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歷史上最慷慨霸氣的20句話

2019-05-22     丹楓飛雲

司馬遷《史記》說沙丘(邢台一帶)之地「丈夫相聚遊戲,慷慨悲歌」,昌黎韓愈說:「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我讀邢台地方史志猶能感受到邢台的這股慷慨之氣千古流芳,特此精選出20句慷慨話語,願與諸君「奇文共欣賞」,一起領略邢襄文化的千古魅力。所謂慷慨之言,或霸氣,或正氣,或牛氣,需是出自名人之口,否則我等凡夫俗子說出來,怕是落個吹牛皮的話柄,我曾經懷疑歷史書上寫的這麼多人說的話,怎麼可能記得清清楚楚呢,畢竟他們的生活不是有個人在專管記載說了什麼做了什麼的,現在想來寫史書之人一定是根據有限的資料發揮想像力去揣摩古人的心理的吧,這在某些方面大約是和小說相通的了。

邢台豫讓橋石碑

1、春秋時期

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地點:邢台豫讓橋

邢台縣翟村西南角,地勢下窪,泉水潺潺,在那蘆葦和垂柳的深處,有一座石板橋,名叫豫讓橋(又名為「赤橋」)。據傳這裡是戰國時期義士豫讓刺趙襄子的地方。趙襄子殺了智伯後,豫讓曾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後人感佩豫讓一片忠心,就把這座橋稱為「豫讓橋」。《邢台縣誌》詳細記載了豫讓的事跡,豫讓橋也就成為邢台名勝而聞名四方。豫讓大義凜然,以死報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傳,成為"趙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萬曆十八年,邢台縣知事朱誥修建了豫讓祠,把豫讓作為鄉賢,四時祭祀,文人墨客經常吟誦豫讓的故事。清代詩人陳維崧路經邢州時寫了一首《南鄉子》道:「秋色冷並刀,一派朔風卷怒濤。並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鵰。殘酒憶荊高,燕趙悲歌事未消。憶昨車聲寒易水,今朝,慷慨還過豫讓橋。」

清末的邢台豫讓橋

2、戰國時期

趙武靈王:吾欲胡服。

備選項: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

地點:檀台信宮(邢台)

趙武靈王與邢台淵源極深,根據史料記載,趙武靈王之所以胡服騎射改革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與中山鄗(柏鄉)之戰的失利,而趙武靈王也是在邢台信宮召肥儀與議天下,大朝五日後決定的胡服改革,胡服騎射的策源地可謂就在邢台信宮,此外趙武靈王還非常喜歡閒居信宮,正因信宮在此,邢台才被趙成侯立為信都,邢台也在趙國滅後成為信都縣,趙武靈王還比較喜歡邢台的大陸澤,經常去此遊玩,有一次在邢台大陸澤遊船時,魚跳到船上,因此以為是好兆頭,還有一次在大陸澤遊玩時,做了一夢,夢見一個神女光顧,這是傳說中的大陸澤女神了,最後趙武靈王死於邢台的沙丘宮。遙想當年趙武靈王在邢台信宮大朝百官,而呼曰「吾欲胡服。」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這種魄氣在當時的華夏諸國中是非常震撼的,難怪被梁啟超譽為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了。

3、秦代

項羽: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地點:巨鹿(邢台平鄉)

力拔山兮氣蓋世,這是項羽出世後的成名之作--巨鹿大戰。這是巨鹿大戰時項羽發出的最具慷慨鏗鏘的話,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邢台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數月後迫使另20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遙想當年西楚霸王項羽那擲地有聲的鏗鏘語言「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巨鹿大戰是滅秦的關鍵一戰,從此後,秦國敗事已定,滅亡只在旦夕之間。

4、西漢

貫高:皇帝遇王無禮,請為王殺之。

地點:襄國(邢台)

西漢初期,邢台稱襄國,是趙王張耳的封國國都,張耳死後,傳趙王位於其子張敖,張敖是漢高祖劉邦的駙馬爺,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下嫁於襄國張敖,按說這些一層翁婿關係在內,君臣應該相處和諧才對,可是並非如此,高祖7年,老劉到女婿家做客,張敖極盡晚輩臣子的孝道,衣食住行恭謹倍至.但老劉並不買帳,對他呼來喝去,甚慢易之.老實忠厚的張敖並不抱怨.可是趙國的相國貫高看不下去、咽不下這口氣了,貫高已經60多歲了,說敖曰:「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皇帝甚恭,皇帝遇王無禮,請為王殺之。」(天下大勢,豪傑並起,唯有德有才之人,方可為王為帝。如今,大王你侍奉皇帝,恭敬而又謹慎,他卻報以傲慢無禮。這樣的人,不配做皇帝,讓我們把他殺了,替你出出這口惡氣)人與人相待,講的是人敬我一尺,我還人一丈,否則便你是皇帝老子又怎麼樣,貫高雖身為宰相,心卻是俠客之心。然而張敖是死活不同意他們這麼干,無奈貫高和眾人商議「吾等義不辱,今帝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第二年,劉邦再次率軍出征,討伐叛臣韓王信。自東垣(今河北正定一帶)返京,又要路過趙國。

