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值得關注的攝影快訊:
中國攝影師斬獲2019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大獎,引髮網友 P 圖熱潮;奧林巴斯推出2款無反相機;我國研製出 5 億像素「超級相機」;有 150 年歷史的亞馬孫照片以 81250 美元的價格被拍賣;有 150 年歷史的亞馬孫照片以 81250 美元的價格被拍賣……
攝影君為大家整理了近期攝影領域的大事小情,看看哪一條是你還不知道的?
中國攝影師斬獲國際大獎,引髮網友 P 圖熱潮
年度總冠軍,行為:哺乳動物組冠軍,鮑永清獲獎作品《生死對決》
當地時間 10 月 15 日晚,在英國倫敦國家歷史博物館舉辦的2019年度野生動物攝影師大賽(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以下簡稱WPY)頒獎典禮上,來自中國青海省的兩位攝影師鮑永清和樊尚珍引起了極大關注。
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年賽是由英國 BBC《野生動物》雜誌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於 1964 年聯合創辦,其目的是為了通過攝影讓更多人關注自然及野生生物保護。已成為全球規模和影響力最大、國際野生動物攝影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一項頂級賽事和環保活動。
近 20 年來,中國只有少數幾個攝影師獲過這項賽事的單項冠軍,此次中國攝影師第一次獲年度總冠軍,青海省攝影師鮑永清獲此殊榮,樊尚珍獲得一個單項冠軍和一個提名獎,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攜夫人親臨頒獎晚會,祝賀獲獎攝影師。
樊尚珍作品《雪域精靈》,動物環境組冠軍
據了解,鮑永清這張獲獎照片英文名為「The Moment」(瞬間),拍攝於青藏高原,照片中一隻藏狐正在追捕一隻喜馬拉雅旱獺。這隻旱獺顯然突然出現的藏狐嚇壞,扭頭就準備跑,鮑永清捕捉住了旱獺吃驚的表情和這極具畫面感的一幕。
評審團主席羅茲·基德曼·考克斯(Roz Kidman Cox)說,海拔4500多米的青藏高原,通常被稱為「世界的屋脊」,來自該地區的攝影作品已經很少見,「但是要捕捉到一隻藏狐和旱獺之間如此有衝擊力的互動——它們是高海拔草原地區生態系統的兩個主要物種——是非同尋常的。」
樊尚珍這幅作品《荒野中的野驢》還獲得動物環境組提名獎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麥可迪克森爵士(Sir Michael Dixon)則告訴媒體:「這張引人入勝的照片抓住了自然界終極挑戰的瞬間:為生存而戰。」
除了獲得國際獎項證明實力以外,鮑永清在頒獎典禮上表示,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作品將中國保護動物的工作宣傳出去,同時喚醒全世界人們對生態和野生動物的關注。
由於照片中藏狐和旱獺之間的互動極具動態畫面感,栩栩如生,立刻吸引了不少網友各顯才華,展開了一場 P 圖大賽,一起來看一下。
其他獎項部分獲獎作品:
少年組方面,來自紐西蘭的 14 歲攝影師克魯茲·埃爾德曼(Cruz Erdmann)在印度尼西亞萊姆貝海峽(Lembeh Strait)的一次夜間潛水中拍攝的虹彩大鰭礁魷魚的水下照片,贏得了比賽的另一個最高獎項——「年度年輕野生動物攝影師」稱號。
《夜光》Cruz Erdmann(紐西蘭)
