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字長康,是東晉的著名畫家,精於人像、佛像、禽鳥、走獸、山水等,時人稱他為"才絕、畫絕、痴絕"。他不僅畫技出神入化,還提出了"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等繪畫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被尊為"畫祖"。
晉哀帝時,建康(今南京)的僧侶們要修建瓦官寺。由於缺錢,瓦官寺還沒完全建好,工程就不得不停了下來。為了完成瓦官寺的建造,僧侶們開始向建康城裡的達官貴人們化緣,但是效果不好,響應者寥寥無幾,也沒募捐回來多少錢。眼見修建瓦官寺的計劃將半道中止,僧侶們雖十分失落,仍不放棄去找人幫忙。這天,有僧侶找到顧愷之,說了一下建寺情況,希望顧愷之能捐一些錢。誰也沒料到,顧愷之竟當眾慷慨地認捐一百萬錢。聽聞此事的人都十分驚訝,顧愷之並不是什麼有錢人,他怎麼敢許下如此諾言?
當眾許諾後,顧愷之來到尚未建好的瓦官寺,要求僧侶們把寺里已經建好的一面牆壁粉刷潔白如宣紙,以供他作畫之用。隨後,顧愷之閉關30餘天,創作出一幅維摩詰居士像。這幅作品幾近完成,僅僅留下維摩詰居士的眼睛沒有畫上。這30多天,顧愷之閉關作畫的事情已經傳遍了建康城,人們無一不想看看到底是什麼畫。選定一個吉日後,顧愷之準備為畫像點上眼睛。顧愷之請僧侶打開寺門,讓期待已久的達官貴人、民眾參觀畫像,但是有個前提條件:第一天來參觀的人可目睹顧愷之"開光點睛",但必須捐十萬錢;第二天來參觀的捐五萬錢;第三天及以後來的隨意捐錢。
當時顧愷之的畫技已名滿天下。第一天,為了爭睹顧愷之"開光點睛",很多達官貴人積極捐錢,湧入了瓦官寺。只見顧愷之當眾拿起毛筆,蘸好墨,起筆點睛,兩筆下去,整個畫像便活靈活現、光彩奪目。圍觀者嘖嘖稱奇,此畫一時間轟動全城。隨後幾天,大戶人家、普通民眾也聞訊而來,很快,一百萬錢便湊足了,這幅維摩詰居士像也就成為顧愷之的名作。
由於年代久遠,顧愷之的原畫,我們再也見不到了,僅能看到的是後人描摹保留下來的《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雖然是摹本,但畫卷上的人物都非常優美、逼真,面容流露著內心的豐富情感,衣服的線條流暢飄逸,從中也可以揣摩到顧愷之運用富有智慧的神采之筆所取得的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