲理事(執委)期間,2002年曾經在公共場合說過一句話:要想度過美國的通貨緊縮難關,就必須開著直升機撒錢。

這句話的背景有兩個非常重要的事件:

第一是20世紀末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技術迅猛發展。投資者看好網際網路公司未來的盈利紛紛購買網際網路股票。納斯達克指數從1998年的1700點左右一路飆升到2000年3月的5000多點。而後來,事實證明多數網際網路公司的盈利並不像當初預計的那麼樂觀,因此在2000年內納斯達克指數狂瀉了50%以上。很多和網際網路相關的股票遭受重創:思科的股票跌幅超過了80%著名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的股票也從最高每股超過100美元跌到不足10美元。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破滅,美國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期。

第二是2001年的「9·11事件」,該事件出現後美國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都接近崩潰,大夥紛紛持幣避險,導致當時美國經濟雪上加霜,面臨嚴重的通貨緊縮風險。

那麼,那幾年,美國是否有超發貨幣或者濫發貨幣的行為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美聯儲是如何發行貨幣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央行發行貨幣無非就是啟動印鈔機,日以繼夜地生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這個電子貨幣普及率已經極高的年代,倒也不必那麼麻煩。央行直接在他們國家財政部和各大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帳戶餘額後面多加幾個零即可。

實際上,每個國家央行在貨幣投放方面,都有他們特定而且成熟的渠道和方式。

一般來說,常用的有幾種:購買國債、降息、降准和向商業銀行貼現貸款、購買外匯和黃金。

美聯儲同樣如此。

先說說購買國債。在框架的設計上,美聯儲是獨立於聯邦政府的,其預算來源和政策制定皆不受聯邦政府約束。但在實際操作中,如果聯邦政府發行了國債,美聯儲很少不購買的,而且購買的份額還不少。數據顯示,美聯儲持有54%的美國國債。

再說說降息、降准和向商業銀行貼現貸款。這是一個組合拳,其中降息手段最引入關注。

而降息是通過公開市場會議(議息會議)決定的。

美聯儲的公開市場會議參與者為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成員,每次12個人,7個為美聯儲執委,5個從12家地方聯儲主席中誕生。投票的時候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看到這裡,有人就產生了疑問:公開市場委員會有12個成員,如果最後票數是6比6怎麼辦?但事實上,這種情況在美聯儲歷史上還從未發生過,會議政策多數情況下都是高票通過的,一起投反對票的人數目前最多也沒有超過4人。

為什麼呢?

原因是委員會的成員在投票前已經對最初方案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修改。舉個例子,假設伯南克最初考慮了一個降息50個基準點的方案。在和大家的交流中,若伯南克覺得反對這個方案的委員比較多比如有6個委員反對,那麼這時伯南克會提出一個相對保守的方案比如降息25個基準點,以爭取更多人的贊成。

最後說說購買外匯和黃金。

這一塊美聯儲很少操作,畢竟美元已經是世界上占絕對優勢的外匯儲備,很多國家的黃金本身也寄存在美國。

既然美聯儲自己是獨立的,那它能不能隨意發行美元呢?它們在貨幣供給量的決策上會受到什麼限制嗎?

答案是有的。

第一方面的限制來自法律。這部法律叫做《聯邦儲備法案》,該法案規定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的流程、目標和手段,如果出現偏差,就會遭到國會的責問,國會甚至可以通過修改法律來改變目前美聯儲執行貨幣政策的方式。

第二方面的限制來自於市場,也就是通貨膨脹。人類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類似於辛巴威那樣的案例:一個國家政府發行了大量國債無法償還,最終想通過央行大量增加貨幣發行量來償還或者稀釋債務,於是導致通脹率突飛猛漲,社會經濟系統陷入崩潰。

美聯儲對於這一點,還是要守規矩的。

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美聯儲認為可以接受的年通脹率(核心通脹率)在2%左右。通脹率在2%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是目前多數已開發國家央行普遍採用的標準。也就是可以接受的通脹率範圍是1%~3%。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在格林斯潘時代後期(2003-2006年期間),美聯儲是存在貨幣超發的。因為在本身緊縮的時代,那幾年美國的通脹率都超過了3%。2000-2005年期間,美聯儲進行了23次降息操作,平均每年降息4.6次,這樣的密集程度大大增加了市場貨幣量。

當然,相比之下,現在美國的通脹率已經達到了嚴重超標的程度。

從2021年4月份開始,美國通脹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今年1月份更是達到了7.5%——為美聯儲目標上限的2.5倍。

毫無疑問,這和疫情爆發後,美國為了刺激經濟不斷發行國債和連續降息有關。

鑒於此,很多學者都在重新思考一個問題:是否應該豐富國際結算貨幣的種類,平衡各大貨幣的份額,而不是讓美元一家獨大。不然,」鑄幣稅「帶來的市場競爭不平等不說,一旦美元的穩定性失去控制,產生的後果就不僅僅是美元外匯持有國的財富損失,而是國家貿易體系陷入混亂。

這一想法並非杞人憂天,畢竟在金融邏輯上不允許隨便發行美元的美聯儲,不一定會遵守金融邏輯,因為邏輯之上還有利益。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56450bf2da6dedbe9c2deb707a3dc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