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行星科學大會日前在南京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地球物理學會行星物理專業委員會主辦,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承辦。大會共設有39個分會場,吸引了國內1500餘名相關專家學者和機構代表參會。
行星科學作為一門高度綜合的學科,主要涉及地球科學、天文學、空間科學、生命科學、工程探測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技術。在國家深空探測規劃的推動下,中國的行星科學研究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成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和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
開幕式大會報告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帶來了關於嫦娥月球樣品研究與展望的報告,展示了相關研究成果和未來方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趙剛院士探討了太陽系外行星與系外生命;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張榮橋院士闡述了我國行星探測發展及有關思考。此外,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凌研究員介紹了火星長期水活動的探測證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毓明教授講解了行星的磁場與測量,南京大學周濟林教授進行了系外行星統計研究與宜居行星搜尋的報告,北京大學胡永雲教授則對系外行星氣候與宜居性進行了闡述。
大會期間,豐富多樣的學術專題令人矚目,涵蓋月球地質、火星地質、月球化學、火星化學、隕石與早期太陽系、行星遙感與表面環境探測、行星大地測量、等。各個專題都吸引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分享研究成果。
在「行星科學科普與公眾宣傳」專題中,探討了以行星科學為支撐點的科學教育活動以及行星科學基礎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等內容;「行星科學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專題聚焦中國行星科學學科建設、本科生招生及培養、研究生教育培養與出口等關鍵問題;「天問一號任務科學研究」專題包含基於天問一號環繞器的火星磁場研究、火星古海洋及近現代液態水活動的證據等內容;「月球科研站地質環境」專題對月球岩漿洋、內部結構、火山活動、月壤太空風化、水和揮發分、早期撞擊歷史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大會期間,還舉行了優秀學生論文獎的頒獎儀式以及優秀志願者代表的頒獎活動。
行星科學是一門高度綜合的學科,融合了地球科學、天文學、空間科學、生命科學以及工程探測技術等多個領域。記者了解到,南京大學於2023年開設行星科學本科專業,為行星科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訊員 董婷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楊甜子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