能夠在水底下清楚拍攝到虹彩大鰭礁魷魚夜間發光的模樣需要很高的攝影技術,埃爾德曼說:「你潛水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不能攪和到水底的塵土,否則你拍的照片會布滿雜質,我當時全身靜止不動,也沒有踢水,所以照片非常清晰。」
組別:行為(鳥類)
《鷹之地》Audun Rikardsen(挪威)
攝影師里卡德森花費三年才拍攝到這張照片,他在老鷹通常會降落的地方小心的放置了一段樹枝,老鷹一飛下來就觸動照相機和閃光燈。
他說:「老鷹已經習慣了閃光燈,也不會害怕閃光,我覺得他們可能還很喜歡被拍照。」有時候也會拍到烏鴉降落的照片,但那並不是這位挪威攝影師尋找的。
組別:野生動物攝影師作品集
Stefan Christmann(德國)
南極洲東部的埃克斯特倫冰架(Ekstrm Ice Shelf)上,攝影師Stefan Christmann拍到了超過5000隻的皇帝企鵝擠在一起取暖的一幕,他們是孵育雛鳥的雄性企鵝,而雌性企鵝出海捕食去了。
組別:城市野生動物
《鼠群》Charlie Hamilton James(英國)
查理為《國家地理》雜誌拍攝世界各地的老鼠,這群老鼠居住在紐約曼哈頓華爾街附近。
他們住在圍繞著一棵樹的金屬底盤底下,到了晚上老鼠從縫隙中出來,到附近酒店外的垃圾堆里找食物,查理在樹下裝設了照相機,用遙控器在數米之外啟動快門拍照。
查理說:「鐵格柵圓盤底下的這群老鼠大約有30只,在我拍攝的三天期間他們都習慣了我的存在,甚至還有一隻老鼠站到了我的腳上。」
組別:行為(無脊椎動物類)
《建築大軍》Daniel Kronauer(德國/美國)
哥斯大黎加的這群螞蟻不在地底或樹上築巢,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築巢,攀附在幾根樹枝之間,無樹枝的螞蟻組成一個巢穴,裡面有許多通道和保護蟻后和養育幼蟻的房間。
攝影師克羅納爾說:「差不多每一天他們都會重建自己的巢穴,螞蟻築的巢穴散開來,他們帶著幼蟲穿越熱帶雨林,第二天又在 150 米遠處組成新的巢穴,這個螞蟻巢穴很漂亮,我覺得有點像一個皇冠或是教堂。」
組別:黑白
《雪暴》Max Waugh(美國)
每年大賽都一定會有震懾人心的黑白照片。這張野牛的照片是在美國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拍攝的,大雪中野牛用臉部來回摩擦雪地,這樣才能吃到被雪掩埋在下面的草。
攝影師馬克斯·沃說:「我試著調慢快門速度拍照,我認為這可能是這張照片成功的關鍵,降雪變得模糊,我等到野牛抬起頭來的時候快速照了幾張。」
奧林巴斯推出 2 款無反相機
奧林巴斯 OM-D E-M5Ⅲ 相機
剛剛度過 100 周年生日的奧林巴斯近日推出 2 款 M4/3 系統無反相機,包括高級機型 OM-D E-M5Ⅲ 和普及機型 PEN E-PL10。
E-M5Ⅲ 有黑、銀 2 種顏色,比起 4 年半以前的 E-M5Ⅱ 性能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稱得上縮小版的 E-M1X。它採用了鎂鋁合金機身,有防塵、防潮密封措施。
有效像素從 1600 萬提高到 2000 萬,機身 5 軸光學防抖系統效果更好,可以達到最高等效提高 5.5 級快門速度的效果,並可以與鏡頭防抖協同使用,達到最高等效提高 6.5 級快門速度的效果。
其對焦系統從 81 點升級為與 E-M1X 相同的 121 點,最低感光度從 ISO 100 降低到 ISO 64,最高連拍速度從每秒10張提高到每秒30張。
視頻拍攝從只能拍攝 1080P 提升至拍攝 4K。機身體積略有增大,重量從 469 克降低到 414 克(包括電池、存儲卡)。它唯一不如 E-M5Ⅱ 的地方是取景器放大倍率從等效全畫幅 0.74 倍降低到 0.68 倍。
奧林巴斯 E-PL10 相機
