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ec展示高性能矽基氮化鎵,鎖定5G基站及移動設備應用

2023-12-15     十輪網

原標題:imec展示高性能矽基氮化鎵,鎖定5G基站及移動設備應用

在本周舉行的2023年IEEE國際電子組件會議(IEDM) 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發布了在8英寸矽晶片上製造的氮化鋁(AlN)/氮化鎵(GaN)金屬—絕緣體—半導體(MIS)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EMT),該組件能在28GHz的操作頻率下展現高輸出功率及能源效率。

Imec表示,藉由這些研發成果,imec所開發的矽基氮化鎵(GaN-on-Si)MISHEMT組件技術在性能方面成功勝過其他的氮化鎵MISHEMT組件技術,而且採用矽基板也提供業界量產一大成本優勢。

Imec指出,基於氮化鎵(GaN)的(MIS)HEMT在5G先進高容量無線傳輸應用正被廣泛研究,作為5G技術的下一步革命性進展。這些氮化鎵組件憑藉其優異的材料特性,在輸出功率和能源效率方面的性能優於CMOS組件及砷化鎵(GaAs)HEMT。業界正針對兩種不同的射頻(RF)應用案例進行研究,包括把氮化鎵(MIS)HEMT用於移動設備的功率放大器電路,操作頻率相對較低(電源電壓VDD低於10V),以及電源電壓VDD高於20V的基站。針對第二種應用,GaN-on-SiC的發展潛力更大,但碳化矽(SiC)基板的成本高昂,尺寸也較小。將氮化鎵(GaN)HEMT集成在矽基板上提供了可觀的成本優勢,也利於這項技術持續擴大規模發展,但基於GaN-on-Si的(MIS)HEMT性能卻不盡理想。

在同一塊矽基板上集成氮化鎵MISHEMT、MOSHEMT和氮化鋁(AlN)/氮化鎵(GaN)HEMT,比較這些組件的大信號性能(操作頻率為28-40GHz)。該圖表顯示通過閘極寬度(W/mm)進行標準化後,比較不同組件在功率附加效率(PAE)及飽和輸出功率(PSAT)方面的表現

Imec研究員暨先進射頻研究計劃主持人Nadine Collaert解釋,開發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以高頻運行 (即小信號的截止頻率fT及最大振蕩頻率fmax),同時達到高輸出功率與夠高的能源效率(即組件的大信號性能)。這項實驗性研究所用的氮化鎵組件大多是HEMT,我們鎖定了配備氮化鋁(AlN)阻障層的矽基氮化鎵MISHEMT來作為關鍵的一步,以滿足基礎設施對高功率空乏型(d-mode) 組件及行動手持設備對低功率增強型(e-mode)組件的需求。這些氮化鎵MISHEMT具備相對鬆散的閘極寬度(100nm),在不同性能指標方面展現絕佳的性能。具體來說,針對10V以下的低功率應用,這些組件可以達到2.2W/mm(26.8dBm)的飽和輸出功率(PSAT),並在28GHz的操作頻率下,達到55.5%的功率附加效率(PAE),顯現我們的技術勝過其它類似的HEMT或MISHEMT。這些研發成果展現了我們開發的這項技術具有潛力作為新一代5G應用的重要基礎。

此外,針對20V以上的基站應用,該技術在28GHz操作頻率下也展現了亮眼的大信號性能,包含高達2.8W/mm(27.5dBm) 的飽和輸出功率(PSAT)及54.8%的功率附加效率(PAE)。Nadine Collaert補充,我們的氮化鋁 (AlN)/氮化鎵(GaN)MISHEMT還是屬於空乏型(d-mode) 組件。但我們知道未來要通過進一步的組件堆棧工程技術來開發增強型(e-mode)組件。

Imec進一步指出,為了改良組件性能,就要針對氮化鋁(AlN)和氮化矽(Si3N4)組件層厚度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全面性研究,這些組件層分別用來當作截止阻障層及閘極介電層。舉例來說,超薄的組件堆棧能實現高頻運行,但也會在大信號性能方面出現因電晶體陷阱所誘發的電流崩塌(current collapse)及組件崩潰(breakdown)現象。此次的IEEE國際電子會議(IEDM)上,也展示了針對導通狀態下的氮化鎵HEMT崩潰組件的更廣泛研究,揭示該機制背後的可靠度議題。Nadine Collaert補充,這些基礎研究提供我們一套模擬平台,可以針對特定應用案例,進一步優化我們所開發的氮化鎵堆棧設計。

(首圖來源:Opto-p/Public domai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4eed04b95ec9decf550c10e0ed784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