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23點55分,黎巴嫩貝魯特當地時間17點55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發生重大爆炸事件。截止到8月7日上午10時,已有157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
美國地質調查局收集的數據顯示,爆炸產生的地震波相當於3.3級地震,實際威力更是大於3.3級地震。附近居民形容爆炸事故「就像一顆原子彈爆炸」。
黎巴嫩總理和內政部長稱,爆炸是由存放在倉庫中的2750噸硝酸銨引發。這些硝酸銨已在倉庫內放置了六年,總統奧恩在推特發表聲明稱,2750噸硝酸銨在倉庫中儲存6年而沒有任何預防措施,這是「不可接受的」,並誓言對事故責任人「施加最嚴厲的懲罰」。
黎巴嫩是一個充滿了極端對立的和統一的國家,穆斯林和基督徒,破敗與完整,古老與摩登,傳統與現代,戰爭與和平。
飽受戰爭創傷的她如今再次遭遇不幸,但黎巴嫩人民樂觀積極,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向上的意志為世界其他國家的居民們奉獻了一幅幅美麗的風景。
爆炸前和爆炸後的貝魯特港口對比
爆炸後的貝魯特
「舊傷」上添「新痛」
8月5日,黎巴嫩貝魯特一段感人的視頻在網絡流傳。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爆炸後一片廢墟的家中演奏《友誼地久天長》,身後是倒下的窗簾架和滿地的碎玻璃。但老人仿佛對此渾然不知,為遇難者悼念的同時也奏出了「絕望之中的希望」。
許多網友被這段視頻鼓舞,表示「貝魯特永遠不會死去」。
老人在廢墟中演奏《友誼地久天長》
一個跟武漢差不多大的國家為何成為眾家爭奪的對象?這還要從黎巴嫩的地理位置說起。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往北走可以去往歐洲或者高加索地區,往南走則是廣袤的非洲大地,若往東走,則是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她就像是一個十字路口,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你的軍隊來自何方,只要占領了黎巴嫩,就能進可攻、退可守,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黎巴嫩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這個發展中的國家有著超過7000年的文化歷史,據說人類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就是在這裡發現的;還有著比耶穌、孔子還要長命的千年雪松,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不止有槍炮,更有古蹟。
考古學發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也就是1~4萬年以前,黎巴嫩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發展出了比較先進的石器工藝。他們不僅用石頭做成工具,還做出了十分小巧精緻的飾品。
大約4000年前,黎巴嫩地區形成了比較發達的卡勞恩文化(Qaraoun),他們開始耕種土地,有著較為複雜的社會結構。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占領了這裡,建立了城市和王國。腓尼基人擅長航海和貿易,而黎巴嫩盛產雪松,非常適合造船。如今,雪松是黎巴嫩的「國家象徵」,被印在了國旗和國徽上。
雪松是黎巴嫩的「國家象徵」
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332年,埃及帝國、西臺帝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先後統治過黎巴嫩地區;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大軍從北邊而來,占領了黎巴嫩。
在此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鄂圖曼帝國先後、反覆地爭奪黎巴嫩地區;直到1920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黎巴嫩的五個省份「委任」法國直接管轄。1943年11月,隨著法國撤出,黎巴嫩才實現獨立,建立了共和國。
對於許多不熟悉黎巴嫩的人來說,一提到黎巴嫩首先想到的就是「戰亂」、「動盪」。的確,黎巴嫩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無法免於中東政治紛擾。但黎巴嫩又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國家。
