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成為漫威超級反派,滅霸到底從何而來?

2019-05-24     北方公園NP



作者:王小笨

復仇者聯盟的告別儀式已經在微博上搞了一輪又一輪,是時候來正視一下想退休養老未遂的滅霸同志了。

我們必須承認,滅霸是過去很多年來好萊塢商業大片里最成功的反派角色(甚至沒有之一),他消滅宇宙一半人口以維持平衡的理念早已經深入人心,他突出的個人形象更是已經成為網絡再創作的重要素材。

和鋼鐵俠、美國隊長這些真人超級英雄不同,嚴格來說滅霸是一個基於真人捕捉的 CGI 角色。電影製作的領域裡沒有太多秘密,負責製作滅霸的正是著名的特效製作公司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

現在一提到數字王國,很多人會聯想到它近年來在虛擬人以及 VR 領域的發力,畢竟鄧麗君全息演唱會和王菲演唱會的 VR 直播都是他們的作品。

但數字王國的歷史並沒有這麼簡單。1995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阿諾·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實的謊言》引進中國,它是最早一批出現在內地銀幕上的好萊塢大片。在一張電影票不到10塊錢的年代,它拿下了1.03億的票房,而《真實的謊言》的特效製作方正是數字王國。

當年聽聞工業光魔總經理斯考特·羅斯打算辭職搞自己的特效公司,卡梅隆就詢問自己能不能加入,他們倆加上著名的視效化妝師斯坦·溫斯頓,三個人在一次簡單的合伙人會議上創立了數字王國。

《真實的謊言》讓數字王國迅速在特效製作領域占有了一席之地,而《鐵達尼號》的成功則徹底奠定了它的地位,那時候數字王國還是靠著一場價格戰,才打敗了工業光魔,拿到了《鐵達尼號》這個項目。

從那時起,數字王國就一直是特效製作行業的佼佼者,它一共拿到過10個奧斯卡獎。但特效行業的激烈競爭,也曾讓它在市場上付出過慘痛代價,幾經輾轉才有了現在的面貌。

在很多人眼裡特效製作就像是一項純粹的技術工作,一群程式設計師對著一堆電腦進行操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比起一門科學,特效製作更像是一門藝術,特效藝術家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藝術創作。

數字王國的 CEO 謝安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光是構建紐約這一座城市的模型,數字王國在過去的25年里就從沒有停止過,特效藝術家就像搭建樂高一樣一直積累,從中央車站到整個紐約。

滅霸的製作也一樣。創造這個角色花了數字王國將近兩年時間,在復聯3/4中,650位工作人員一共製作了超過850個鏡頭,光是復聯3的渲染時長,就達到了6600萬小時,也就是7500年。

滅霸並不好做,因為它戲份很重,尤其是在復聯3中,滅霸出場的戲份超過40分鐘。在拍攝現場,由於滅霸飾演者喬什·布洛林的身高限制,他要站在一張桌子上進行表演,電影里出現的巨大雙刃劍,在現場也不過是手裡的一根小棍子,一切都需要特效來完成。

這還不算難,更難的是面部捕捉。為了做好滅霸,數字王國直接開發了一套全新的系統 - Masquerade 和 Direct Drive,用兩步走的的方式處理面部動畫。特效團隊追求的就是細節化的處理,從而儘可能還原布洛林的表演。

面部和動作捕捉系統不算什麼新鮮技術,但數字王國的這套程序能夠將演員面部的150個數據點轉化為40000個3D形態且高解析度的面部動作數據,連最最細微的表情也能夠準確還原。

這套系統在復聯4中得以升級,依靠的是近些年迅猛發展的機器學習,機器學習能夠幫助特效團隊以更快的進度完成巨大的工作量。有時候僅僅一個鏡頭的渲染就要花上幾周,但有了機器學習之後,也許一周甚至幾個小時就能搞定。

所有人都對滅霸的那個大下巴印象深刻。滅霸是永恆族的一員,他的身上有變異者基因,這讓他看起來既好戰又醜陋,最終製作團隊是從 Kanye West 的 Yeezy 350鞋跟上找到了靈感,這才有了現在滿是褶皺的下巴,甚至連滅霸的下巴上到底要不要有鬍子都曾是特效團隊爭論的焦點。

製作出毀天滅地的大場面很常見,但對數字王國視覺特效高級總監Kelly Port 來說,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場景卻是在沃彌爾星球上。復聯3/4中,沃彌爾星球都是極為重要的情緒爆發點,尤其是在復聯3中,滅霸正是在這裡獻祭了卡魔拉,換來了靈魂原石。

那一刻滅霸展現出了罕見的人性,他有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痛苦和不舍,特效團隊不光要塑造滅霸的的近景,還要讓他和整體環境相融合,沃彌爾星球的背景都是取材自巴西和冰島的真實天空。

到了復聯4里,退休後的滅霸回到了泰坦星球上,但摧毀無限寶石几乎奪去了他的半條命。為了展現出那一刻滅霸的脆弱,特效團隊甚至對滅霸的眼周肌肉進行了處理,創造出了接近癱瘓的效果。

即便是匆匆一瞥的泰坦星球,特效製作也沒有含糊。他們創造出了一種融合了洋薊、番石榴、獼猴桃和刺角瓜的「太空水果」,供滅霸去採摘,泰坦星球上特殊的光線和灰塵也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做渲染。

這一切努力如今都有了回報。復聯4目前的全球票房已經突破26億美元,大有衝擊全球影史票房的勢頭,終局之戰也成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事件,滅霸更是成為了萬千觀眾心目中一個無法遺忘的角色。

對於任何一部成功的電影來說,特效製作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但任何時候,作為一項寶貴資產的特效藝術家也都站在銀幕之外。不過或許就像 Kelly Port 所說,觀眾的接受就是最大的回報,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T_CmwBmyVoG_1ZR1H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