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如果沒有盟軍西西里登陸,曼施坦因會打贏嗎?

2023-12-09     郭哥文化

原標題:二戰庫爾斯克戰役,如果沒有盟軍西西里登陸,曼施坦因會打贏嗎?

眾所周知,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此戰後,德軍除喪失東線戰場主動權外,還全面轉入防禦階段並節節向國內敗退。有人將德軍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歸結在盟軍登陸西西里,迫使德軍兩線作戰,曼施坦因不得不從庫爾斯克戰場分兵,從而終止了堡壘計劃。那麼,如果沒有盟軍西西里登陸,曼施坦因會在戰場上打敗朱可夫,扭轉失敗的局面嗎?

首先,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盟軍加快了援蘇步伐,開闢第二戰場時機成熟

關於盟軍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一直是蘇軍和史達林期盼已久的大事,但羅斯福和邱吉爾為何偏偏在蘇德兩軍在庫爾斯克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選擇在西西里登陸呢?

第一,蘇軍在取得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兩場戰役勝利後,給英美吃了定心丸。早在1941年秋冬德軍進攻莫斯科時,史達林就非常迫切地希望英美從速在德國身後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莫斯科戰場的壓力。因為在此之前,蘇軍在西部邊境的失利和基輔戰役的慘敗,讓蘇軍喘不過氣來。

但是史達林著急也沒用,德軍閃擊蘇聯之時,英國也面臨後院起火,年底美國也遭到日本海軍偷襲,最關鍵的是英美對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缺乏足夠信心。好在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兩場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蘇軍取勝的基礎,同時也讓英美吃了定心丸,開闢第二戰場水到渠成。

第二,卡薩布蘭卡會議,使德軍企圖講和的希望破滅,德軍兩線作戰壓力增大。1943年1月14日,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卡薩布蘭卡開了十天的碰頭會,中心議題是討論對軸心國作戰和支援蘇德戰場的事。由於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拉入二戰,德國非常想與英美講和避免兩線作戰,但羅斯福已經瞅准了美軍藉機登陸歐洲的好處,關閉了和談的大門。這次會議宣布軸心三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促使德軍兩線作戰壓力大增,而從心理上講對蘇聯卻是處於有利地位。

第三,盟軍登陸西西里,是對史達林要求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補充。之所以選擇在蘇軍發起庫爾斯克反攻後的第五天登陸,這也是盟軍精心安排的結果。一來這是對史達林急盼開闢第二戰場的回應,雖然不在蘇軍希望的西歐展開,規模也不大,卻是正式付諸行動了。二來庫爾斯克戰役決定蘇德戰場走向,此時加一把火,不僅幫蘇軍減輕一些壓力,將來跟蘇軍談判也有資本。

從這點看,盟軍選擇登陸的時機和地點都是經過周密考量的,從同盟國角度完成了合作意願,從二戰全局來看,為諾曼第登陸積累了經驗。

其次,德軍要在庫爾斯克突出部決一死戰,蘇軍同樣要報哈爾科夫一箭之仇

1943年7月5日,蘇德雙方在庫爾斯克展開大決戰,雖然這場戰役打到8月底才結束,但真正意義上的作戰只有半個月時間,不過對這場戰役的準備卻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一結束就展開了較量。

第一,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戰場軍事力量量變到質變的結果。經過了兩年多的戰場角逐,從1943年夏天開始,蘇德戰場天平逐漸傾向於蘇軍,尤其是蘇聯強大的國防潛力在這一年得到迅速恢復,蘇軍不僅組建了多支機械化坦克集團軍,還有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的入列,無論是兵力還是裝備打擊力量正在從量變發展到質變。

第二,曼施坦因想在庫爾斯克完成對蘇軍致命一擊,朱可夫更想在此報哈爾科夫一箭之仇。從一定程度上講,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形成是由哈爾科夫戰役結果帶來的,它的形成不僅對德軍有利,同樣對蘇軍也是一樣。對德軍來說,在突出部兩翼更容易對蘇軍形成包圍圈,對蘇軍來說,在突出部的蘇軍可以裡應外合對德軍實施反包圍,關鍵就看誰實力更強一些。