它擁有豐富的歷史,許多文明都在黎巴嫩留下了它們的印記。腓尼基人在這裡發源、起家,希臘、波斯、羅馬、十字軍、鄂圖曼帝國都曾在這裡活躍過,在黎巴嫩隨便一處古遺址里,很可能看到不同時期文明遺留的建築。
不同的宗教種族在這裡並存,在這裡可以看到教堂和清真寺並肩而立。從貝魯特基督區出發,花不了多長時間就走到了穆斯林聚集區,一不小心又走到了亞美尼亞人聚集區。
也正是因為多元的文化,黎巴嫩比較自由、開放,不像一些伊斯蘭教國家那麼保守,很多人都夸杜拜開放包容,但黎巴嫩的開放更甚,在黎巴嫩的大街上,甚至能夠看到穿著短褲,身材曼妙的女交警。
黎巴嫩的開放得益於宗教的多元化,黎巴嫩的痛苦也同樣源自宗教的複雜性。北部的基督徒聚居區傳統上工商業較強,與歐洲經濟聯繫緊密。而南方的穆斯林聚集區以農業為主,長期相對貧困且難以獲得政策扶持,經濟問題再加上宗教紛爭,導致了黎巴嫩嚴重的政治問題——宗教宗派主義。
政黨不再以綱領劃分,而在本質上以宗派劃分,控制自己的聚居區,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視中央政府的強弱而儘量擴大自己的自治權。
這些矛盾重重的政治勢力容易為境外勢力所影響,甚至是操控,而吸納巴勒斯坦穆斯林難民則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力量對比,並導致極端思想的傳播。最終,黎巴嫩經歷了漫長的內戰和鄰國以色列、敘利亞的駐軍,留下了一地爛攤子,時至今日各個族群間依舊矛盾重重,收入差距問題也日益嚴重。
眼下的黎巴嫩,因新冠肺炎疫情陷於困境,社會矛盾突出,此次貝魯特爆炸案讓它在各種「舊傷」之上又添「新痛」。
西方媒體紛紛指責黎巴嫩國內的治理問題,比如稱爆炸案背後是該國政府的無能,其國家公共服務體系已陷入困境;有媒體提到黎巴嫩「教派權力、政治裙帶網絡和政治利益交換」等問題。
「為何在這樣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地方儲存硝酸銨6年?完全是因為我們國家充滿了腐敗。」法國一家媒體網站援引了一名黎巴嫩人說的話。
開在沙漠中的惡之花
但戰亂和治理的混亂給黎巴嫩帶去傷痕,同時又給了它別樣的魅力。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被稱為「中東小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既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城市,又是黎巴嫩共和國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既是中東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東西方的連結點和出入中東的大門。
貝魯特(Beirut)最初的名稱叫阿什特里特,其意為愛和美的女神,後來改稱為貝魯特。在古敘利亞語、腓尼基語和希伯萊語中,「貝魯特」是「多井之城」的意思,這是因為該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當時為了解決飲用和灌溉農田用水問題,人們在沿城牆邊緣地帶挖掘了許多水井,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這個地方為「貝魯特」,最後終於取代了「阿什特里特」這個名字。
知名的旅行雜誌《漫旅》曾這樣評述貝魯特:「在一個飽受戰火蹂躪和滿目瘡痍的地區,貝魯特從沙漠塵土中拔地而起,擁有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和鄂圖曼土耳其時代建築,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
這家雜誌說,貝魯特是「低調、非常值得一去」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貝魯特從沙漠塵土中拔地而起,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
也難怪在2010年,著名的赫爾佐格和梅德隆事務所用一座繁複又精緻的建築「貝魯特露台」來定義他們眼中的貝魯特。
「貝魯特露台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這座城市豐富而動盪的歷史的影響,」赫爾佐格和梅德隆事務所說,「面對傷痕累累的歷史,貝魯特人民擁有一個明確的願景,希望能恢復該地區的活力,旨在重建和振興該地區的總體規劃也正在進行中。」
貝魯特露台
的確,這座城市的中心高樓鱗次櫛比,繞城和穿梭高架將整個城市緊密地連接了起來。市中心無論哪個角落都可以欣賞到出自一流設計師的充滿創意的建築,這座曾經的中東巴黎風情十足,遠方穆斯林清真寺的頌歌和隔壁基督教教堂的鐘聲糅在一起,竟也毫不違和。
整座城市突出於地中海之中,有著絕美的海岸線。城市裡幾乎每條街道都有讓你驚嘆的街頭藝術。
