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號乘組出差時間過半,做了什麼?中國空間站很快會大改變

2024-07-30     環球科學貓

「神十八」乘組出差進度條過半!三位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給我國又產出了不少的成果,同時,對於中國空間站來說,很快也要迎來重大改變了。

所以,在改變之後,未來中國空間站變化將會讓不少人感到驚訝,其呈現出來的狀態完全不是大家現階段看得這個樣子。

而且無論是項目,航天員都有會有改變,這也將凸顯中國航天的發展趨勢。

神十八乘組出差時間過半,做了什麼?

沒錯,從時間上來說,「神十八」乘組出差進度條過半,剩下在太空執行的任務時間也不多了,可能不少人會說這不是才過半嗎?哪裡那麼快。

這麼說吧,有時間你覺得時間沒有走,其實已經走了很久了,這不是大家想得那樣,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可能還沒做完,時間就沒了。所以,說長長也不上,說短也不短的狀態。

那神十八乘組出差時間過半,創造了什麼成就?從工作的情況來看,三位航天員還是執行了不少任務,比如:

第一、開展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核酸實驗單元分子生物學研究,材料艙外暴露實驗裝置組裝、測試。

第二、利用生命生態實驗櫃,開展空間先進水生生保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實驗項目等

第三、最為關鍵的任務,那就是進行了兩次出艙任務,完成了對中國空間站的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設備設施巡檢等任務。

這一個任務從個人的偏向來看,是所有任務之中最為重要的,因為這是關係到了中國空間站的安全問題,並且也是在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修復之後,我國再一次提升空間站整體係數的任務。

所以,這些任務成果的確是相當不錯,為我國在整個空間站的進一步成果具有推動性,這就是神舟十八號乘組的情況。

然而,在我國執行任務如此好,空間站狀態非常好的狀態,我國未來的空間站計劃也來了。

中國空間站很快會大改變,會如何改變呢?

沒錯,中國空間站不會「安於現狀」,其下一步就是進行大改變,我國也多次披露了該問題,這也意味著我國空間站的擴展已經是時間性問題。

到底會有什麼大改變呢?那就是根據計劃安排,未來中國將發射與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後續還將適時發射擴展艙段,將空間站基本構型由「T」字型升級為「十」字型。

而在計劃中,擴展艙段將上行多個領域的空間科學實驗機櫃和艙外實驗裝置,擴大應用規模,滿足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新需求。

同時也將升級航天員在軌防護鍛鍊、飲食衛生等設施設備,提高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和健康保障水平。

看到沒?中國空間站的大變化就是全方位升級,提供一個更好,更具有實驗基礎,更適合更多航天員的生存空間站,這就是不一樣的空間站。

這樣的變化之下,肯定也會讓空間站迎來獨特的一面,這一面又分為兩個點:

中國空間站會迎來國際航天員,我國也是多次發布了說明,邀請國外航天員的參與,但是我國一直都還沒執行選拔出來,給大家說明。

披露出來的情況就是,我國已經在執行該任務了,在進入選拔國外航天員的階段,而且已經有不少的國家提出了飛行需求,那肯定在選拔的過程之中,我國也是要進行多方面的核定等,才會給出最終的結果。

那麼,大家一直沒有看到國外航天員是誰,肯定是期待早點公布,但也不要著急,因為這是機密性的任務,可能只有等待看到國外航天員執行任務的時候,才真正意義上知道。

其他時間就算是披露也會只是說選定了。但有一個情況是可以排除了,是看不到歐空局(ESA)旗下的航天員了,因為在2023年的時候,歐空局(ESA)已經單方面宣布了,不會跟中國合作載人飛船任務,沒有興趣。

那說明中國與歐空局(ESA)載人合作不存在了,那只可能是其他國家或者機構的航天員,這裡也就不多說了。

而未來這樣的趨勢會持續化,那看到國外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那又是不一樣的情況了。

只不過,針對國外航天員來說,要想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需要進行中文的學習,因為中國空間站介面,作業系統等都是中文,這對他們來說是難題,但要執行任務肯定也要克服才行。

其次國外航天員加入,國際化的項目開展也會繼續,在我國首批科學實驗項目之中,就有17個國家加入中國空間站,進行合作了。

所以,在升級之後,這的趨勢必然也會擴大,我國是將其打造為國際化的太空平台,也只有在國際合作之中才會創造出更多的成就。

那麼,這任務的執行也會延續,所以,這些改變都是我國空間站最大的亮點。

那為什麼我國不自己干自己的?

的確,每一次看到說國外航天員加入,國外項目入選,很多人都想起了過往,覺得此前我國航天實力較弱的時候,被「欺負」了。

所以,在我國發展起來之後,也不能讓其他國家參與,至少不應該讓不友好的國家進入才對,真的應該這樣嗎?其實了解我國航天策略的人都知道,中國航天的發展一直都是走開放路線,並不是自己干自己的模式。

所以,無論是在任何項目上看到國際合作,那都不是驚訝的事情,包括此前嫦娥六號,未來執行的嫦娥七號,月球科研站項目,火星探測計劃等,都是附帶了國際載荷的部分。

這也意味著這些項目都會看到其他國家的參與,那麼,這都是凸顯了我國航天發展的戰略趨勢,在相互合作之中成長,那這樣大家來看,也就不驚訝了。

所以,我國不自己干自己的,而是一直保持航天合作發展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4d5215ff7996c305e3d59e5ac3fd1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