貫高等人早就做好了準備。在劉邦必經之地柏人(今邢台隆堯縣柏人城遺址),武士已經埋伏在夾壁牆中,只待劉邦進入館舍,即刻出擊。貫高他們靜靜地等待著那一刻。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也許是嗅到了什麼不尋常的味道,正準備進入館舍的劉邦,突然一陣心的悸動。他停下了腳步,問道:「這個縣的名字叫什麼?」 「柏人。」隨行官員回答。「柏人,柏人,••••••,柏人的意思就是迫人。不休息了,我們走。」 劉邦一行,絕塵而去。煮熟的鴨子,飛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一年後,柏人之謀這件事終於讓老劉知道了,劉邦發飆,把趙國君臣都抓了起來,嚴刑拷問,貫高誓死不承認這件事和趙王有關,當然這個事也的確和張敖無關,太史公用一個成語來形容貫高遭受的刑罰「身無可擊」,謀逆是十惡不赦的大罪,歷來是誅滅九族的,但是劉邦最後相信了趙王張敖的無辜,並且很欣賞貫高的忠義,赦免了他並準備重用他, 貫高聽說趙王無罪釋放,仰天大笑.聽說老劉還要重用他,回絕道:我之所以忍耐到今天不死,就是為了表明趙王的清白.今天趙王沒事了,我的任務也完成了,雖死不恨.我已經有了謀逆的罪名,哪裡還有臉面再面對老劉?"

最後貫高自己掐住自己咽喉,把自己掐死了,自殺身死.當此之時,名聞天下.在我看來這種自殺方式,恐怕是歷史上唯一的了。壯士哉。

5、東漢

張角: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地點:巨鹿(邢台平鄉)

黃巾起義,又稱黃巾之亂,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暴動之一,開始於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鬥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群眾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6、三國

袁紹: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間邪

地點:界橋(邢台廣宗)

事件:界橋之戰

界橋位於邢台市威縣城東方家營以東,大葛寨村南,距縣城約11.5公里。據考,界橋遠在漢朝已有之。漢獻帝初平三年(192),袁紹與公孫瓚大戰於界橋之南。瓚軍敗績北退,袁紹乘勝追擊,至界橋大破瓚軍,瓚僅以身免,後人以「袁公橋」名之,以紀此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清河東北經廣宗界城亭,水上有大梁,作橋謂雲曰界城橋,後稱界橋,亦稱鬲城橋,又東北徑信都。」古界橋址在新橋南里許,界城橋(界橋)早已傾塌無跡,今有橋為新築。邑人張赤霞《界橋懷古》詩曰:「界橋毀,漳水涸。水與橋,兩寂寞。河東河西,夕陽閃爍;橋南橋北,黃沙繹絡。噫!此公孫伯珪之戰場也。麴義之刀起,嚴綱之頭落。大事去矣,可奈何?白馬長史將焉托。」威縣著名詩人王月蘿《定陵懷古》詩云:「翠柳千條偎古柏,大風歌盡新莽來。耳孫有子皆裂土,界橋力本向天哀。」詩人面對鬱郁林莽中的定陵,想起西漢末年發生於今威縣一帶的戰事,想起高皇帝創建的漢代基業付之東流,不禁發出無限感慨。

袁紹和公孫瓚在界橋開戰。袁紹的前鋒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鋼,殺敵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拉著袁紹,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反逃垣牆間邪?」(此為後漢書版本,三國志引用英雄記的版本則曰:「大丈夫當前斗死,而入牆間,豈可得活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袁紹也一時之河北豪傑,邢台籍的田豐、文丑、顏良均在帳下效力, 荀攸說:「紹以寬厚得眾心。」郭嘉:說「袁紹有恩於民夷。」《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何去非:「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傑,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

7、西晉

道生:一闡提人皆可成佛。

備選項:頓悟成佛。

道生(355-434)晉宋間高僧。俗姓魏,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縣)人。幼隨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十五歲便登講座,二十歲受僧侶的最高戒律「具足戒」。公元397年道廬山相慧遠求學,公元404年問學於鳩摩羅什和佛馱跋陀羅。以慧解著稱,在當時漢譯典籍未完備的情況下,常見人所未見,如立善不受報、頓悟成佛之義。

