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專欄」人應該適應環境,還是該努力改變環境?

2019-12-23     楊毅侃球

上個星期,最火的話題就是林書豪是不是遭到了特殊待遇。我也寫了篇長文,講述CBA的過去和現在,講我對這件事的理解。我再說一遍啊,我特別特別尊重書豪。我們過去寫書豪的文章,我和楊健的那期專訪書豪的《NBA最前線》,你們都看過吧?但我們直男的表達方式就是這樣,尊重歸尊重,比賽歸比賽,一碼歸一碼。我雖然並不厭惡飯圈,但我確實沒法用飯圈的方式說話。相關問題我都寫了,看球的也就看懂了,不看球的也就看不懂了,不再贅言。

可是順著書豪這個話題聊下去,這兩天,還有很多年輕的朋友跟我聊關於「人是應該適應環境還是試圖改變環境」這個話題——主要是說,CBA既然有問題,環境不好(防守小動作比較多),為什麼不呼籲CBA改變環境,保護書豪的安全。

這件事在籃球本身,其實我已經講完了。小外援待遇都一樣,本身你面對的就是最富針對性的防守。要保護也是保護這個群體,不是就保護書豪一個人。另外FIBA的規則本來就比NBA強調對抗,鼓勵防守,空間也更小。這些已經說過了。但在籃球之外,其實要一個人要適應環境還是改變環境,這已經超乎體育,是生活經驗和價值觀的問題了。

我想了想,讓我這麼說。從理想上,大家都想在一個好的環境里生存,這是大家的共同願望——陽春白雪,風輕雲淡,簡單透明,處處規範,那多好?咱們不說這樣的環境在真實世界裡到底是不是存在,反正內心存著一處完美的遠方,肯定挺好。

但在實操上,等你們長大上班了,你就明白了。你是個新人,進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或者這個行業的整體環境有問題,你很不適應。那這時候你能去改變環境嗎?第一,一個行業的問題是經年累月,錯綜複雜形成的,很多人都想改,但改是漫長的過程;第二,個人能力有限,你有多大能力能改變?還別說你沒有能力,即便是這個行業的大佬、掌控者,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沒有辦法去徹底改變。就比如在吹罰尺度這件事上,FIBA尺度就是鼓勵對抗。你不鼓勵,你出去就跟人家更沒法打;你鼓勵對抗,FIBA場地空間小,有些模糊的動作發生在人堆里,那一瞬間你不用高速攝像機拍,你能吹出來嗎?裁判根本吹不出來。所以一個行業問題的形成,一定有它的深層原因。

那從積極的角度說,通常這時候,作為個人,你怎麼辦?很簡單,你要做的決定就是,我要不要努力去適應它?能適應,我就在這行業生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就按這江湖的法則行事;不能適應,我幹不了這種事兒,那我就乾脆離開這個行業。你指著改變這個行業你再生存,說實話,驢年馬月。

我再舉個類似的例子。前幾年,中國特別是北京霧霾特別嚴重,很多外國人來了之後很難適應。那他們應該怎麼做呢?呼籲治理霧霾?那不用你呼籲啊,我們正治理呢,但治理不是一兩天的事兒。從個人角度,他們就是做決定,我是戴口罩,適應這兒的環境,因為中國機會多,掙錢多,我還是要留下來;還是我立刻買機票回家,呼吸新鮮空氣去?如果留下來,就是你適應環境,不可能等著環境適應你。

再說回CBA,其實這兩年的環境,真比過去強多了——我上周都寫了以前多狠,你看現在墊腳對腳鑽人抬膝蓋,這些是不是很少發生了?你不知道,那是因為你以前沒看過。倒退5年10年,沒有這麼多違體犯規吹罰,比現在還狠得多。你說現在還有沒有問題?有啊,這不繼續治理呢麼。但這和治療污染一樣,不是一兩天的事兒。

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外援願意來打?就因為賽程相對短,工資高,除了NBA哪兒也沒CBA掙得多。這就跟在中國還是機會多,掙錢多一樣。如果你覺得在這兒很難受,你就做個決定,我是適應它,還是回家。跟在中國戴上口罩的老外一樣,你說別的沒有用。你看昨晚戰山西的書豪,仿佛變了一個人,眼神銳利,決絕之心燃燒,上來就干。這才是一名外援的樣子,自己主動調整,比說什麼都好使。

接下來這些話,跟籃球就一點兒關係都沒有了。有些時候,你可能覺得你自己說的有道理,你甚至看不慣一個圈子,但那沒有用。成年人的世界,有道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不一定有道理。作為個人,我們可以有理想,沒道理的事儘量不做。但也得有城府,沒用的話儘量別說。說了你也白說。說完大家都知道你弱點在哪兒,你更不好在這個行業里生存。

願各位都有理想,有詩和遠方,同時也能在真實的世界裡調整自我,奮然前行。環境不是沒問題,但一味說環境有問題,那準是你有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doJMW8BMH2_cNUgc5J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