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青銅峽市:葡萄產業成為生態移民的「綠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2023-11-22     東麓觀察

原標題:寧夏青銅峽市:葡萄產業成為生態移民的「綠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小小葡萄串,富民產業鏈」系列報道之一】

寧夏青銅峽市:葡萄產業成為生態移民的「綠色產業」和「富民產業」

寧夏按照「小酒莊、大產業」的發展模式,力助葡萄酒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短短十幾年,寧夏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8.3萬畝,初步形成了青銅峽市甘城子及鴿子山、永寧縣閩寧鎮及玉泉營、西夏區鎮北堡、賀蘭縣金山、紅寺堡區肖家窯等酒莊的集群,成為全國葡萄酒莊最集中的產區,每年可產出葡萄酒1.38億瓶,綜合產值達342.7億元。先後有60多家酒莊的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魯塞爾、柏林等國際大賽中獲得1100多個大獎,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曾經,賀蘭山東麓碎石遍布,土壤貧瘠,莊稼歉收,這塊戈壁灘被視為「農業禁區」,「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是其真實的寫照。現如今,58萬多畝的葡萄種植基地碧綠郁蔥一望無際正煥發出無限的勃勃生機,在這條產業鏈上,搭載著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紫色希望」,成為助推全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紫色夢想」。

將生態移民維繫在葡萄酒產業鏈上

位於賀蘭山東麓的青銅峽鴿子山產區,沖積扇地貌泥沙和碎石多,土壤表面多孔,下層土緊密鬆軟,氣候乾燥,晝夜溫差大,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被開發之前一片荒涼,缺少植被且風沙肆虐。為了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當地政府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通過引入葡萄種苗,開始大規模的葡萄種植與葡萄酒莊建設,在實踐中探索了一條以產業發展帶動生態保護之路,並將生態移民維繫在葡萄酒產業鏈上,做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效」並舉。

處於青銅峽市鴿子山核心產區的西鴿酒莊,2017年才開始建莊。西鴿酒莊目前擁有3萬餘畝葡萄園,年設計產能1000萬瓶的體量,在中國單體酒莊裡絕對算得上首屈一指。西鴿酒莊副總經理馮延濤告訴小編,酒莊每年光葡萄種植、採摘環節,就需要24萬餘個用工天數。保守估算,每人按每天130元算,一年勞務開支在3000多萬元。西鴿酒莊90%以上使用當地務工人員,主要輻射周邊同福、同樂等移民村。「每年我們保持在1000人的固定用工,主要以承包制形式,將老葡萄基地交由他們打理。每年用工期有八九個月,每人月收入在3000-4000元以上。」馮延濤說。

近年來,青銅峽市搶抓建設寧夏國家葡萄及葡萄酒產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戰略機遇,把葡萄酒產業作為「一號產業」、富民產業傾力打造,堅定不移擴規模、做標準、育品牌、拓市場、提質效。通過釀酒葡萄種植,將G110國道以西10多萬畝荒山荒地變成了綠洲,酒莊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大幅度提高了產區森林覆蓋率,葡萄園「淺溝種植」減少了水土流失,成為賀蘭山東麓一道生態屏障,實現了荒漠變綠洲,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目前,青銅峽市建成釀酒葡萄種植基地15萬畝,形成了甘城子黃金產區、鴿子山中法葡萄酒莊集群示範區、廣武產區、盛家墩產區四個特色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區的四分之一,建成酒莊22家,年設計生產加工能力5.6萬噸,列級酒莊9家,獲評國家A級旅遊酒莊7家。

勞務經紀組織群眾到葡萄園務工

每年的九十月份,賀蘭山東麓各大酒莊迎來了甜蜜的採摘期,也是青銅峽鎮同富村村民馬永龍夫妻兩人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倆人一起在容園美酒莊葡萄園裡採摘釀酒葡萄。經過多年採摘經驗的積累和採摘前的技術培訓,他們在這項工作上遊刃有餘。整個採摘季里,他們每個月能給家裡帶來七八千元的收入。「剛開始的時候不怎麼熟練,經過酒莊技術人員的培訓,咱現在關於葡萄這一系列的種植、採摘、起土所有工種都會了。我媳婦一天也就一百多塊錢,我下來能掙個一百四五十塊錢,採摘葡萄這一個月的話,兩個人下來能掙個七八千塊錢。」