義熙十四年(418),法顯與佛陀跋陀羅(即覺賢)譯出《大般涅槃經》初分,經中說除一闡提外,皆有佛性。道生剖析經理,認為:既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既是有情,自然也可成佛。於是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這種說法,在當時可謂聞所未聞,全是道生的孤明先發,引起當時拘泥經文的舊學大眾的擯斥,一致認為他違背佛經原旨,邪說惑眾,而把他逐出僧團。孤掌難鳴的道生,在大眾的交相指摘下,黯然離開建康,來到虎丘山(位於蘇州),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說《涅槃經》。當他講解「一闡提」的經句時,就言明「一闡提也有佛性」,並問石頭:「如我所說,契合佛心嗎?」奇妙的是,一粒粒石頭竟然都點頭了。這就是流傳千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佳話。

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到蘇州虎丘,仍堅持己見。後北涼曇無讖譯《大本涅槃經》傳到建康,經中提到一闡提可成佛,其說得到證實。此後,在廬山講《涅槃經》,弘揚佛性學說。

一闡提原指有慾望的人;有慾望又執著於世榮,貪著生死之境,則妨礙出離修道,故後轉為「斷善根」、「信不具」之意。道生的學說形成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的佛理。

道生對佛性的解說和所倡導的頓悟成佛說,對中國佛教涅柴佛性理論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與後來禪宗的「明心見性」理論有直接的關係。總之,道生所倡導的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中國佛教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理論問題,它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給一切眾生,保證了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從而使佛教更加具有了普遍意義,對於佛教的廣泛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竺道生是涅槃思想的追隨者和積極倡導者,他融匯毗曇學、般若學和涅槃學三者來發揮其涅槃佛性思想,時人稱其為「涅槃聖」。

道生的佛性說和頓悟成佛說、涅槃說對後世禪宗產生了重大影響,是禪宗的淵源。雖然他的觀點說早了,招致麻煩,但歷史最終承認了他。

8、東晉十六國

石勒: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備選項: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

地點:襄國(邢台)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石勒載記下》:「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石勒建都襄國(邢台)成立後趙政權後,某一日,勒因饗高句麗、宇文屋孤使,酒酣,謂徐光曰:「朕方自古開基何等主也?」對曰:「陛下神武籌略邁於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朕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其群臣皆頓首稱萬歲。

毛澤東對石勒的評價有二:一、「老粗出能人」;二、「分析方法是極重要的」。

9、東晉十六國

張賓:吾自信智謀鑑識不下子房,但不遇高祖爾。

張賓,字孟孫,趙郡中丘人(今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也。父瑤,中山太守。賓少好學,博涉經史,不為章句,闊達有大節,常謂昆弟曰:「吾自言智算鑑識不後子房,但不遇高祖耳。」為中丘王帳下都督,非其好也,病免。及永嘉大亂,石勒為劉元海輔漢將軍,與諸將下山東,賓謂所親曰:「吾歷觀諸將多矣,獨胡將軍可與共成大事。」乃提劍軍門,大呼請見,勒亦未之奇也。後漸進規謨,乃異之,引為謀主。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及為右長史、大執法,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而謙虛敬慎,開襟下士,士無賢愚,造之者莫不得盡其情焉。肅清百僚,屏絕私昵,入則格言,出則歸美。勒甚重之,每朝,常為之正容貌,簡辭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勒朝莫與為比也。

及卒,勒親臨哭之,哀慟左右,贈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諡曰景。將葬,送於正陽門,望之流涕,顧左右曰:「天欲不成吾事邪,何奪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為右長史,勒每與遐議,有所不合,輒嘆曰:「右侯舍我去,令我與此輩共事,豈非酷乎!」因流涕彌日。

這簡短的史書評價中,可以了解邢台謀士張賓的風範,他和元代邢台劉秉忠頗為相似,一個是為中丘王的都督,非其好也,免去,一個是邢州元帥府的幕僚,不樂,辭職,張賓還與邢台清河的崔浩相似,兩個都是張良的粉絲,都自比張良,他們入選邢台歷史上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四大謀士,不是偶然。機不虛發,算無遺策,成勒之基業,皆賓之勛也。歷史評價不可謂不高,這讓我想起古龍武俠世界的一句名言「小李飛刀、例無虛發」。是的張賓的計謀也是機不虛發,算無遺策,不愧為東晉十六國時期的第一謀士。

10、北朝

李元忠:路上遇賊,但言李元忠遣送。

李元忠,趙郡柏人人(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也。邢台歷史上著名的俠客,他的父親就是邢台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豪俠李顯甫,當年其在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共族人居之,聲名顯赫當時。李元忠繼承了父親的俠客本質,且是個出名的孝子,因為母親有病,乃專心醫藥,研習積年,遂善於方技。性仁恕,見有疾者,不問貴賤,皆為救療。家素富實,其家人在鄉,多有舉貸求利,元忠每焚契免責。鄉人甚敬重之。魏孝明時,盜賊蜂起,清河有五百人西戍,還經南趙郡,以路梗共投元忠。奉絹千匹,元忠唯受一匹,殺五羊以食之,遣奴為導,曰:「若逢賊,但道李元忠遣送。」奴如其言,賊皆舍避。

