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說,孝莊太后之所以不與皇太極合葬,原因就是改嫁了多爾袞,實在沒臉見前夫,以至於37年不得入葬。
為了掩人耳目,她不好意思直說,於是編了兩個理由,第一,皇太極的昭陵在盛京,距離北京太遠,運送靈柩不方便;第二,皇太極的陵寢已經封上了,再打開就是「以卑動尊」,不合適。
自古妻隋夫葬,孝莊不肯與皇太極合葬,該將她安葬在哪裡呢?好孫子康熙皇帝一時犯了難。左思右想也沒想出好辦法,只好在清東陵外修建暫安奉殿,作為奶奶的臨時安身之所。
誰知道,這個「世紀難題」一直到康熙帝駕崩都無解。到雍正三年,孝莊太后的靈柩已經整整停放了37年,按照古人「入土為安」的習俗,再不入安葬實在有點不像話了。
也不知道是哪位高才提了個建議,將暫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作為孝莊太后的陵寢,名稱上與皇太極的「昭陵」遙相呼應,也算是夫妻合葬了。
這個說法實在有點牽強,但大臣們誰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了,於是便照此辦理。
人們說,可能擔心孝莊遭到先帝們的嫌棄,還特地在東陵和昭西陵之間修建了一座風水牆,將兩處陵寢隔開,給足了孝莊太后面子。
這種不合規制的葬儀,被後人認為是孝莊下嫁的證據之一。
不過,這種說法顯然是毫無證據的猜測,孝莊不肯與皇太極合葬的兩個理由確實站不住腳,但肯定與下嫁無關。
按照民間傳說,孝莊與多爾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後來被皇太極棒打鴛鴦散。因此,孝莊下嫁只不過是重續前緣。
這個說法離譜得沒變,孝莊出身於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距離盛京好幾百里地,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二人有在對方家族生活的經歷,他們的交集何來?
事實上,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只有12歲,那年多爾袞也只有11歲,都是沒長開的孩子,哪來什麼鴛鴦?
所以,在順治當上皇帝之前,孝莊與多爾袞幾乎不可能有交集,更不可能在皇太極眼皮底下相互送菠菜。
那麼,皇太極駕崩後,孝莊為了兒子上位,主動委身於多爾袞,這個說法是否可信呢?我很確信地告訴您:做不到,也不需要。
皇太極駕崩後,多爾袞與豪格兩派勢力為了皇位劍拔弩張,差點打起來。他們各有戰功,也都有擁護自己的八旗兵馬,能改變雙方力量平衡的人一定是分量很重。
這個人必須是擁有議政資格的各旗旗主、貝勒,直白一點說就是既有資歷,還要有足夠的兵權,比如擁有正紅和襄藍兩旗的大貝勒代善。
孝莊那時候僅僅是個後宮的小女人,她有什麼資本可以與多爾袞做交換呢?姿色?這玩意兒比皇位還值錢嗎?無聊的笑話!
事實上,孝莊不需要和任何人做交易,因為她的兒子福臨從一開始就是皇位的法定人選之一。
滿清初期繼承人雖然是集體推舉,但也不是沒規矩地亂推舉,而是在一定範圍內遴選,一般情況下,候選人為現任皇帝(可汗)的兄弟或者兒子。
那麼多兒子選誰呢?除了戰功,更重要的就是出身,即嫡子。只是草原民族的嫡系跟中原不盡相同,他們往往有多位嫡妻。比如皇太極,他一共有五位嫡妻,孝莊的姑姑哲哲是皇后,排第一,孝莊的姐姐海蘭珠排第二,孝莊排第五。
這五位嫡妻所生的兒子都是嫡子,都有繼承權。按照這個思路,我們看一下皇太極的兒子們就會發現,具備繼承資格的人選其實只有豪格(其母是元妃)、福臨和博果兒(其母是皇太極五大妃排第三的娜木鐘)。
論出身,福臨和博果兒比豪格更有資格,他們的弱勢在於年齡和戰功,時年福臨只有5歲,博果兒才1歲。
但當豪格在與多爾袞的爭鬥中兩敗俱傷,兩黃旗又堅持必須立先帝之子時,福臨毫無爭議地成了第一人選。
所以,福臨的皇位根本不是多爾袞贈與的,也不是孝莊換來的,人家的出身早就決定了他的未來。
至於民間傳說中的各種橋段,比如張煌言的「太后大婚」詩,那都是充滿歧視眼光的故意編排,沒有可信度。
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性,孝莊擔心兒子被多爾袞廢掉,便主動下嫁,以換取多爾袞的忠心呢?
