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年足尖旋轉
廈門95後女孩跳上春晚舞台
#子非魚·人物訪談
防空警報響徹廈門音頻:進度條00:00 00:38 後退15秒倍速 快進15秒
嗚……
就在剛剛
防空警報聲響徹廈門
每年5月10日
是廈門市防空警報試鳴日
防空警報為何響起?
有些生長於此的年輕人或許不知曉
這座城市經歷過被入侵者蹂躪的悲痛
無數英雄烈士的鮮血和生命留在這裡
只為保衛廈門
剝開歷史煙雲里的千頭萬緒
源頭就是
1938年5月10日的那個凌晨吧....
1938年5月10日,日軍的飛機如蝗螟壓境, 隨後來襲的,是敵人的槍林彈雨。
1937年10月底,與廈門唇齒相依的金門被日軍攻陷,廈門成為日本侵略者虎視眈眈的下一個目標。
1938年5月10日凌晨,日軍海陸空並進,對廈門東北前沿陣地輪番轟擊,並在五通的鳳頭、浦口、泥金、東宅一帶強行登陸。
戰爭中,廈門島上大量市民逃難, 原有18萬的人口,至淪陷時僅剩1.3萬人左右。(史料源自網絡)
1938年5月10日,登陸五通的日軍(《日本記者鏡頭中的侵華戰爭》)
在廈門保衛戰三天中,民眾在戰火中死傷達三四千人,守軍四四五團陣亡800餘人,剩下不到一半;
廈門保安隊、各炮台守軍全部殉難。其中守軍打死、打傷日軍500人左右;
有些來不及撤退的壯丁義勇隊隊員,被日軍逐至鷺江道海岸邊, 用機槍散射。
長達7年零4個月的野蠻占領中,同胞們的鮮血,染紅了鷺江之水。
那段時間,日軍除了屠殺五通村民,還向南開進廈門城區。在市區抓捕抗日誌士、無辜市民,並用汽車載到 五通鳳頭海灘殺害、成堆掩埋。
解放初期,這裡的鳳頭海灘上挖掘出一個「萬人坑」,裡面是累累白骨,令人觸目驚心。
1938年5月10日,日本海軍福島部隊占領廈門五通泥金村
那段時間,孩子連哭,都不敢出聲! 無數廈門兒女陰陽相隔,家破人亡!
日文報紙報道占領五通
那段時間,硝煙瀰漫。
五通的海面上漂浮的都是一具具遺體,城市的大街小巷,也到處散落著遇難同胞的殘軀,手無寸鐵的婦孺老弱無一倖免。
屍骨可以掩埋,轟炸現場可以覆蓋,但是已深深烙在人們心中的記憶,永遠不會被忘記、磨滅:
家住鳳頭,當年十七歲的老伯被日軍拉去兵營幹挑水、劈柴、掃地一類的雜差。他曾回憶說:「我在兵營當差那麼多年,我知道,要殺人了就來電話叫挖坑。日本兵在海灘上挖,有多少人挖多大坑。遮蓬的大卡車裝了人來,那種車我們叫『花車』,就是現在叫迷彩色的。花車一來,整條路戒嚴,誰都不許出來!有一次最多,足足來了5輛花車!差不多每個月都有花車來,拉來的人時多時少,長長短短好幾年。那海灘很長,一直在挖坑,埋了一批又一批,就跟填垃圾差不多。」(此部分史料源自:老禾山人黃國富)
1938年5月13日,日本侵略者開始在廈門實行法西斯統治
而廈門地方志編審洪卜仁老先生在回首當年的所見所聞時,依然有一種痛在心頭的感覺:
「一登陸日軍就實行他們野蠻的屠殺,到了五通日軍就去搜索有沒有人,他們敲門敲得很響,用 槍把槍托把門劈開撞開,見到有人抓來就殺。」
日軍占領高崎後,耀武揚威
在日寇鐵蹄蹂躪鷺島的七年多時間裡,無數軍民陣亡, 因 反抗被無辜濫殺。一場戰火,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
可曾經,它也是濟人無數的古渡。
翻開地圖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在廈島東北岬角處,有大石盤突出海中,很多人尋尋覓覓的 五通古渡頭就在這。
據了解,五通作為一個碼頭存在,至少要追溯到宋代。作為 扼守泉廈交通的要津,這裡「為廈門咽喉、出入要隘」。那時,船舶的路線, 由五通過渡至 同安劉五店,由高崎過渡至集美,再經由驛道 赴漳泉等地。