瞧瞧,這就是俠客李元忠的影響力,若封賊,只要說是李元忠遣送的,賊就能躲避,頗有「李元忠在此,諸賊退位」之神效,不,應該說是「李元忠話在此,諸賊退位」的神效。這讓我想起來《兒女英雄傳》中十三妹憑一個彈弓護送公子過綠林的故事,

後來李元忠輔佐北齊太祖起事,立下大功,官至晉陽縣伯兼中書令,復為太常。後加驃騎將軍,又拜侍中。太祖每於宴席論敘舊事,因撫掌欣笑云:「此人逼我起兵。」賜白馬一匹。元忠戲謂高祖曰:「若不與侍中,當更覓建義處。」高祖答曰:「建義處不慮無,止畏如此老翁不可遇耳。」元忠曰:「止為此翁難遇,所以不去。」因捋高祖須而大笑。高祖亦悉其雅意,深相嘉重。

君臣相諧,歷史上作為臣子敢捋皇帝鬍子的大概只有李元忠一人。

11、唐代

李世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備選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歷史上明君的典範,隴西人,祖籍邢台(唐祖陵可證),李淵的姥姥李天賜和太姥姥李熙葬於邢台隆堯,今邢台大唐帝陵是國保文物單位,從這裡算起到李世民尚在五服以內,到李淵這關係就更近了,所以說李世民祖籍邢台是沒問題的,唐代重開科舉,首科狀元孫伏伽就是邢台清河人,被唐高祖譽為誼臣。李世民對於科舉制度由衷的發出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感慨,科舉制度從唐到清代影響中國1200年以上,天下多少英才被皇家收入彀中,帝王的霸氣盡在其中。

12、唐代

魏徵: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備選項:人生感意氣,功名何足論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巨鹿人(一說館陶,一說晉州),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諡文貞,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併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唐時王方慶所編《魏鄭公諫錄》和吳兢所編《貞觀政要》兩書里。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

13、唐代、

宋璟: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則法無私也(公事公辦)

備選項:義激於心,雖死不恨

宋璟,邢台南和人,唐代四大宰相之一,素以剛直著稱,「公事當公言之,若私見,則法無私也,」是宋璟拒見張易之時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公事就要在公堂上堂堂正正地說,如果私下會見,則法律是不容私情的。」這反映了宋璟剛正不阿、不徇私枉法的為官品行。

宋璟是唐代初期的名臣,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三朝,曾任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長、監察部長)、京兆尹(首都行政長官)、尚書右丞相等重要職位。他與姚崇一起,共同助成了「開元盛世」。

武則天時,宋璟任左御史台中丞。他居官耿正,得到武則天的特別器重。當時,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縱恣益橫,傾朝附之。長安四年(公元704年)秋,許州人楊元嗣舉報,張昌宗曾派遣方術士李孔泰卜相,聲言張昌宗有天子相,並唆使他在定州建造佛寺,以便天下歸心。於是,武則天下詔,令宋璟與其他兩位大臣共同偵查審理此案。宋璟要求依法對張昌宗予以嚴懲。武則天則袒護說:「張易之等已經跟我說清楚了,不要再追究了。」宋璟不從,上奏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張易之等在事情敗露後自己陳述辯解,情在難恕。並且,謀反大罪,不容免除,請交由御史台審理,以正國法。他慷慨激昂地說:「雖然我知道,張易之等長久地在皇帝您身邊,恩寵有加,也『必知言出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

宋璟清廉為官、剛正執法,為後人所敬仰。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曾贊道:「唐世賢相,前稱房、杜(房玄齡、杜如誨),後稱姚、宋(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

14、五代十國

李嗣源:為公一戰

備選項:有其表爾,翌日歸吾廄也。

地點:邢台、邢台柏鄉

李嗣源,後唐皇帝,唐明宗,五代十國時期我最佩服的三個半皇帝之一,五代多馬上皇帝,李嗣源是其中之一,素有李橫衝之名。先後隨從李克用征戰近30年,排難解紛,冒刃血戰,體無完膚,屢建奇功。唐昭宗乾寧三年(公元896年),他率部大敗梁軍於任城,遂解兗州之圍,獲得了「李橫衝」稱號,第二年又大敗梁將葛從周於青山口,曾四中流矢,血流被股,因此名聞天下。李克用死後,李嗣源作為河東主將,協助後唐莊宗李存勖浴血轉戰10餘年,終於打敗契丹,生俘燕王劉守光及其父劉仁恭,消滅了勁敵後梁,建立了後唐王朝,基本上統一了中原。李嗣源不喜歡聲色淫樂,即帝位後,禁止中外諸臣進獻珍奇玩等物。後宮只留老成宮女100人,宦官30人,鷹坊20人,御廚50人,教坊(樂隊)100人。宮廷供應機構如此簡單,這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李嗣源還知過能改,為政寬仁,比較關心百姓疾苦。雖不識文字,但即位後天天學習漢語,學習中原傳統文化,把國家治理得比較清明安定。