不同背景的人們在這座城市聚居了一個世紀又一個世紀,極度熱情的人們會讓你一下子無所適從。貝魯特擁有火熱的夜生活,恐怖組織的據點,冬天的滑雪場,和巴勒斯坦人的難民營,你甚至不必到郊區,光是城市中心都很容易發現那些布滿彈孔的牆體。光鮮靚麗的大廈背後往往就是破敗不堪的貧民聚集區。
偌大的城市沒有標準化的公共運輸服務,高峰時期的擁堵和瘋狂的司機踩下油門的轟鳴聲令人髮指。它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是全世界最著名的走私中心,經歷過25年的黎巴嫩內戰後,目前的貝魯特是阿拉伯世界狂熱的派對和俱樂部文化中心,比基尼和阿拉伯Hijabs,傳統的穆斯林習俗和國際化、現代化和諧共存的文化雜糅之地。
這股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傳統其實由來已久,摩洛哥丹吉爾過來的走私香煙、獅子山來的鑽石、運往印度的黃金和鴉片全都集散於此,是那些放浪形骸、自我放逐的藝術家、作家、癮君子、皮條客、軍火掮客、黃金鑽石倒賣商、走私商船、色情雜誌攤販的集散地。
賭場、妓院、脫衣舞俱樂部遍布港口區,反正只要是任何有利可圖的買賣都會有亡命之徒在做。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曾經一度處於沒有總統、政府停擺的狀態,可能恰恰是某種程度上的無政府主義才是催生城市民間活力的基因,也是享樂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溫床。
貝魯特的Hamra區有大量的咖啡館和藝術工作室,進步思想和前衛生活方式隨處可見。1970年代內戰之前,它被稱為貝魯特的香榭麗舍大街。現在,是一個擁有著名大學、酒店、帶家具的公寓、圖書館、餐廳和咖啡店的商業區。
備受西方遊客歡迎的Gemmayzeh區同時也是亞美尼亞人的聚居區時,保留了奧斯陸時群以及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風格,沿街遍布著一排排的酒吧、夜店、畫廊、書店、咖啡館、唱片店、文身店、理髮店、精緻高級的餐廳、時髦的買手店、Pop-up Store等等,而港口區的Club吸引了國際一流DJ的光臨。
別樣的魅力
這可謂是最為矛盾的一個城市。因為沿海而建,城裡所有的房子都能看到碧波蕩漾的地中海,風景絕對一流。難怪眾多的西方人會把這座城市選為公司的中東總部所在。
但是內戰的印跡也難以抹去,城裡到處可見千瘡百孔的建築被廢棄。
攝影師詹姆斯·克爾溫(James Kerwin)記錄下了這些已經變為廢墟的殖民時期建築,他將這一系列作品命名為「失落的天堂」,正如貝魯特被人遺忘的美麗。
選自系列作品「失落的天堂」
今天的貝魯特人靠著他們的聰穎和勤勞,正在將一個千瘡百孔的戰爭廢墟,慢慢地建設成為一個美麗繁榮的國家。
貝魯特人從來就不害怕戰爭,那幾十年的戰事如此紛亂,如此反覆,於是老百姓乾脆樂觀面對,你破壞,我建設。
當然每個家庭都或多或少地失去過親人,擦完眼淚,生活繼續——當戰爭來臨時,居民們會淡定地前往當地超市搶購生活用品,沒有人露出絲毫的驚慌和恐懼,天上飛著飛彈,地下埋著地雷,人們照樣有膽量繼續在海邊游泳嬉戲、餐廳吃飯、街上亂逛,只是無法上班和上學……
此次爆炸事件之後人們依舊樂觀,「店面清理的差不多了,再收拾一下爭取今天開門營業,只是這破碎的門窗玻璃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新裝上。」
6日,在靠近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中心的一個街區,一家快餐店老闆說。那是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後的第2天,貝魯特民眾情緒逐漸平復。除港口周邊及部分道路依然被封外,城市交通基本恢復正常。
爆炸發生後,黎巴嫩民眾自發團結起來,相互幫助。
年輕人依靠社交媒體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網友自發組織起來,到港口區周邊幫助清理道路;
穆罕默德·塔利布帶領黎巴嫩民間救助團體「微笑與橄欖」的20多名志願者,從黎巴嫩東部貝卡谷地來到貝魯特,在港口周邊地區幫助清理現場;
還有來自黎巴嫩其他地區的志願者都在6日趕到貝魯特,向民眾免費發放食物。他們帶來的移動廚房每天可以提供400份甚至上千份餐食。接下來的半個月里,他們計劃向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食物。
這些新一代的貝魯特人身上的獨立和無私精神令人折服,他們身上所展現出來的勇氣和對美好和平生活的渴望令人動容,他們拋開沉重的傳統和歷史的包袱,身體力行去建設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前仆後繼的無私無畏者,貝魯特不會死去。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