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象的群體觀念有多強?關鍵時刻,離群索居的雄象也會及時趕來

2019-11-06     往裡美寵物

吉力馬札羅山就像是一個吝嗇鬼,每年只會施捨不足30厘米的降水給守望的土地,如今,河流乾涸了,河床成了一片焦土,布滿著堅硬的荊棘;不遠處是一片長著禾本植物和紙莎草的沼澤地,這裡原本是非洲象的日常活動場所,現在也變成了一個滿是污泥的巨大陷阱,只留下凌亂的腳印見證著它們以前的光顧,曠日持久的乾旱迫使象群不得不離開這個草木凋零的地方。

本期內容,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非洲象的世界。

遷徙中的象群

非洲象簡介

非洲象主要分布在非洲,非洲象這個名字是在1825年由喬治·庫維葉男爵命名。成年非洲雄象高於3.5米,最高可達4.1米,體重約為4至5噸,最重記錄有10噸,它們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是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

在廣袤的非洲草原上,非洲象可以生活在從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種自然環境中,包括森林、開闊草原、草地、刺叢以及半乾旱的叢林。歷史上,非洲象主要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叢林低地地區,但是近年來由於人類侵犯和農業用地不斷擴張,現階段它們的棲息地僅限於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森林、矮樹叢和稀樹大草原。

保護區內的非洲象

雌性為尊的母系氏族

作為一種群居動物,非洲象是少有的幾個以雌性為尊的物種之一。它們一般20-30隻集成一個家族群,在遷徙的時候負責指揮的是最年長的母象,因為它承載著整個家族關於遷徙的記憶,尤其是在異常乾旱的季節遷徙,唯有母象首領可能經歷過那樣的生存環境,先輩曾為它指引前進的方向,並教會它如何尋找遠在幾百公里之外的水源和食物。

而雄象在族群中是沒有位置的,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從此過著流浪和離群索居的生活。不過它們始終會與母象保持著聯繫,這種聯繫在繁殖期尤為密切。

離群索居的非洲雄象

在繁殖季節,當成年雄象與象群擦肩而過時,象群中往往會有一兩頭母象正處於發情期,在這個時期,雄性的睪丸酮分泌會增加二十多倍,這使它們具有極強的攻擊性,情敵之間會展開一番較量,有時甚至是致命的,然而當激素作用的高峰一旦過去,它們又會重新回到孤苦伶仃的生活中,受精後的母象會經過2年的懷孕期,然後生下一頭120公斤左右的小象。

發情期的雄象會相互爭鬥

團結一致的群體觀念

同甘共苦,團結一致,在非洲象的生活中,最值得捍衛的無疑是家庭,同時作為個體,它們又非常的無私,之所以這樣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發生危險的時候,母象會集合起來圍成一圈,面朝敵人,把小象保護在圈中,如果攻擊者的進攻異常猛烈,母象首領就會毫不猶豫的揚起耳朵,挺身而出,作為群內的一個個體,不管是首領還是普通成員,它們的家庭觀念都很重。

面對攻擊象群會把小象圍在中間

二、每一頭母象的分娩都是整個家族的大事件,所有家族成員都會圍在這頭母象身邊,它的姐妹們幫忙去掉胎膜,然後幫助新生小象站立起來,它的兄弟們雖然平時遊走在象群邊緣,但是此時也會回來在周圍警戒,小象會在大家的關心下茁壯成長。

三、受傷的大象不會被遺棄,家族成員會一直守在它的身邊,直到它恢復健康或死亡,即使發生了最壞的情況,大象們也會在同伴的遺體邊守候數日,並用泥土和樹枝將其掩埋。

四、對於大象來說,鼻子是一件多功能的工具,可以用來奏樂、淋浴、透氣、握住物體,一旦大象的鼻子出現了問題將很難進食,尤其是在食物匱乏的旱季,這個時候,其他家庭成員會用自己的鼻子扭斷野草或樹枝喂給鼻子受傷的大象,直到它自己想出能夠不依靠同伴獨自進食的辦法。

鼻子對於大象來說至關重要

結伴而行的遷徙

在廣袤的草原上,非洲象這些龐然大物的遷徙幾乎全部都受到氣候條件的支配,也正是因為氣候的差異性,有一些象群占據著十幾平方公里的小範圍領地就能安居樂業,而另一些象群即使守著上萬平方公里的領地,依然會食不果腹。例如在納米比亞的沙漠,儘管地域遼闊,但那裡乾旱、荒蕪、了無生氣。所以類似這樣生存環境差的象群,它們在遷徙的時候,往往會同路上其他的象群匯合,結伴而行。

為了採食,非洲象一年要走幾萬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漫長的尋食旅行,以至於相隔甚遠的象群能夠彼此匯合,這看起來像極了巧合,但實際上是經過了精心的組織。它們能利用14-24赫茲之間的次聲波進行遠距離的交流,這些聲音有著豐富的和聲結構,能夠讓接受者破譯出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並準確計算出自己與聲波發出者之間的距離,這樣每頭大象便可以隨心所欲的迴避或者是親近自己的同類。

正在遷徙中的非洲象群

先輩記憶下的砥礪前行

如果說象群為了生存進行的遷徙,之前是沿著先輩傳授的家族特有路線在順利進行,那麼現在,雖然這一遷徙行為仍在繼續,但卻受到了嚴重的干擾,有時候甚至被完全抑制,可以說是砥礪前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類對象牙的大量需求引發了頻繁的偷獵,造成非洲象的大批死亡。1970年的時候,整個非洲大陸上共有約250萬頭大象,可是今天,它們已經大多成了亡靈,目前只剩下30-40萬頭大象在這片土地上苟延殘喘。

辛巴威最大的非洲象被獵殺

二、非洲象之所以會被獵殺,偷獵者主要是為了謀取象牙,所以這些人會有意放過那些還沒有長出象牙的小象,而把成年象列為主要獵殺目標。這樣有選擇性的殺戮,造成了非洲象群體的嚴重失衡:一頭大象在二十歲左右才成年,然後進行交配繁殖,成年大象的死去是家族的一大損失,隨之消逝的,還有有關遷徙路線、水源定位以及危險地帶辨別等信息的記憶,而那些年幼、還不曾從成年象那裡獲取記憶的小象,是無法獨自完成遷徙的,最終只能成為其他大型肉食動物的食物。

三、受先輩記憶和遷徙習慣的驅使,象群的遷徙路線雖經過很多年卻不曾有太大的改變,但是人類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逐漸侵吞了野生動物的家園,以便擁有更多的耕地和住宅。例如在烏干達,僅1929年-1959年的30年時間裡,原本被大象占據的領地就從70%下降到了19%,並且還在持續衰退。領地被占、遷徙路線受阻,同時還遭到人類的驅趕,使非洲象面臨嚴酷的生存威脅。

遷徙路上非洲象與人類的衝突

小美寄語:

「在一個追求物質的現實社會中,詩人、作家、愛幻想的藝術家以及大象都被認為是討厭的傢伙」,1968年法國作家羅曼·加里在他那封《致大象的信》中曾這樣寫道,如果說那就是過去人們對大象的態度,那麼可以慶幸的是,現在事情已經發生了轉變。今天,拯救大象協會與農場主們通力合作,為大象開闢遷徙長廊,努力緩解大象與人類之間的矛盾衝突,這一切都是為了使這些龐然大物,能夠隨著季節的更替,順利的穿越非洲大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2mgRW4BMH2_cNUgB3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