唐明宗與邢台淵源極深,不僅曾任邢州節度使8年,而且在邢州參加過2此大戰,青山大戰和柏鄉大戰,可謂九死一生,還有一點,唐明宗鎮邢台時,手下有2個副手,一個叫劉知遠,一個叫石敬瑭,這三個人後來一個成了後唐皇帝,一個成了後漢皇帝,一個成了後晉皇帝,從而為邢台留下一段傳奇。

光化三年,李嗣昭攻梁邢、洺,出青山,遇葛從周兵,嗣昭大敗走,梁兵追之。嗣源從間道後至,謂嗣昭曰:「為公一戰。」乃解鞍礪鏃,憑高為陣,左右指畫,梁追兵望之莫測。嗣源急呼曰:「吾取葛公,士卒可無動!」乃馳騎犯之,出入奮擊。嗣昭繼進,梁兵解去。嗣源身中四矢,太祖解衣賜藥以勞之,由是李橫衝名重四方。

「為公一戰」的話語就來自於上述邢台青山之戰中李嗣源說的,看似簡短,可當兵敗之時,李嗣源獨挽狂瀾,身重四箭,出入敵軍,莫可能擋,這份膽氣、豪氣、和勇氣非常人所有了。

「有其表爾,翌日歸吾廄也。」這句話出自邢台柏鄉之戰,當時,梁、晉相拒於柏鄉,梁龍驤軍以赤、白馬為兩陣,旗幟鎧仗皆如馬色,晉兵望之皆懼。莊宗舉鍾以飲嗣源曰:「卿望梁家赤、白馬懼乎?雖吾亦怯也。」嗣源笑曰:「有其表爾,翌日歸吾廄也。」莊宗大喜曰:「卿當以氣吞之。」因引鍾飲酹,奮楇馳騎,犯其白馬,挾二裨將而還。

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正月發生的這場柏鄉之戰是五代史上的著名戰役,柏鄉之戰是梁晉爭霸過程中最具戰略意義的大戰,此戰敗後,梁朝的精銳兵力損失慘重,朱溫為之驕傲的「龍驤」、「神捷」軍全軍覆沒。河北的形勢也發生重大變化,王鎔、王處直全面倒向李存勖,梁朝從此一蹶不振。李存勖基本控制了河北地區,對梁朝的優勢越發明顯。

柏鄉之戰中據記載還有五代時期武力排名第二的鐵槍王彥章參戰,而五代時期武力排名第一的李存孝則是邢州節度使,在殘唐太五代史演義中,李存孝的地位相當於隋唐演義中的李元霸,邢台有句古詩說:雜把五帝亂爭強,勾沙灘前擺戰場;打虎壯士陣前死,五龍二虎擒彥章。打虎壯士是李存孝,又名打虎太保,五代武力排名第二的王彥章是由 五龍(後唐明宗李嗣源、後唐莊宗李存勖、後漢高祖劉知遠、後晉高祖石敬塘、後周太祖郭威)+二虎(老黃虎李克用、小老虎高寶同)7人聯手圍攻方才拿下的好漢,傳說排名第二的鐵槍王彥章在李存孝手下走不了幾個回合,則李存孝武力如何不可想像,可惜李存孝最終中了奸計,被困在邢州城(邢台)半年時間,糧草用盡,為免邢州一城百姓而隻身出降受死,可悲可嘆,詳情請見拙文《慷慨五代、烽火邢州》、《五代邢台的帝王群英會》、《柏鄉大戰--李嗣源的祈禱》。

15、五代十國、

柴榮: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柴榮,生於邢州龍崗(邢台縣),神武雄略,霸氣天成,五代第一明君,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復甦。他又南征北戰,西敗後蜀,奪取秦、鳳、成、階四州;南摧南唐,盡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連克二州三關。在議取幽州時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廟號世宗,諡號睿武孝文皇帝。

年富力強的周世宗柴榮登基後,雄心勃勃,決心遵照養父的遺願,干出一番大事業。他曾向左諫大夫王朴發問:「朕當得幾年?」精究術數的王朴答曰:「臣固陋,輒以所學推之,三十年後非所知也。」柴榮聽後十分欣喜地說:「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柴榮在他五年多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銳意改革,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