千萬別被順治的「皇父攝政王」帶偏了節奏,歷史上君主稱大臣為「父」的例子太多了,這僅僅是一種榮譽,不能理解成「父親」。
多爾袞是否忠心,靠孝莊的姿色能解決問題嗎?我認為不光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給順治帶來無盡的麻煩。
試想一下,假如孝莊真的下嫁給了多爾袞,那麼從法理上來說,多爾袞就成了太上皇,而不是攝政王。一個手上有實權的太上皇,換一個小皇帝那不是既合理又合法嗎?
如此一來,孝莊不是在幫兒子,而是在幫多爾袞坑兒子,這筆帳只要稍有理智就不難算得清。
既然沒有改嫁,孝莊為何不肯與皇太極合葬呢?為什麼說她的兩個理由都不成立呢?
盛京雖然離北京遙遠,但三個月時間足夠了,總比停放37年不得下葬要好的多吧?很顯然,這是哄小孩玩的藉口。事實上,哲哲皇后也是在北京去世的,她就被送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了。
所謂「卑不動尊」的說法確實有,但也沒那麼嚴格,自古絕大多數的皇后都比皇帝死得晚,不也合葬了?
按照古代的禮法,皇帝死後是一定要與皇后合葬的,但這條規矩不適用於孝莊,原因很簡單,她並不是皇太極的皇后。
孝莊是順治皇帝冊封的皇太后、康熙冊封的太皇太后,但卻不是皇太極冊封的皇后,她的「孝莊文皇后」稱謂是死後由康熙追封的。
按照嚴格的禮法,皇太極只有一位皇后,即哲哲,只有她有資格與皇太極合葬,孝莊只能葬於昭陵的妃嬪陵園。
這才是孝莊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她的子孫成了大清帝國的嫡系,而她卻只能與嬪妃們安葬在一起,太掉價了!
這種狀況不光孝莊不願意,估計康熙也不願意,因此只要孝莊的靈柩葬入昭陵,就必須打破規矩讓她與皇太極合葬。
破個例也不是不可以,但孝莊還有一塊心病,導致她選擇了遠離昭陵,這就是她與皇太極的關係。
很多文學作品將孝莊描繪成皇太極的獨寵,其實很扯淡,皇太極最愛的女人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孝莊只是皇太極身邊的「醜小鴨」。
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地位僅次於姑姑哲哲,排第二。海蘭珠嫁過來後,她的地位被降了一位。再後來,皇太極又娶了娜木鐘、巴特瑪璪,每新娶一個女人,孝莊的排位就下降一次,最後成了五大妃的末尾。
有意思的是,海蘭珠、娜木鐘、巴特瑪璪都是二婚,有的甚至都生過孩子,她們的風頭都蓋過了12歲就伺候在皇太極身邊的孝莊。
如果您是孝莊,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會認為這是皇太極的格外寵愛嗎?
雖然史書中沒有任何皇太極不喜歡孝莊的直接記錄,但從這些細節來看,孝莊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很輕。
既然如此,孝莊為何非要葬於皇太極呢?東陵有她的兒子,將來還有她的孫子、曾孫……在這裡,她的地位至高無上。
這才是孝莊死後拒絕與皇太極合葬的真相,民間傳說錯得太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