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侯官縣人,是清中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人曾經評價過:「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咋一看兩人的生平地域都不存在交際,看不出什麼聯繫。實際上林則徐對於人生的影響十分深刻。
清道光年間的一個除夕,林則徐時任江寧布政使(江蘇巡撫)。除夕巡撫署里靜悄悄的,只有一個房間還亮著燈。林則徐推門進去,見是年輕的秀才沈葆楨,便問:「今天是除夕,你怎麼還在這裡?」沈葆楨畢恭畢敬地回答:「公務未畢,不敢回家。」
直到三更時分,沈葆楨才把長達數千言的奏章謄抄完畢。林則徐看了幾眼,不滿地說:「字跡草率,重抄!」便把奏章丟到案上。沈葆楨本準備交差就回家了,卻沒想到要重抄,他一聲不吭地退了出去。天亮時分,巡撫署的屬吏紛紛前來賀歲。這時,沈葆楨才把奏章重新抄好,恭恭敬敬地交給林則徐。林則徐看看奏章,他向來賓把事情的經過介紹了一遍,說:「公務未畢不回家過年,說明他能堅守崗位;字跡端正,墨色濃淡一致,說明他性格平和;遇冤不怒,顧全大局,說明他少年持重。」不久他就招沈葆楨為婿。
沈葆楨被林則徐招為女婿後不久,考中進士,後曾任翰林編修、江西巡撫、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等職,是洋務派里是以前瞻、務實、廉潔著稱的好官。他還是中國近代造船、航運、海軍建設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這都是後話了。
晚清名臣沈葆楨,也是侯官人。
魯迅的祖父叫周介孚,他在33歲那年(同治十年)以殿試三甲第15名成績欽點翰林院庶吉士。要說周介孚的才學確實相當不錯,翰林院是文翰之林、文翰薈萃之所。翰林學士或稱掌院學士管帶下的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他們實際上是皇帝的文學侍從兼顧問、參謀、秘書班子,一般只有一甲和二、三甲中非常優秀的進士才能當翰林,歷來被視為清貴之選。翰林院三年散館後周介孚出任江西金溪知縣,前途無量。
光緒四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78年2月25日),兩江總督沈葆楨給朝廷上了一道奏摺,「特參不職之州縣等官,以肅紀綱」。內有上到正五品的同知、知州,下到不入流的典史,包括周介孚,共12名屬員。沈葆楨給其中9人的考語,分別是「聲名狼藉」、」心地巧猾」、 「操守平常」、「既愚且詐」、「品行卑污」、「聲名甚劣」、「性好招搖」、「溺於嗜好」、「性情躁妄」,建議朝廷即行革職;另2人「識昏才庸」和「年衰氣惰」,請旨勒令休致;唯獨給周介孚的考語是:「辦事顢頇而文理尚優」。考語有褒有貶,故處分最輕。沈葆楨只是請旨「歸部改選教職」,摘掉了他金溪縣七品知縣的頂戴花翎。 後來選了教諭,又捐款買了個內閣中書的閒職,實際上仕途已經終結了。
周介孚畫像
周介孚自己仕途無望後,便把希望寄托在了兒子周伯宜(魯迅父親)身上,周伯宜早早就中了秀才,偏偏中不了舉人,周介孚想出了賄賂考官的昏招。
光緒十九年(1893年)春,因第二年即1894年正好是慈禧 太后的六十大壽,為了表示慶祝,本應在次年進行的鄉試便提前到這一年舉行全國癸巳恩科鄉試。得知前來浙江做主考官的殷如璋是周介孚的同榜進士(同年)這個消息,馬、顧、陳、孫、章五家親戚因有兒子應試就湊足萬兩銀子找上門來,讓周介孚送給殷如璋,以便讓他們家的孩子鄉試高中,並承諾事後還會給一定的報酬。沒想到周家奴僕陶阿順辦事不周,無意間將這件事抖露了出去。
魯迅雙親
周介孚就這樣吃上了官司。凡涉及到本次舞弊案的相關人員,皆被收押。科舉取士涉及到國家用人根基和國脈所在,歷代一貫從嚴究辦,周介孚本來是要判斬首的,可是晚晴吏治混亂。周家花錢買通官府,四五十畝地幾乎全部變賣了,諸道關節被打通,於1901年就被釋放了,但是家財已經散盡。
周福清入獄後,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經過這次打擊,周伯宜更是破罐子破摔,越發墮落起來。他不僅終日酗酒,吸食鴉片,還經常打罵妻子,亂發脾氣。後來,他臥病在床久治不愈,1896年去世,享年37歲。魯迅的家庭更是一副敗相。
在家境好的時候,周圍人是用一種羨慕的眼光看待他這個小「公子哥兒」的,話語裡包含著親切,眼光里流露著溫存。自他家遭難了,周圍人的態度就都變了:話語是涼涼的,眼光是冷冷的。周圍人這種態度的變化對他的心靈的打擊很大。十幾歲的魯迅先是隨母下鄉避難,到鄉間「為乞食者」,後來則「幾乎是每天,出入於質鋪和藥店裡」《吶喊·自序》。自幼體驗著生活的艱辛和現實的冷酷,這人生跌盪和坎坷,影響了一代歷史名人魯迅的少年生活乃至性情人格的形成。多年以後,魯迅還非常沉痛地說:「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周介孚出獄後聲望全毀,變得脾氣乖張、極善罵人。罵人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作人回憶說,上至皇帝老子下至子侄孫兒,都被他罵遍了,他罵起人來備極刻薄。魯迅後來說自己實在是受夠了這個家,主要就是指他的爺爺。他離開了紹興,前往南京求學,後來又到了日本,才有了現在這個文學家的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