柴榮被史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15歲從軍,24歲拜將,33歲稱帝,不僅精明強幹,而且節約簡樸,贏得了廣泛的擁戴。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

16、五代十國

孟昶: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孟昶(919年~965年),初名仁贊,字保元。邢州龍崗(邢台)人,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第二代,934年~964年在位),在位31年,享年47歲。

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後蜀國勢強盛,將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是他在位後期,貪圖逸樂、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為「七寶溺器」,朝政十分腐敗。傳說孟昶對戲曲,也入迷甚深。

拋去政治,孟昶是個十分有才的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幅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就是出自孟昶之手。

孟昶當政時,四海昇平,國泰民安,但鑒於前朝國君王衍因吏治腐敗而亡國的前車之鑑,於後蜀廣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寫了這篇振奮人心的「官箴」,頒於郡國,以期讓官員們「歷歷在目」,「則必能隱惕於其心」,促進國家的長治久安。孟昶941年創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宋代趙匡胤滅後蜀後,從孟昶的官箴取16字」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作為官員的誡石銘頒行全國,意思是:官員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們雖然好欺負,天理卻難以容忍。這一碑文被頒發到各州縣,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於官署衙門的大堂上,警示官員們務必清正廉潔,克己愛民。這件事曾被後人傳為佳話,影響到清代。

17、宋代

武松:武松平生只要打天下硬漢。

備選項: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備選項:我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我便死了不怕!

備選項: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

備選項:我小人身邊,略有些東西。若是他好問我討時,便送些與他。若是硬問我要時,一文也沒。

備選項:打了倒乾淨。我不要留這一頓寄庫棒,寄下倒是鉤腸債,幾時得了。

備選項:去便去,等什麼今日明日!要去便走,怕他準備!

備選項:指望老爺送人情與你?半文也沒!我精拳頭有一雙相送!碎銀有些,留了自買酒吃!看你怎地奈何我!

備選項:要打便打,也不要兜拖!我若是躲閃一棒的,不是打虎好漢!從先打過的都不算,從新再打起!我若叫一聲便不是陽穀縣為事的好男子!

武松,又稱「行者武松」,因為排行第二,又名武二郎,今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王什莊村人,是《水滸傳》(施耐庵著)的一個主角,也是《金瓶梅》的重要配角。曾一度被誤認為虛構,而事實上卻是跟宋江一樣為真實的歷史人物,史書所記宋江等36人在太行山起義的事中就有武松,然而,史書記載較為簡略,武松也是由於水滸而被大家廣為認知的,因此說武松不得不說水滸。

在水滸中,武松是這樣的人

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

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話語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水滸》第二十三回)

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

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pí xiū)臨座上。

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渾身上下有千百萬斤神力。」

金聖嘆:「然則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天人也。」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斷曰第一人,不亦宜乎。」

張恨水評武松:有超人之志,無過人之才,有過人之才,無驚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以言之?無其才則不足以展其志,無其事又不足以應其才用之也。若武松者則於此三點,庶幾無遺憾矣。

水滸素有馬上林沖、馬下武松的說法,武松的武力有目共睹,在《水滸》中武松是少數單挑未逢敗績的梁山將領,即便勇如林沖也被瓊英飛石擦傷,而武松卻可以在張清面前死救出魯智深全身而退,可見武松不僅藝高人膽大,而且心思細膩,江湖經驗也夠豐富!他也是唯一一個在押解途中,受重刑後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殺退敵手的人物,馬上林沖,馬下武松,雖然這只是人們對於二位英雄的敬仰而生成的俗話,但是也從側面看得出《水滸傳》中,至少是施耐庵著力將武松刻畫成為一個高大的形象

武松和戰將對戰次次秒殺,有幾次是亂軍中殺戰,但是武松卻是步下對馬上,徒步秒殺馬將,這在《水滸》中絕無僅有!其中耶律得重為大遼十一星曜大將之首,雖沒有單挑梁山戰將,但其能夠在強手如雲的十一星曜中排第一,他的四個兒子也個個武藝高強就可以判斷其武力不低!而方貌是方臘集團的三當家。

且看武松的快刀:

秒殺貝應夔:

武松奮勇直趕殺去。忽地城門裡突出一員猛將,乃是方天定手下貝應夔,便挺槍躍馬,接住武松廝殺。兩個正在吊橋上撞著。被武松閃個過,撇了手中戒刀,搶住他槍桿,只一拽,連人和軍器拖下馬來。嗝察一刀,把貝應夔剎下頭來。

醉打蔣門神:

