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梁各莊行宮

2019-08-03     朝陽阿力

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梁各莊行宮在西陵的位置

清西陵行宮位於河北易縣清西陵陵區最東端的梁各莊,史稱「梁各莊」行宮,它是清西陵的附屬建築,是皇帝到西陵謁陵時的休憩之所。

行宮,是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時居住的宮室。清朝皇帝曾建造多處行宮,入關前,建有奉天行宮;入關後,承德有熱河行宮、東陵有隆福寺行宮等。自清朝第三代皇帝雍正建泰陵後,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為謁西陵而建造了黃新莊、半壁店、秋瀾、梁格莊共四處行宮。 梁各莊行宮是四座行宮中唯一保存至今的行宮。

沿公路向陵區途中右轉過一座小石平橋,就望到行宮大門

行宮正門

行宮門

清西陵行宮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它依山傍水,在其南面,一座形似烏龜的小山名龜山,是它的罩山,北易水河從山腳下緩緩流過,西邊則近依西陵永福寺。行宮占地約20000平方米,是一處環境清幽的皇家別苑。

清西陵行宮規制簡約,布局嚴整,各建築從南到北層遞有序。最前面為一座三孔欄板石平橋,繼之有東西朝房兩間對稱分布於行宮宮門前方兩側,現僅存西朝房。宮門內東西中分為三個院落,以石砌虎皮圍牆相隔,有門相通。東為鑾輿庫,是存放車轎的地方;中為宮殿區;西為營房(一說巡房)。東西兩部分的建築今已無存,只有宮殿區的主體建築基本保存下來。

行宮內建築

行宮內建築

行宮宮門也是宮殿區的門戶,面闊3間,朱紅油飾。兩側各有倒座3間,膳房7間。宮門內的第一座建築是垂花門,兩側有游廊延伸,環繞著後面的大殿和後殿。游廊以蘇式彩畫裝飾,內懸雕龍宮燈。垂花門後有一八角形魚池,池內現有假山一座,舊時為石橋貫穿,直通大殿。大殿前有走廊,後有抱廈,面闊5間,進深3間,為皇帝駐蹕時處理朝政的地方。光緒皇帝的棺槨曾在此殿停放5年之久。後殿之後為一圓光門,入內有假山,怪石疊砌,花草遍植,綠樹掩映,曲徑通幽。清代時山頂曾建有敞廳,實為一座小型御花園。

行宮內建築

行宮內建築

行宮內建築

行宮內建築

游廊兩側與東西兩院的隔牆之間各有一組建築。東側建築從南至北依次為值房5間,南北兩座穿堂殿各3間,穿堂殿之間有東配殿1座,與穿堂殿形成一個三合院結構。穿堂殿之後為便殿5間,是祭祀拜謁祖陵時后妃們居住的地方,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曾在此居住。除便殿外,其餘建築早已毀壞,目前所見都是20世紀90年代復建的。游廊西側的建築已無存。

清帝退位後,西陵行宮幾乎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建築被損壞,內部陳設與皇家用品亡失殆盡。

珍妃金棺、光緒皇帝和隆裕太后的梓宮都曾在梁各莊行宮暫安。1915年3月,珍妃的金棺由京西田村啟行,進阜成門,經西四牌樓、西長安街,出正陽門至火車站,再換靈車,運到西陵梁各莊行宮暫安,直到崇妃園寢建成後,才以貴妃葬儀,埋葬在光緒崇陵旁的崇妃園寢。

恪順皇貴妃,即珍妃(1876年—1900年)

隆裕太后梓宮抵達河北易州梁各莊行宮時的儀仗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太后靈車

1908 年11 月14 日傍晚,38 歲的光緒皇帝在幽禁中死於中南海瀛台涵元殿。1909 年3 月12 日光緒梓宮出殯,從京城景山觀德殿移至西陵梁各莊行宮「暫安」,在行宮正殿停放了四年零八個月後的1913年的才入葬崇陵地宮。

1949年以後,梁各莊行宮曾多次被占用,建築有所損毀。行宮曾先後做過日本戰犯的收容所、林業研究所、易縣第八中學。1983年,清西陵文物保管所成立,對行宮進行了修繕和搶救性保護。清西陵對外開放後,行宮闢為清西陵行宮賓館,隸屬清西陵文物管理處。2007年至2008年,行宮進行了大修,受到維修的古建築有游廊、正殿、後照殿等。

2014年,清西陵行宮部分建築保護維修工程開工,此次除了維修原有部分古建築外,還修復了建敞廳、東朝房、三卷殿前垂花游廊。

行宮賓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f_t5mwBJleJMoPM3a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