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永久關閉1200家門店!斷尾求生的巨頭還好嗎?

2020-06-23     單仁行

原標題:Zara永久關閉1200家門店!斷尾求生的巨頭還好嗎?

前幾天,全球最大時尚品牌零售商之一Zara母公司宣布,將永久關閉集團旗下1000-1200家店鋪,這個店鋪數量有多少呢?

大概是Zara全球店鋪的15%。

不少網友看到這一消息後,說這家快時尚領域的巨頭是不是快「涼了」?

甚至有人在猜測Zara會不會退出中國市場。

各位,其實事情沒這麼嚴重,相反,Zara正在走一條必走的轉型之路。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Zara關閉的店都是本身經營不善的店鋪,也就是盈利能力,包括區域布局不太好的店。

可以說,這是在解決過去時間,高速開店所帶來的後遺症問題。

通過這樣的調整,更加合理的調配資源。

即使沒有現在疫情的影響,這種靠大規模開店的增長模式也已經到了改革的時候。

另一方面,Zara在疫情下的表現已經算不錯了。

雖然線下門店的銷售表現慘澹,但線上銷售額幾乎是成倍增長。

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因為疫情帶來的損失,更重要的是給線上轉型帶來了信心。

所以,Zara同時也宣布了另外一條消息:

他們將投資10億歐元,大力押注數字化領域,確定了數字化、在線業務與門店的整合戰略,來適應年輕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改變。

所以,疫情只是一個導火索,Zara等服裝品牌受電商影響已久。

線下零售增長方式藉助於大規模開店,已經到了峰頂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從線下往線上的業務轉型。

時裝行業的競爭一直很激烈,Zara能從中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在經營上的重大特點,那就是「快」。

一件衣服從設計到門店上架,普通品牌需要3個月到半年,而Zara最快1周就能搞定。

在傳統服裝行業模式中,這種速度上的絕對優勢,讓他們一年能比同行賣出多好幾倍的新款服裝。

但從短期來看,在疫情社交隔離的情況下,這種優勢在線下很難發揮作用。

拉長周期,從長期來看,在更「快」的網際網路模式下,傳統線下模式的「快」也變成了慢。

早在2018年,就有行業研究機構指出,「全球服裝零售市場即將面臨重大結構性挑戰」。

一方面,這種狀態是用戶代際更替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可以很直觀的看到,這種改變是電商的發展帶來的應對。

過去做電商的企業還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小作坊、山寨雜牌,尤其是服裝零售,在淘寶上賣貨基本上就等同於地攤貨。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在線上購物,一些已經在網絡上打響品牌的店鋪,開始倒逼線下門店,這些線下的巨頭們也開始緊張了。

今天,Zara終於想明白了,這種影響是持久的。

我既然打不過你,那我就加入你。

線上線下相輔相成、未來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了共識。

其實不僅服裝行業,其他行業也面臨著非常關鍵的轉型時刻。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那些年裡,很多企業都跟Zara一樣,在成長初期用大量擴張銷售渠道規模的方式尋求增長。

但線下門店輻射範圍非常有限的,增長量隨著開店走入瓶頸,而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特別是大量的樣品和庫存。

這個時候就一定要尋求線上轉型,解決因為野蠻生長帶來的長期遺漏問題,當然,重要的是如何去尋找源源不斷的持續增長點。

對於一些大企業來說,船大很穩,但是難掉頭,轉型是一個涉及到各個維度的系統化工程,阻力很大,需要著力圖之。

而對於一些小企業來說呢,船小好調頭,活下去是今天中小企業迫切的需求,利用數字化營銷體系來帶動整個業務體系的健康發展,毫無疑問是必然的選擇。

要想做到這些,要做什麼呢,大概有這麼幾點。

第一, 企業要打通線上線下的數據。

我們說未來經濟是數字化經濟,數字化其實不是說在線上開個店這麼簡單。

而是在產品、研發、生產、營銷、管理等各方面都要用數字武裝起來,以此提高組織運作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進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是數據,如果能建立一套覆蓋前後端整個體系的資料庫,企業就可以更加精準的掌握不同產品、不同用戶群、不同區域消費者的偏好。

能夠去制定一些差異化的產品方案和營銷策略,去解決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就像Zara,當他們完成整個線下門店和線上資源的整合,再加上供應鏈體系的配合,如果能把線下「快」的優勢發揮出來,我相信他們能藉助於網際網路,更加能夠贏得未來線上的機會。

第二,與線下相結合,不斷開拓新的線上場景和渠道。

經過多年市場教育,線上消費場景已經很成熟了,甚至一些普通的玩法已經很難吸引消費者目光了,這就需要所有的品牌廠商不斷開拓新的線上場景和渠道,對營銷方式進行創新。

在最近的直播帶貨中,我們可以看到,單純的打折促銷已經很難趕得上節奏了,大家開始通過打造各種消費場景,給客戶一種沉浸式購物體驗,去促進銷售。

未來,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線上場景會加速與線下場景融合,假如將二者割裂開來,那就會事倍功半。

第三,改變傳統的工業化思維模式,轉變經營邏輯。

傳統工業時代,許多企業都是根據自己擁有的資源,去做產品,然後根據產品特性去找市場,找客戶。

這樣的經營邏輯,一是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就像服裝行業,一個款式的開發不好就會造成大量的庫房積壓;

二是不利於企業及時洞察消費者需求,因此出現戰略上的盲點。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根據用戶的需求,去設計產品,調配資源,這樣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的整合利用效率,達到企業與用戶的雙贏。

在今天單仁行最後,送給各位一句話:熬過最黑暗的時刻,才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今天的市場環境或許是糟糕的,但對於想建功立業的夢想家來說,這其實是最好的時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mPNAHMBiuFnsJQVFn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