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人得奧斯卡影后,算不算華人驕傲?

2023-03-13   華語娛樂聚焦

原標題:馬來西亞人得奧斯卡影后,算不算華人驕傲?

就在剛剛,楊紫瓊創造了新的歷史。奧斯卡成立95年來迎來了首位亞洲影后,楊紫瓊也成了第一位拿到奧斯卡主角獎(不分男、女)的黃種人!

(《瞬息全宇宙》成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

在本屆奧斯卡,《瞬息全宇宙》殺瘋了。該片演員關繼威和傑米·李·柯蒂斯接連拿下最佳男配和女配。此前已多個獎項傍身的楊紫瓊在奧斯卡再下一城似乎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但隨之而來的爭議,倒不是她演得怎麼樣,而是她的身份問題。

華人楊紫瓊,有什麼問題?

時針往回撥動31年,當時恐怕沒有人能夠想到,這個給成龍作配的「打女」,未來有朝一日會登上好萊塢的舞台,成為影后,給華人爭光。

早在1月12日,楊紫瓊憑藉《瞬息全宇宙》獲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就送上了祝福,稱她是香港演員。

相比香港方面大大方方的公開發聲,內地的祝福則顯得有些遮遮掩掩。甚至在今天某博的實時,都能見到諸如此類的評論。

實際上,楊潤雄的祝福中談到「對於香港演員在國際影壇繼續大放異彩,他感到非常鼓舞」,就受到了不少國外的質疑。因為楊紫瓊並非香港人,而是出生在馬來西亞。這一送祝福有「蹭熱度」之嫌。

在楊紫瓊喜提奧斯卡最佳女主提名後,通稿也都稱其為「首位華人/亞裔提名者」,同樣引來了不少的疑問。某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定位在馬來西亞網友呼籲中國人少蹭楊紫瓊。

楊紫瓊本人可能也沒想到,她的華人身份居然也能惹來爭議。

「她是馬來西亞人」,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她也確實是華語影壇出身。就像,梁靜茹是馬來西亞人,但她確實是華語樂壇歌手。

華人世界很大,馬來西亞華人(又被叫做「大馬華人」)一直是華語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馬來西亞有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馬來人信伊斯蘭教,華人信佛道教和印度人信興都教」——這是馬來西亞小孩自幼稚園不斷聽到的論述。

1962年,楊紫瓊在馬來西亞的怡保出生。19世紀時,當地發現了大量錫礦,豐富的錫產也吸引了大批中國礦工湧入。這也是現在怡保華人聚居的重要原因,市區內華人居民占比超七成,連語言都是粵語。楊紫瓊的祖籍,正是中國福建。大馬華人對於對於「華人」,甚至「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源於骨血里傳承,源於從小說到大的母語,「鄉愁」「老家」的情緒涌動其中。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華人認同不因國界而分割。

對於華人、華僑、華裔,相比國內,國外的區分更加鮮明一點。

簡單來說,只要是被稱為Chinese,那都可以翻譯成華人。如果是人在海外,保留中國籍的叫「華僑」;如果是外國國籍,無論第幾代都是「華人」;如果是外國國籍,不是第一代可叫「華裔」;如果是中國國籍,那就得翻譯為「中國人」;如果是討論民族,那還是得翻譯成「華人」。

不難發現,「華人」的內含和外延是很大的,楊紫瓊不是中國國籍,但一定是「華人之光」。

對於馬來西亞來說,不論地理位置還是文化,香港都不遙遠。

香港電視劇對馬來西亞華人來說已經形成了收視慣性,故事題材和文化也很接近大馬華人的生活習慣。馬來西亞華麗台Astro華麗台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與馬來西亞Astro合力開辦的粵語綜合頻道,主要播放TVB的節目。

「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除了在頒出了視帝、視後、演藝大獎、最佳劇集等獎項,還會頒出大馬各獎項。

TVB甚至還設置了TVB馬來西亞星光薈萃頒獎典禮。

更重要的原因是,馬來西亞當地娛樂工業不發達,當地有演藝才華的人,只能北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尋找發展機會。直到今天依然是這樣的情況。

楊紫瓊與香港不可分割

楊紫瓊的馬來西亞人和華人的雙重身份其實是從來就沒有爭議的。比如2010年,憑藉《劍雨》提名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女演員。

在她的發展歷程中,香港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與「打女」印象不同,楊紫瓊出生是實打實的「白富美」。祖父是「馬來西亞交通之父」,創建了巴士公司,父親是有名的律師,被授予拿督爵位。她4歲就開始學習芭蕾,但因為苦練舞蹈時導致脊椎受傷,不得不終止了舞蹈生涯。