同時,奧林巴斯也推出了只面向日本和中國市場的普及型無反相機 E-PL10。這台相機的絕大部分性能與前一代 E-PL9 相同,仍然採用 1610 萬有效像素 CMOS 感光元件、 3 軸機身傳感器移動光學防抖系統(最高可以達到等效增加 3.5 擋快門速度效果)、3英寸 104 萬像素觸摸式液晶屏,可向下翻轉 180 度、最高連拍速度 8.6 張/秒,可拍攝 4K 視頻。它增加了精細調節藝術濾鏡效果,支持藍牙 4.0 無線連接。
E-PL10 以套裝形式出售,有 2 種套裝。基本套裝配備 M.Zuiko 14-42mm F3.5-5.6 EZ 電動變焦鏡頭,雙鏡頭套裝則增加了 M.Zuiko 40-150mm F4-5.6 R 望遠變焦鏡頭。
有 150 年歷史的亞馬孫照片以 81250 美元的價格被拍賣
德國攝影師阿爾伯特·弗里施(Albert Frisch)150 年前拍攝的一組亞馬孫歷史照片在蘇富比拍賣行以 81250 美元成交。這些圖片讓我們得以一窺巴西亞馬孫河上游的生活。
這組照片作為拍賣會上「經典照片」的一部分被拍賣,並引起了國際新聞報道。阿爾伯特·弗里施的照片總共有 98 張,是在 1867 年到 1868 年「巴西亞馬孫河上游最早成功的攝影遠征」期間拍攝的,1869 年首次發表。
據蘇富比拍賣行介紹:「這組珍貴的照片現在保存在維也納世界博物館(Weltmuseum)的檔案室里,人們認為它是唯一完整的一套照片。這組照片是出版商格奧爾格·萊辛格(Georg Leuzinger)在1869年發行的雙色凸版印刷,被認為是僅有的此類私人收藏。此外,該收藏還包含兩張維也納專輯中未出現的照片(99 和 100版)。」
最終,這組照片以 81250 美元的價格賣給巴西的莫雷拉薩萊斯研究所(Instituto Moreira Salles)。
圖麗推出 ATX-i 11-16mm F2.8 CF 鏡頭
圖麗 ATX-i 11-16mm F2.8 CF 鏡頭
日本圖麗公司近日推出重新設計的尼康、佳能全畫幅單眼相機用 ATX-i 11-16mm F2.8 CF 鏡頭。
這隻超廣角變焦鏡頭光學結構 11 組 13 片,包括 2 片非球面鏡片、1 片大型非球面 P-MO 鏡片和 2 片玻璃注模低色散 SD 鏡片。它的光圈範圍 F2.8-22,9 片光圈葉片,濾鏡口徑 77 毫米,最近對焦距離 0.3 米,長度 84 毫米,重 555 克。對焦環前後移動,即可轉換自動/手動對焦。它的價格為 449 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 3190 元。
我國研製出 5 億像素「超級相機」,可識別成千上萬的人臉
上海復旦大學及中國長春光學研發出了5億像素的「超級相機」,它可以在擁擠的場所內從數千人中識別出每個人的面部細節,「從上海中心合適的位置,整個外灘的人流細節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基於這一系統研發的五億像素智能視頻瞭望相機已亮相第 21 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該科研團隊負責人曾曉洋介紹說,這意味著相機能捕獲極其細緻入微的圖像細節,即便在幾萬人的體育場內,拍攝一幅全景照片也可獲得每張人臉的清晰圖像,如果加上人工智慧的助力,還能進行海量數據人臉等目標的檢測與識別,瞬間發現特定目標。
曾曉洋表示,「超遠距離拍攝」「超高清細節」「超快速成像」這三個條件要想同時成立,還得從大幅提高相機像素入手。5 億級像素雲相機系統的出現,從技術層面打破了傳統拍照的定式規則,實現了「不可能」。
團隊科研人員也指出,超高像素雲相機因為「超遠距離」「高清成像」的特性,也對個人隱私保護提出了高要求。「海量視頻圖像數據的獲取必須得到強有力的監管。」
哪條資訊想與大家討論一番?歡迎轉發或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