第三,庫爾斯克戰役,蘇德雙方都想用裝甲搶奪話語權,是契機也是墳墓。如果說曼施坦因在堡壘計劃中的失算是什麼,對裝甲打擊力量的依賴非它莫屬。翻開蘇德戰爭史,德軍的取勝都是依靠裝甲開路快速推進而成的,但在遭遇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短兵相接之後,德軍的閃擊戰失效了。看到庫爾斯克突出部幾十萬蘇軍的誘惑,曼施坦因還想使用閃擊戰術,卻沒想到此時德軍的裝甲打擊力量已近黃昏,再也不是巴巴羅羅薩計劃開始的時候了。相反,經過整合和新建的蘇軍裝甲部隊,卻如雨後春筍,對德軍的裝甲反擊也有了制勝的信心。

再次,朱可夫手握大權指揮若定,曼施坦因堡壘計劃步履維艱力不從心

一些對曼施坦因熱愛的粉友們,認為如果沒有盟軍登陸西西里,他完全可以扭轉戰場局面,起碼可以與朱可夫打個平手。實際上,我們只要從三個細節來了解一下當時的戰場環境,就會發現,曼施坦因從制訂堡壘計劃開始,失敗因素就包含在內。

第一,除了突出部有一股蘇軍可以吃掉,德軍並不占有其它優勢。打仗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三樣德軍只占一樣,就是蘇軍的突出部形態對德軍包圍打擊有吸引力。當曼施坦因千方百計找齊90萬人馬時,蘇軍已經將列寧格勒的第一裝甲集團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的幾個集團軍調頭南下,加上其它方面軍的打擊力量,總共兵力整整比德軍多出100萬。而到了7月12日,雙方都將預備隊投入戰鬥,蘇軍的總兵力達到264萬,總兵力仍然比德軍多出了90萬。而且蘇軍的坦克和飛機數量眾多,大炮更是幾倍於德軍。

第二,朱可夫手握大權指揮若定,蘇軍早已眾志成城等待不及。很多人認為,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想進攻,蘇軍只是防禦,實際上完全相反。在曼施坦因制訂堡壘計劃的時候,戴有最高副統帥頭銜的朱可夫也在制訂反攻計劃,而且蘇軍決定在庫爾斯克決一死戰的作戰計劃比德軍還要早三天,這也是蘇軍為什麼急於等待德軍發起進攻的原因。由於蘇軍準備充分,最終才主動發起反攻的。

第二,曼施坦因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堡壘計劃執行起來步履維艱力不從心。本來堡壘計劃從一開始就受到質疑,不僅莫德爾反對,古德里安也反對。加上德軍統帥部屢次干預,兩次推遲進攻時間,後又受到盟軍登陸西西里影響。在帝國裝甲師調往西線後,曼施坦因好不容易把堡壘計劃挪到南線繼續執行,但此時這個計劃已經完全沒有了原有意義,失敗是遲早的事。

總結: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是戰場軍事力量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即使沒有盟軍登陸西西里,堡壘計劃也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何況德軍抽調的只是一個帝國師去西線,在蘇軍早就部署好的主動反攻面前,曼施坦因繼續發動進攻只是多增加一些傷亡罷了。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庫爾斯克坦克大戰》

精彩推薦:二戰庫爾斯克戰役,為何朱可夫比曼施坦因著急進攻,蘇軍準備充分

二戰期間,蘇德雙方為何重視冬季戰爭,對蘇德戰爭有何重大影響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說技術戰勝重量,一個好計劃勝過千軍萬馬

二戰基輔戰役,為何雙方將領不打統帥要戰,不打可惜丟掉捨不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2bc024c97d32c897f2b62b8361d4a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