1983年,21歲的楊紫瓊在媽媽的鼓勵下參加了馬來西亞小姐選美,並獲得冠軍。

選美奪冠後,楊紫瓊開始有一些演出的機會。

1984年,她受邀到香港和周潤發合拍廣告片,從此與香港影壇結下不解之緣。在她的第一部電影《貓頭鷹與小飛象》里,她飾演一個柔柔弱弱的女教師。

這部戲的導演和男主角是洪金寶,楊紫瓊在片場看到洪金寶拍打戲,覺得很有意思,武打動作好像舞蹈一樣——練舞出身的她覺得自己也可以打呀,於是戲拍完她就跟著洪家班練拳。

次年的《皇家師姐》,楊紫瓊就化身「打女」,拉開了她日後40載的打女生涯序幕。

《貓頭鷹與小飛象》和《皇家師姐》的形象差異之大

武打戲是以男演員為主的世界,而很拼的楊紫瓊不僅打下了自己的江山,還獲得了成龍等一眾男演員的尊重,成為風靡亞洲市場的頂流「打女」。

1997年,楊紫瓊出演了《007之明日帝國》,成為好萊塢首位亞裔「邦女郎」。她以漂亮的身手與詹姆斯·邦德平分秋色,突破了花瓶式的邦女郎形象。

難得的是,除了敬業和努力,她本人懷著感恩的心,每每在英語採訪節目中提及她在香港的艱苦訓練。

1993年,一張老報紙照片上寫著:香港片酬第一成龍2000萬,李連杰1500萬,周星馳1200萬。女演員里,片酬第一的就是楊紫瓊,350萬。鞏俐、張曼玉、林青霞,都在後頭。此時的楊紫瓊,已經是「華人第一女打星」。

楊紫瓊開始揚名好萊塢是從中國台灣導演李安的《臥虎藏龍》開始的。而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香港電影。

在《臥虎藏龍》里,楊紫瓊苦練台詞,受傷後繼續上場,竭力演文戲,最終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的多個獎項,但演員類獎項顆粒無收,甚至連提名都沒有。亞裔演員沒有入圍資格,打女更是拿不到奧斯卡,這是2001年好萊塢的傲慢與偏見。

從中國到東南亞再到美國唐人街,這樣近那樣遠,身份認同帶來的悲喜並不相通。中國的世界地位間接或直接影響著華裔演員的生存處境,華裔演員在好萊塢的奮鬥史則展示了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不易。

闖蕩好萊塢,楊紫瓊依然沒有離開「香港演員」這一身份,不少電影是她在香港時武打定位的一種延續。

比如《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這部續集已經成了徹頭徹尾的美國電影。

包括《瞬息全宇宙》,也有著冥冥的呼應。

在這個戲裡,她演了一個同樣叫著秀蓮的華人移民(在《臥虎藏龍》中飾演的角色叫做俞秀蓮),她說粵語,會功夫。

假設一下,如果沒有香港的演藝經歷打下的基礎,楊紫瓊不說粵語,也不會功夫,她或許根本不會得到這個演出機會。

香港的餘輝

其實《瞬息全宇宙》不僅主角楊紫瓊再度登上事業巔峰,片中飾演女兒和丈夫的許瑋倫和關繼威都入圍了最佳配角獎。最終,關繼威拿下最佳男配。

搜了一下,發現關繼威也是出生於越南胡志明市的華裔。但是相比楊紫瓊,在國內網際網路上,沒有對他的身份有任何討論。楊紫瓊的風采和咖位固然是原因之一,而還有很大一部分則是因為她的香港發展經歷。可以說,沒有香港影壇的輝煌,就沒有楊紫瓊的今天。

我們現在來聊楊紫瓊,當然不是沉溺於她輝煌的過去。

而是,你幾乎可以把她當做一個縮影,以此來紀念一場曾經浩浩蕩蕩的港人西進序曲。她在講述著一代香港影人的努力,與失落。楊潤雄表達的「香港演員」沒有問題,說她是「華人之光」更是情理之中。

有不少華人從來沒有在華語圈發展,依然對這個身份感情深厚。

溫子仁也是馬來西亞籍華裔,7歲那年,他與家人移民到了澳大利亞,並在那裡度過了自己大部分的童年時光,他在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獲得文學學位,據說當時他主修的是中國民族劃分。

在宣傳《海王》時,溫子仁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感慨頗多:「我是中國人,但生在海外,這次『回家』非常興奮,而且也很高興能把自己最自豪的一部作品帶到中國,和『家裡人』分享」。

不難發現,「華人」是一個自我認知的概念,並不等同於「國籍」。

即便如此,相比楊紫瓊,溫子仁的成功總歸是和國內觀眾少了一些成長發展經歷上的互動,缺了一分心理上的親近感。

歐巴馬是第一位黑人總統、谷愛凌在冬奧會上為中國爭光、上野千鶴子致力女性主義……為哪裡爭光,是看國籍、民族、人種還是性別?

大部分時候,楊紫瓊的發聲提及的都是「亞洲演員」,不是馬來西亞人、香港演員。問題沒有那麼複雜,爭論也大可不必。馬來西亞人自豪又出了一位優秀國人,亞裔們驕傲在影壇出了國際影后,女性們也可以說她為女人們爭了口氣、中國網友歡欣鼓舞中華文化又一次在世界上嶄露頭角……

(圖源:見水印)

只是,也要平常心對待,不用過分把別人的榮譽拿來給中國人貼金,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