現在看看武松這麼打蔣門神。「說時遲,那時快;武松先把兩個拳頭去蔣門神臉上虛影一影,忽地轉身便走。蔣門神大怒,搶將來,被武松一飛腳踢起,踢中蔣門神小腹上,雙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將過來,那隻右腳早踢起,直飛在蔣門神額角上,踢著正中,望後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這醋缽兒大小拳頭,望蔣門神頭上便打。原來說過的打蔣門神撲手,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

18、元代:

劉秉忠: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

備選項: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

備選項:君子得位,有容於小人;小人得勢,必排於君子。

備選項:丈夫不遇於世,當隱居以求志耳

備選項:君子不以言廢人,不以人廢言

備選項:可立朝省,以為政本。其餘百官,不在員多,惟在得人焉耳

劉秉忠(1216—1274)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秉忠生而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八歲入學,日誦數百言。年十三,為質子于帥府。十七,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養其親。居常鬱鬱不樂,一日,投筆嘆曰:「吾家累世衣冠,乃汨沒為刀筆吏乎!丈夫不遇於世,當隱居以求志耳。」隨即棄官而去,先入全真道教,天寧虛照禪師遣徒招致為僧,賜名子聰。以其能文詞,使掌書記。後從禪師海雲遊,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雲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

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後,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

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經》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曾向忽必烈上萬言書,其中言道:「 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僅此一句話使得蒙古族從帶有奴隸制色彩的遊牧部落開始轉變為中華傳統封建制度,影響可謂深遠。在劉秉忠的萬言書里還提到許多名言,諸如「君子得位,有容於小人;小人得勢,必排於君子。」「君子不以言廢人,不以人廢言」,「可立朝省,以為政本。其餘百官,不在員多,惟在得人焉耳」。其中「可立朝省,以為政本」這八個字奠定了中國從元代經歷明清民國和現代的行省制度,元代以前中國沒有省,元代以後至今天中國中央下屬的一級政權都是省,這都是拜劉秉忠所賜。「王者之師,有徵無戰,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這擲地有聲的正義之聲使得蒙古大軍南征大宋時,賴以活命的人不計其數。元代的國號也是劉秉忠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建議皇帝擬定的,劉秉忠去世後,元帝謂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出內府錢具棺斂,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秉忠自幼好學,至老不衰,雖位極人臣,而齋居蔬食,終日淡然,不異平昔。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其詩蕭散閒淡,類其為人。有文集十卷。

19、明代

盧像生:我不死疆場,死西市耶?

備選項:後欲見我,但視此刀。

地點:邢台巨鹿(邢台巨鹿縣賈莊)

盧象升(1600~1639) ,字建斗,號九台,漢族,明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天啟年間進士。明末著名將領、民族英雄。死後追贈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追諡「忠烈」,清朝追諡「忠肅」。

盧象升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袁崇煥被處死,危機時刻,盧像生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廣平、順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

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不斷進犯,農民起義的烈火到處燃燒,明王朝已在風雨飄搖之中。朝中以首輔楊嗣昌為首的一些大臣,力主先安內而後攘外,與清軍議和,加緊對農民軍的鎮壓,崇禎帝召盧象升朝議,盧慷慨陳詞,「敵騎縱橫,長驅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戰以挽危局」,將「重蹈南宋覆轍」。朝議未有結論。高起潛卻把盧像生的兩萬勁旅轉交給陳新甲統領,只給盧象升老弱殘兵五千,保定巡撫張其平還拒不發餉。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等冀南三府的百姓聽說了,一齊叩軍門請他轉駐廣德、順昌待機克敵,盧象升感動流淚,泣告父老道:「感父老義。雖然,自予與賊角,經數十百戰未嘗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敵西沖,援師東隔,事由中制,食盡力窮,旦夕死矣,無徒累爾父老為也。」他一生數十百戰未曾敗過,但此時卻不願連累百姓了。冀南三郡父老哭聲雷動,盡其可能的捐糧捐物,供軍士充飢。

崇禎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領兵進駐順德府巨鹿縣(邢台巨鹿縣)的賈莊,當時士兵已經又斷糧四五日。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巨鹿縣賈莊的生員姚東照傾力捐助七百斛糧餉,士兵才得以飽餐一頓,賈莊之戰前,姚東照向盧像生詢問後見日期,盧像生取佩刀贈之曰「後欲見我,但視此刀!」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不到五千的老弱殘兵遭遇到清軍數萬主力鐵騎的包圍,於是歷史上著名的順德府巨鹿縣賈莊之戰開始了。「旦日,騎數萬環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戰,呼聲動天,自辰迄未,炮盡矢窮。奮身斗,後騎皆進,手擊殺數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楊陸凱懼眾之殘其屍而伏其上,背負二十四矢以死。」當時血戰之中,盧像生的副將虎大威突圍前,尚能認出全身血衣的盧像生,「挽公馬,欲突圍」,盧像生以刀敲其手曰:「吾不死疆場,死西市也?!」(西市是北京城殺犯人的菜市口),提馬又馳入陣中,中箭後拔箭再戰,直至壯烈犧牲,虎大威、楊國柱奮力突圍,僥倖得脫。

