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研發怎麼樣了?這些好消息傳來

2020-02-21     中國商網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疫苗的研發備受關注。六機構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首個新冠病毒3D原子圖被繪出、疫苗最快4月下旬申報臨床試驗……這些好消息的出現讓人欣喜。

在今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我國多路線部署並行推進研發,就目前而言,我國各類技術路線的疫苗研製都基本與國外同步,預計最快的疫苗將於4月下旬左右申報臨床試驗。

近日,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用宏轉錄組基因測序新冠肺炎病例樣本,順利分離到兩株新冠病毒毒株。這是繼廣東、上海、浙江、北京、湖北之後,第六家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的省級疾控中心。

「分離出病毒毒株,意味著我們已經擁有了疫苗的種子株。用其製作疫苗株並通過檢測後,就可以製備疫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說,病毒毒株為疫苗研製、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等奠定了基礎。

此前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的浙江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所所長張嚴峻表示,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對疫情的預防、控制以及病人的治療都有重大意義。第一,有了病毒毒株以後,首先可以研製疫苗,如果疫苗研製成功,相當於徹底降服了這個惡魔;第二,可以做一些藥物的研發,對病人進行治療,作為新的病毒,該病現在還沒有特效藥;而就目前短期意義來說,有了病毒毒株之後,可以研發一些快速診斷的試劑,比如在15分鐘到半個小時內出結果,這樣對醫院的臨床診斷和治療都有極大的幫助,對疫情的控制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至於不同地方都在做這項工作的原因,南方醫科大學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趙衛解釋,病毒毒株生物學特性除了和時間有關,也就是說病毒在不同傳播時期可能會發生變異外,病毒流行還有一定的地域性。過去人員流動不是那麼頻繁,不同地區的病毒在基因特徵上往往有地域烙印,現在人員交流多,地域特徵不是那麼明顯了,但不同地區病毒株的生物學特徵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

今日早間,#首個新冠病毒原子圖#、#美方找到疫苗和藥物開發關鍵靶點#話題詞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據悉,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研究小組正在將其分子結構圖發送給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包括中國的許多團體,這將有助於疫苗的研發。該模型還可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被感染的人。

在此次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曾益新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疫苗的研發是一個有相對比較固定的程序且比較耗時的過程。由於新冠病毒是一種新的病毒,對它的認識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疫苗的研發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

曾益新表示,對於疫苗研發,現在是五條技術路線在同步加快推進。第一條技術路線是滅活疫苗;第二條技術路線是重組基因工程疫苗;第三條路線是用腺病毒作為載體;第四條路線是核酸疫苗;第五條路線是用減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為載體。

曾益新介紹,目前,有部分項目已經進入到動物試驗階段。如果疫情需要,可以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啟動疫苗的應急使用,以及應急審評審批的程序。在確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估計最快在今年4到5月份可以有部分疫苗進入臨床試驗,或者是在特定條件下,爭取進入應急使用。

(中國商網綜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qLvZ3ABjYh_GJGVApnz.html














李國慶奪權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