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中國農業大學篇:興農強農建新功

2023-08-14     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中國農業大學篇:興農強農建新功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給多所學校、眾多師生回信、致信,極大鼓舞和激勵了教育戰線廣大幹部師生,為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為了全面展現廣大幹部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踔厲奮發新征程的生動實踐和精神風貌,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欄目走進中國農業大學,和小編一起來看!

回信時間:2023年5月1日

收信人: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掃碼觀看相關視頻

走進位於河北省曲周縣第四疃鎮的中國農業大學曲周實驗站,高大的白樺樹夾道挺立。

這尋常景色得來不易。10多年前,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曲周實驗站站長、曲周科技小院負責人張衛峰剛到曲周時,令他最為驚嘆的是,由於鹽鹼化程度高,當地的樹木長得都很矮小。

2009年,接過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批農大人在曲周改土治鹼的接力棒,為進一步解決農業領域科研與生產需求脫節、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突出問題,中國農業大學在曲周成立了第一個科技小院。10多年來,從糧食增產到農業綠色轉型,隨著樹木茁壯成長的,是昔日鹽鹼地不斷換了新顏的巨大改變。

從曲周出發,如今,科技小院已經遍布全國31個省(區、市)。在廣袤大地上,1048個科技小院不停續寫著強農興農的動人故事。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提出殷切希望,寄語他們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

傳承「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的使命擔當,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把雙腳扎進泥土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鄉村振興而不懈奮鬥著。

中國農業大學校園。學校供圖

牢記囑託再建新功

7月末,隨著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西樊各莊村科技小院種植的45畝鮮食玉米進入成熟期,為了做好後續的收穫、銷售工作,小院「院長」、中國農業大學2021級碩士研究生王雯欣頂著高溫濕熱的天氣依舊忙碌著。

從2022年初春入駐小院以來,除了短暫的回家過年和回校做實驗外,王雯欣沒有離開過西樊各莊村,這也是這個地道的「城裡娃」第一次真正地「扎」在農村學習和生活。在村裡的300多天,王雯欣解鎖了很多個人生第一次:第一次進入農戶家裡做調研,第一次全程管理一片試驗田,第一次進行電商直播銷售,第一次參與基層治理工作……

提起這段日子,王雯欣有說不完的故事。

今年是科技小院的第15個年頭,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袁力行介紹,目前,中國農業大學通過小院培養的研究生已經超過了600人。綠色增產、產業振興、洱海保護……和王雯欣一樣,這些學生有著各自相似又不同的小院故事。在我國加快實現從農業大國到農業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把其中的收穫、體會,為鄉土中國作貢獻的決心,彙報給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科技小院學生提筆寫下了自己和小院的故事,並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

收到回信,王雯欣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沒想到總書記真的給我們回信了!」她認認真真、反反覆復地讀了好幾遍回信內容,「總書記對我們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所見識的世面、經歷的成長、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肯定,『很欣慰』的表述,讓我們感動得紅了眼眶。」

在距離北京千里之外的雲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談起收到回信時的心情,小院指導教師金可默和學生們形容那是一種「百感交集」的感覺,「有興奮、有激動、有感慨,也有很多的遺憾」。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前排中)在雲南大理古生村示範田查看水稻長勢情況。趙渝 攝

2022年11月19日,因突發心臟疾病,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大家長」「主心骨」,也是全國科技小院創始人之一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江榮風倒在了小院的工作崗位上,年僅60歲。

「如果江老師還在,看到總書記的回信,他得多開心。」金可默說。

曾經,在曲周,人們為傾盡一生治理鹽鹼地的辛德惠院士立起了紀念的豐碑;如今,在大理,當地政府和百姓追授江榮風為「大理楷模」,和小院師生一起在心中長久地懷念著他。

「從辛德惠到江榮風,中國農大情系鄉土、科學報國,為中國農業發展不遺餘力貢獻力量的精神賡續不斷。」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說。從剛收到回信時的「不敢相信」,到「自豪」「振奮」,這些情緒匯聚成了一種行動共識——牢記囑託,在強農興農路上再建新功。

厚植情懷錘鍊本領

韭菜炒雞蛋、土豆燉茄子……住在曲周縣付莊村趙貴蓮奶奶家20多天,中國農業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薄昊楊已經跟著趙奶奶學會了不少拿手菜。

知農愛農,才能強農興農。今年7月,隨著2023年全國科技小院研究生學前教育實踐培訓的啟動,薄昊楊和新一批小院學生相繼住進當地農戶家,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科技小院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很多人並不了解農村的狀態和農村的生活是怎樣的。」本次新生帶隊教師、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焦小強介紹,在為期一個半月的培訓里,學生除了在村裡跟著農民生活、勞動外,還要掌握開農用三輪車、做飯等「硬技能」,學會識別、發現農業中的生產問題。

中國農業大學曲周科技小院學生在田間查看玉米苗生長情況。劉錚 攝

按照培養計劃,科技小院學生首先要在小院接受近兩個月的學前培訓,零距離接觸農村、了解農民,隨後要在9月正式入學後在校園完成一個學期的理論學習,然後則是正式入駐小院,並且駐村時間要達到220天以上。