高起潛統領的數萬關寧鐵騎面對盧像生的被圍,故意按兵不動,不僅不救,還不戰而潰走。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甲下尚著麻衣白網(服父喪)。冀南三郡之民聞之,痛哭失聲,聲震天地。順德(邢台)知府於穎將盧象升死節之慘烈上狀朝廷,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斂。冀南三郡百姓批發奔走號哭,自行設盤祭奠盧公酹哭者日以萬計。後來清兵南下,盧象升的弟弟盧象同起兵抗清而死,盧象同投水死,盧象晉出家為僧,盧家抗清殉難的有百餘人。

盧象升死於三十九歲,經常有人把盧象升和岳飛相比,比如晚清黃道讓的輓聯有「溯七百餘里潭州,八日捷,五日更捷,何物井蛙自大,妄說飛來,奇哉今古雙忠武;數三十九歲名將,岳家哀,盧家尤哀」之語。盧像生死後順德府的巨鹿縣、南和縣、沙河縣等地紛紛建立盧公祠供奉,傳說今沙河市小黃粱夢的盧生祠最初供奉的就是盧像生。

盧像生誓師順德府

20、清代

趙三多:扶清滅洋

備選項:掃清滅洋

地點:邢台威縣

趙三多,義和團首領。人稱「趙老祝」。邢台威縣人,世代務農,少年時家境貧寒,扛過活,青年時曾以販碗為生,早歲即習「梅花拳」(後稱「義和拳」)為拳教師。在山東直隸兩省交界地區各村鎮廣設拳場,收徒先後達兩千餘人。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初,山東冠縣位於直隸威縣(邢台威縣)境內的插花地黎園屯發生外國教會勢力勾結官府,強拆「玉皇廟」

改建為教堂事件,他被當地人民邀請率卒眾聲援。1897年3月24日,率徒弟至梨園屯比武「亮拳」三天。周圍拳眾聞訊前來參加者達三千餘人。迫使清軍不敢動手拆廟。次年冠縣署任曹倜出面談判,表示放棄拆廟另建教堂。他亦率眾撤離梨園屯。1898年清政府又推翻前議偏袒教會勢力,10月他再次受梨園屯人民的邀請,在冠縣蔣家莊(今邢台南宮縣蔣莊)集聚三千餘人祭旗起義,攻打當地桃園等教堂武裝據點。起義軍樹「助清滅洋」旗幟,不久遭山東清軍五營圍攻,起義軍突圍走散。他帶領餘部到臨清(今冀魯邊界臨清市)隱藏多日,潛回老家。1900年5月和7月,又在直隸阜城和山東臨清等地多次帶領「義和團」攻打教堂。1901年屈辱的《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將巨額的賠款負但轉稼到了廣大勞苦大眾身上。人民群眾掀起了抗捐鬥爭。廣宗縣景廷賓於1902年4月23日在巨鹿縣廈頭寺宣告起義,提出了「掃清滅洋」,「官逼民反」的口號。趙三多率義和團餘部加入起義隊伍,被推為主將,攻打威縣。袁世凱派段祺瑞率兵前來鎮壓,趙三多突出重圍至巨鹿縣姬家屯遭武舉樊炳綱出賣被俘,在南宮監牢絕食7天而死,終年62歲。由於趙三多最早舉起義旗,威縣便成為義和團運動的發源地。11月被山東巡撫袁世凱部包圍於威縣(位今臨清市西北)起義軍死傷慘重,他仍率殘部突圍,轉移到直隸廣宗(位威縣西北)。1901年,參加景廷賓起義。次年7月,起義失敗後被捕,後在南宮縣獄中絕食而死。

趙三多發起的義和團運動使近代農民運動達到新高潮,扶清滅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趙三多領導的義和拳反教會鬥爭時間最早、活動範圍最廣。始於1897年,比四川的余棟臣早一年,比湖北的覃培章早一年半。而山東的朱紅燈的反洋教鬥爭則是在1899年,更晚於趙三多,趙三多打出的助清滅洋的旗幟也是直、魯一帶出現『扶清滅洋』口號最早的記載。經過一年,到光緒二十五年九月,在茌平朱紅燈神拳隊伍中出現了『興清滅洋』,其後在各地又出現了『保清滅洋』、『扶清滅洋』等旗幟」(路遙:《義和團研究評述》)。不少資料都記載義和團起源於趙三多這支隊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eHqB2wBmyVoG_1Zfr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