除了葡萄採摘工,馬永龍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同富村勞務經紀人。同富村是個生態移民村,村民們大多是從同心、海原、原州區等縣市區通過「十二五」生態移民而來的。容園美酒莊僱傭的採摘工人們,全都是馬永龍帶來的鄉親鄰居,每年的九十月既是葡萄的「豐收季」,也是他們的「收穫季」。「每年的七八月是勞務輸出的旺季,組織群眾到葡萄園務工,每天收入100多元,可連續干五六個月,對移民來說是一筆不小且穩定的收入了。」

「酒莊每年在整個農民工就業崗位這一塊,要投入大概300到350萬元,我個人認為,這也是酒莊為美麗鄉村的建設出一份綿薄的力量。」容園美酒莊總經理王旭東表示。

酒莊探索聯農帶農提質增效的經營模式

位於青銅峽市甘城子產區的寧夏皇蔻酒莊建立於2007年。為了提高葡萄種植園經濟效益,幫助周邊移民農戶增收致富,酒莊探索出聯農帶農、提質增效的經營模式。酒莊將自有葡萄種植基地2000畝,全部承包給100餘戶農戶,一次性簽訂連續5年的承包協議,這樣,由原來的僱傭關係轉變為現在的承包關係。酒莊產業發展同時,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釀酒葡萄種植面積8000餘畝。帶動農戶數按每戶承包20畝計,達到400戶。「自有基地用工,全部是移民村農戶,每人每年在基地務工的收入近4.6萬元。酒莊把移民困難戶全部維繫在葡萄酒產業鏈上,為他們脫貧致富創造了一定條件,拓寬了致富渠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通過產業鏈帶動移民戶脫貧致富。」酒莊莊主張雪妍介紹說。

皇蔻酒莊還和當地6家釀酒葡萄農業專業種植合作社合作,每個專業合作社約有15餘戶組成,每個專業合作社可帶動40餘戶種植戶,帶動種植面積1200畝,6家釀酒葡萄種植合作社帶動種植面積約7200餘畝,360餘人從事種植活動。酒莊騰出人手來,重點抓好銷售渠道的拓展和推廣宣傳。對承包有機轉換葡萄園的農戶,進行嚴格的有機葡萄生產技術培訓和考核,將每戶總投入生產費用統一記入農戶帳戶。農戶全年的生產費用,由公司墊資,果實成熟後統一購買。「9、10月份葡萄成熟後,酒莊按約定價回購,從承包戶年初帳戶由酒莊墊付的生產費用減扣。採用這種與專業合作社及農戶利益連接模式,最大程度地讓利於專業合作社,讓利於移民群眾,實現了酒莊和專業合作社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張雪妍說。

瞿靖鎮朝陽村村民劉生琴就在皇蔻酒莊採摘葡萄。整個採摘季,她能給家裡帶來3000多元的收入。「剛開始的時候啥也不會,經過技術人員的培訓,現在什麼都會幹了。一天下來掙100多塊錢,家也能照顧。」劉生琴說。

美了生態,叫響品牌,富了鄉親

青銅峽市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推動「葡萄酒+文化旅遊」深度融合,讓昔日茫茫的戈壁灘變成今天生機勃勃的葡萄園,不僅靚了風景,美了生態,而且叫響了品牌,富了鄉親,為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現在全市的葡萄酒產業,每年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6000人,產區涉及的幾個村子,許多都是從南部山區通過生態移民搬遷過來的,他們的就業問題也依託葡萄酒產業得到了有效解決,人均收入近3萬元,葡萄產業成為當地生態移民的增收致富的綠色產業,全面實現小康生活的紫色夢想。」青銅峽市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朱銳表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10f558baed155a5572793caf10bf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