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LCD屏,為什麼iPhone的實際體驗比安卓好許多

2019-05-16   Mi好物君

現在的手機都轉向OLED市場了,LCD螢幕現在只是流行在2000元以內的價位區間,事實證明OLED螢幕的優秀顯示效果的確要比LCD驚艷。但是,大部分的感覺是,蘋果LCD螢幕的iPhone,看上去卻要比安卓手機的舒服很多,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今天好物君要跟大家說明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我們要說的是螢幕的舒適程度,而不是系統的流暢性。iPhone的系統流暢性,自然是安卓系統再優化也敵不過iOS的流暢級別。我們所說的舒適程度應該在於螢幕的材質、軟體的調色、UI的設計、過渡動畫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直接影響到用戶的視覺體驗,好與壞也是跟這些元素有關係。

iPhone 4當年發布的時候,就已經推出了所謂的Retina顯示屏,到iPhone 7P、iPhone 6P的時候,有研發出了Retina HD顯示屏。這裡所指的Retina,它不是一種材質,而是一種技術,什麼樣的技術呢?我們都知道螢幕有解析度這個參數,解析度的高低決定了這塊螢幕上擁有多少個像素點,像素點越是多的話,那麼顯示出來的畫面就會越逼真、越細膩,細膩到人眼無法分辨出其中差別。

Retina技術就是一個讓螢幕裡面儘可能壓縮更多像素點的技術,以此達到逼真、細膩的顯示效果。這裡好物君交給大家一個知識點,決定螢幕顯示效果好不好,其實和像素點的關係並不大,而是和像素密度有關係,專業搞手機的都知道有個螢幕像素密度的參數,它表示的是螢幕每英寸內所含有的像素點,單位是ppi。例如iPhone 8的螢幕像素密度為326ppi,而iPhone 8Plus的螢幕像素密度為401ppi,所以理論上來說iPhone 8Plus的螢幕顯示效果要比iPhone 8好很多。

原則上來說,蘋果的Retina螢幕當下來說並不是很牛逼,因為現在很多手機的螢幕像素密度都已經達到了400ppi以上,但是為什麼還是蘋果手機看起來更加舒服呢?好物君弱弱問一句,大家知不知道『軟硬協調』這個詞,很多手機在硬體上都支持400ppi以上參數的顯示,但是自身的軟體卻達不到這個水準。所謂的軟體就是系統的UI設計等,比如背景圖片、App圖標、字體顯示等細節方面達不到400ppi的細膩程度,這樣一來即使硬體支持,顯示效果也無法做到完美的。

其次,是蘋果手機螢幕的調色和安卓手機有很多的不同,較安卓的OLED螢幕,應該說是更加溫和一些,沒有那麼艷麗。簡單打個比方,你們在看歐美電影的時候,和在看國產電影的時候,有沒有發現它們之間的色調是不是一樣的呢?歐美就喜歡偏向冷色調,而國內則喜歡偏暖色調一點。看慣了歐美大片的我們,突然有一天發現看冷色調越來越舒服,而暖色調看上去倒是不怎麼習慣了。手機螢幕也一樣,基於系統的不同,iOS給人的色調感就是要比Android更加溫和、自然。

最後還有一個關於滑屏體驗的,iOS滑動菜單欄的時候,就像水流一般慢慢流淌過去的,我們能夠看到這個滑動的過程;而Android滑動菜單欄的時候,是唰得一下如同火箭般穿了過去,我們的眼睛根本捕捉不到滑過去的『過程』。所以,站在用戶的體驗基礎上,還是比較傾向於享受iOS這種擁有滑動過程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