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多年黃鱔養殖經驗的老人說:「蛇吃黃鱔,就是自討苦吃」。
其實我對於這種說法是半信半疑的,一方面是因為生活中很少會看到蛇吃黃鱔的畫面,另一方面是因為蛇的攻擊力較強,吃下毫無攻擊力的黃鱔可謂是手到擒來,為何會自討苦吃呢?
關於黃鱔
從小住在農村的人,對於黃鱔一定不陌生,它經常出沒在池塘、稻田裡,印象中每次插秧時都能遇上幾條在淤泥里鑽洞的黃鱔,如果不是常年和黃鱔打交道的人,可能都不能很準確的分辨出黃鱔和蛇。
黃鱔,身體呈蛇形,野生的黃鱔體長在50厘米左右,而人工養殖的最長可達到1米。全身僅有一根三棱刺,由於刺少,大人小孩都愛吃。
黃鱔表皮光滑,背部為黃褐色,屬於暖溫帶魚類,適應能力較強,常晝伏夜出捕食一些昆蟲、蝌蚪等。
蛇真的會吃黃鱔嗎?
蛇在大多數人心中一直是兇猛的存在,尤其是一些攜帶劇毒的蛇,面對比自己大好幾倍的食物都能吞下。
而黃鱔和蛇的外形又極其相似,甚至連爬行的樣子都如出一轍,這也使得不少人認為,蛇可能不會吃和自己體形相似的動物,並且在農村,幾乎看不到蛇吃黃鱔的畫面。
其實,蛇吃黃鱔是存在的,儘管黃鱔和蛇長相相似,但黃鱔還是在蛇的捕食範圍內,只是我們很少看見而已。
我們都知道,蛇是水陸兩棲的動物,例如:水蛇、海蛇等。水蛇中的水赤鏈游蛇,主要就是以水中的黃鱔、魚類為食。
「蛇吃黃鱔,同歸於盡」真的是這樣嗎?
在這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蛇的飲食習慣,蛇和其它動物不一樣,它們吃東西是不需要咀嚼的,只要將嘴張得足夠大,就能吞下比自己身體大好幾倍的獵物。
這是因為蛇的身體有橫向伸縮的功能,來回捲縮就能消化肚子裡的食物。但看似很兇猛的蛇,其實也有弱點,就是它的身體無法拉長。
蛇在水中遇到黃鱔時,首先會緊緊地咬住黃鱔,將毒液注入黃鱔體內麻醉黃鱔的神經組織,隨後將其吞入體內。如果吞咽的黃鱔比蛇長,蛇通常是不會選擇直接吞的。
所以,蛇想要吞下一根比自己長的黃鱔,就是自討苦吃了,所以人們也經常說「蛇吃黃鱔,比長短」。
大多數情況下,蛇會吞食比自己短的黃鱔。當然了,吞下並不代表就能消化,黃鱔在蛇的體內由於缺氧會逐漸變得僵硬,保持長條形,嚴重影響蛇的行動,當蛇無法遊動時,也就意味著無法捕食,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慢慢的餓死。
其次,黃鱔體內有一根堅硬的三棱刺,會一直橫在蛇的肚子裡,稍有不慎就會刺穿蛇的肚子。這也是為什麼人們常說:「蛇吃黃鱔,同歸於盡」的原因。
現如今,蛇吃黃鱔已經少之又少了,或許在以前兩者會有一些較量,其實冷血動物也是有智慧的,生存和捕獵雖然是它們的天性,但趨利避害也同樣是。
如果蛇在捕食黃鱔後,要了它們的命,那麼它們可能就會下意識地遠離黃鱔,除非餓得忍無可忍了。
再加上現在野生的黃鱔越來越少,餐桌上的黃鱔大多來自養殖場,所以在野外蛇遇到黃鱔的幾率,也是微乎其微了,這也是我們在農村很少見到蛇吃黃鱔的原因。
蒼鷺吞蛇鰻魚也是同歸於盡?
其實自然界中兩敗俱傷的案例已經不足為奇,早在2021年11月,美國一位攝影師就曾拍下:一條蛇鰻魚在飛行的蒼鷺身上搖晃的畫面。
從畫面中可以看出,一條蛇鰻魚從蒼鷺的肚子裡鑽出來,從彎曲的頭部可以看出蛇鰻魚還活著。而肚子被刺破的蒼鷺仍然若無其事地在空中飛行。
其實,蛇鰻魚從蒼鷺的肚子裡鑽出,完全是蛇鰻魚的本能反應。蛇鰻魚作為一種海生魚類,通常棲息于海底的泥沙中,捕食周圍的小型魚類。
生活在海底不僅要具備基本的捕獵能力,還要學會逃生,在遇到肉食性魚類時,蛇鰻魚就會憑藉尖銳且堅硬的尾巴,迅速的鑽孔逃生。儘管會被大魚吞噬,也會用尖銳的尾巴刺穿大魚的肚子,從而逃脫。
在澳大利亞,一些科學家就曾在11種肉食性魚類的體內發現了蛇鰻魚,一些蛇鰻魚能夠幸運地鑽出,但還有一些就因為無法鑽出永遠的留在大魚肚子裡,在不斷地鑽孔後,大魚也會隨之奄奄一息,最後造成了兩敗俱傷的結果。
蒼鷺能否存活?
現如今,大魚變成了倒霉的蒼鷺,由於蒼鷺沒有牙齒只能生吞蛇鰻魚,這也給了蛇鰻魚存活的希望。蛇鰻魚利用「鑽孔術」,成功刺破蒼鷺的肚子。
不過刺穿也不代表能成功逃脫,畢竟蒼鷺是處于飛行模式,如果蛇鰻魚掉在水裡,或許有活下來的可能,一旦不幸掉在了地面上,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最後只會脫水而死。
對於蒼鷺來說,蛇鰻魚從體內鑽出後,如果傷口能夠儘快癒合並且沒有感染,或許還能活下去。
最後
不管是蛇吃黃鱔,還是蒼鷺吞蛇鰻,都讓我們看到了大自然的多樣可能性,看似毫無攻擊力的動物,或許也能爆發出驚人的逃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