明洪武年間建廈門城的同時,也修建了廈門島東北角的五通寨,還設有五通汛,築有煙墩、瞭望台,屯兵防守。
清代以來,五通更是取替前代舊設之東渡,一躍成為官渡: 設鋪遞,「乃官軍郵書往來北行大道」。而且, 從坂美到對面的通嶼之間,從浦口到泥金之間還分別修建了堤岸。
那時的五通,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甚至在1928年,旅居菲律賓的愛國華僑遵循孫中山「航空救國」的遺訓,在五通店裡創辦了 「五通民用航空學校」。這是當時國內僅有的三所航校之一,書寫了福建航空史不可或缺的一頁,五通也因此在廈門航空事業上留下先驅者的足跡。
那一年,票價0.56元,全長14.11公里的 「五通線」也通行客車。一年後, 全禾汽車公司還開通了 美仁宮—劉五店的線路經過五通渡口,開創了廈門公共運輸水陸聯運的先河。
昔日的五通大路
曾經的五通,漁民們過著雖不富足,卻安安穩穩的日子。那時的他們原本和我們一樣,也曾畏懼疾病,為瑣事煩心,擔心著 過海要靠木船擺渡,風急浪高...
但1938年的那場戰爭毀滅了這一切。如今85年過去, 五通 海道風物如常,濤聲依舊,當年的古渡與「萬人坑」也已成為陳跡。
但我們不會忘記五通古渡頭的風光歲月,也永遠不會忘記那場戰爭帶給我們的苦痛。
如今的五通,有一座聞名遐邇的燈塔公園。
從公園正門往裡走,在幾百米長路的盡頭,矗立著一座 高達70米的燈塔。
再往裡走,則有一處 「永銘在心」——廈門抗戰死難者碑。
1997年7月,燈塔公園建造了這座「日寇殺人場遺址」紀念碑。碑身高1.9米,平台38平方米。平台兩邊一共10個台階,一邊5個,整個合在一起,意為1938年5月10日,記載著這裡曾經發生的慘絕人寰的罪惡。而在紀念碑直線距離400米處,就是 廈門五通「萬人坑」原址。
紀念碑位於平台中央,底座四面都雕刻著「萬人坑」場景的浮雕,真實再現了當年日軍慘絕人寰的惡行。
在38平方米的平台四周還有4處長條石刻,刻滿了當年部分可查的受害者的名字以及死亡原因。2005年,廈門晚報曾啟動廈門抗日死難者調查。調查顯示,至2012年紀念碑雕塑落成,已查明罹難者319人。其後歷十餘年鍥而不捨,新查明抗戰死難者865人。
名單鐫於銘文碑面, 面朝大海,長嘯天風。
每一個冷冰冰的名字背後,都曾有一個鮮活炙熱的生命。此刻,他們長眠地下。
在燈塔公園清掃垃圾的周大爺告訴小魚君,五通村未拆遷時,以前還約定俗成每年都有兩個村祭日, 紀念在抗戰期間兩次同日死難的親人和鄉親。
彈指一揮間,現在國富民強,五通也已高樓林立、霓虹閃爍。在當年的五通道下,一條跨海隧道連接起兩岸,人們也 不再懼怕「五通渡口浪如雪」。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曾經滿目瘡痍的五通,如今面貌一新,煥發著勃勃生機。
在五通,舊與新相遇, 一個向著過去,一個錨向未來。
但歷史永遠不會消失。海水與城市建築里的人長相廝守,沉澱舊的光陰,也勾勒新的痕跡。
痛苦沒有折斷廈門人的氣節,災難也壓不彎廈門人的脊樑。 如今腳下這片浸透烈士鮮血的土地, 綻放了幸福安穩的「盛世之花」。 我們享受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的同時,更不該忘記那段屈辱的歷史。
願山河無恙,願逝者永安。
┃圖文編輯:七月
┃圖文來源: 小魚網原創,本文部分史料及圖片引用:老禾山人黃國富、廈門檔案、廈門地方志
┃轉載授權請聯繫微信號:daydayxiaoyu
點擊查看廈門六區積分入學實施細則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