隨著本次培訓的推進,焦小強觀察到,「學生們慢慢進入了狀態,從不理解到融入,眼睛開始放光了」。他表示,學生在切身體驗「三農」現狀的同時,普遍激發出了愛農興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擔當。「入學後,帶著培訓中關注到的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小院新生不僅能馬上感受到理論知識是有用的,還能從問題中確定自己未來的研究課題,做用得到的研究。」焦小強說。

通過搭建和不斷完善「實踐—理論—再實踐—提升」這一遞進式培養模式,如今,科技小院真正實現了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小院,除了學校教師,學生的教師還可以是農民、農技員、村幹部,除了傳統的課堂,學生的課堂更在農田、養殖場和種植園。

入村不久,中國農業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林姜岑就感受到了小院生活的不易。「很多村民家裡還是未改的旱廁,飲食也很簡單,豆角、茄子、土豆能一直重複著吃下去,葷腥也很少。」對於這場「自找苦吃」的培訓,林姜岑有著特別的認識,「我認為,『自找苦吃』,不是一味地重複農民吃過的苦,也不是把我們變成農民,而是要我們在體驗農民的生活中,想農民所想,解決農民的需求,更有目標地去改善和提高他們的生活」。

在7月12日的小院日誌里,薄昊楊這樣寫道:「農村苦農民累,在稱得上不易的條件下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進取讓我很受鼓舞,還有什麼理由不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的智慧、學習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這是我最大的感慨和收穫。」

為服務鄉村治學問

2019年,通過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專項面試後,朱高玄確認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將有一大半在村裡度過。當時的他有些興奮,也有些擔心:「在農村一線,能學到什麼?專項的『含金量』是不是不如學術型碩士?」

帶著懷疑,2020年4月,朱高玄入駐曲周白寨科技小院。

當時,朱高玄做的課題是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但待在小院裡,他很快發現,不結合企業生產的研究不僅是一種孤獨的摸索,更是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借著校企合作的機會,他入駐有機肥生產公司,開始扎到生產一線做研究。

駐紮企業的450天裡,為了摸清企業堆肥發酵升溫困難、發酵效率低的問題,朱高玄曾頂著「辣眼睛」的高濃度氨氣,跳進過2米高的雞糞堆進行取樣。他回憶,在廠里「泡」一天後,不僅身上和臉上髒,鼻孔里都滿是秸稈粉碎後的灰塵,「走進飯店,老闆都嫌我臭」。

作為不拿工資卻比員工還努力的「編外人員」,朱高玄幫助企業先後解決了生產流程中的各類問題。如今,在他和小院的科技助力下,這家企業的出貨量從最初的每年4000噸到5000噸,提升到每年超過1萬噸,年利潤增加近300萬元。對於朱高玄自己而言,除了完成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1項,他還練成了一手絕技,「只要是我們的原材料,我用手抓一抓,就能估算出來含水率;摸一摸發酵物料,就能估算出來發酵溫度」。

10多年來,科技小院師生在服務鄉村發展中治學問的故事還有很多。

「一人一狗一小院。」曲周縣王莊村今年50多歲的村民王永勝還記得,2010年王莊科技小院剛成立時,入駐小院的第一個學生黃志堅還是個「每天都要找地洗澡」的南方娃娃,一邊「自找苦吃」一邊想著怎麼讓農民日子更好、種植污染更少。後來,黃志堅通過推廣「水氮後移」技術,幫助實現小麥畝產突破650公斤,同時農資成本降低10%。2012年,黃志堅高票當選王莊村村支書。

「在村裡,有的農民還沒有小院學生乾的活多。小院師生乾得好,我們農民從心裡佩服他們、認可他們。」王永勝回憶,40多年前,自己的父親、時任村支書的王懷義從張莊村請來了中國農大改土治鹼的專家。「我父親說,和中國農大的關係不能斷,要一代代傳下去。」採訪時,王永勝笑著說,這些年,如果沒有小院,地里的產量不會這麼高,村裡老人們的生活也不會這麼舒心。

小院生活讓朱高玄理解了,農業科技創新不能僅在實驗室里做,更重要的是在田間地頭、農業生產一線做。從最初的被別人懷疑、被自己懷疑,到科技小院被習近平總書記肯定,如今,繼續選擇在小院攻讀博士學位的朱高玄說:「我已經從最初的心存疑惑到內心堅定、完全相信科技小院,期待未來能繼續踐行科技小院精神,為農業綠色發展、建設農業強國,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特別報道組成員:中國教育報記者 余闖 梁丹 馮子琪 執筆:梁丹)

本文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23年8月14日第一版

責任編輯 | 杜潤楠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篇:同心共築中國夢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北京市八一學校篇:少年壯志當凌雲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陝西照金北梁紅軍小學篇:托起明天的太陽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中央美術學院篇:大美之藝傳萬家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北京大學醫學部篇:身披白甲綻芳華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復旦大學篇:「星火」燎原映初心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篇:放歌西部正青春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篇:紅色精神潤童心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吉林大學篇:至誠報國擔使命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北京科技大學篇:百鍊成鋼攀高峰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南京大學篇:留學報國正當時

囑託|總書記回信精神激勵我之北京師範大學篇:青春綻放在鄉村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2677f3ce9c64c8299701187743eaa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