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當今社會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這種慢性疾病折磨著患者的身心健康。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好的患者,相對於血糖正常的人也要減壽10年,這樣的事實面前,積極預防和治療糖尿病刻不容緩。
積極防治糖尿病刻不容緩
糖尿病人群比血糖正常者早逝十年
我國一項對新診斷糖尿病患者長達23年的隨訪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人群比血糖正常者早逝10年。23年間,隨訪對象中半數糖尿病患者已經死亡,其中約一半死於心血管疾病,而血糖正常者中僅有1/5離世。
專家指出,矯正年齡、性別、血壓、血脂、吸煙等因素影響後,糖尿病人群死亡率仍然比非糖尿病人群高3倍。
如何預防糖尿病?
1、減輕體重。各國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確了肥胖、超重和糖尿病的關係,不僅是糖尿病,各種代謝異常都與其相關,並且超重越多患病風險越大。因此,只要能減輕體重,就能獲益。成年以後主要胖的是腰腹,有的人雖然體質指數正常,但是腰腹脂肪多。通過合理運動,首先減少的是腰腹肥肉。而單純節食、不運動未必減脂肪,還可能會丟肌肉。人的肌肉少了,血糖可能更不穩定。
2、每天走路30分鐘。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每周應進行150分鐘的有氧運動,可分攤到5~6天進行,即每天30分鐘左右。在所有運動中,走路適用人群最廣,不受場地、時間限制,比較安全,步伐、步速可以自己調節,且對關節的損害較小。
3、適量喝咖啡。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糖尿病發病風險。咖啡有利尿的作用,還能提神,幫助身體燃燒一部分熱量,對促進代謝有好處。但喝咖啡要適量,一天不能超過3杯,否則有脫鈣的風險,會引發骨質疏鬆。另外,早起喝比較好,可把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且一上午比較清醒。
4、選擇高纖維素食物。研究證明,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殘餘的代謝廢物,做好腸道清理工作。另外,纖維素對腸道功能的好處還表現在對腸道自身激素的調節上,對脂類代謝、糖類代謝都有益處。
5、經常深呼吸。研究表明,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深呼吸有減輕壓力的作用。除了深呼吸,精神緊張的時候做做瑜伽,可以通過調節交感神經,減輕胰島素抵抗。很多病人都有這樣的體會:晚上睡不好覺,第二天早上肯定血糖高,這就是交感神經紊亂的後果。
6、保證充足睡眠。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睡得太多都會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不同年齡對睡眠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青春期之前小兒睡眠須超過10小時,年輕人8小時,中年人至少6小時。睡眠質量不好的人,如果自我調整不過來,就該吃藥。現在新的安眠藥副作用不大,可以間斷服用,千萬不要硬撐著。
7、不要獨居。國外研究表明,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高。正常的家庭生活對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是有利的,獨居的人如果自我約束力差,容易作息不規律,養成不良生活習慣的幾率高。不過,自我約束能力強、健康素養高的人沒事。
8、45歲以後關注血糖。專家說,45歲以上是糖尿病高發人群,特別是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血脂、血壓高的人,應多關注血糖。
得了糖尿病該怎麼辦
一是糖尿病教育。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診斷即應接受糖尿病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減少無知的代價,增加關於糖尿病的知識並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法;糖尿病教育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糖尿病教育有助於減少和延緩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二是飲食治療。飲食治療是各種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飲食治療的原則第一是總熱量控制,主食、副食、食用油都要控制,熱量不能過多,同時,要合理配餐,就是不要吃太多的動物性食品,要有適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一天不少於三餐,一餐不多於二兩。高纖維飲食和清單飲食。不碰煙酒,特別是煙,它對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害。
三是運動治療。規律運動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控制血糖,減少心血管危險因素,減輕體重。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一般來說,運動後合適的心率是170減年齡,比如60歲的人,170減年齡就是110次。運動治療的原則要注意個體化、安全,從小量開始,逐步增加。
四是血糖監測。通過血糖監測,有助於了解糖尿病患者動態血糖變化,有利於糖尿病病人的治療和管理。血糖監測一般包括三餐前、三餐後2小時、睡前、凌晨3點血糖。此外,還應定期(一般三個月左右)監測糖化血紅蛋白、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和眼底變化等。
第五才是藥物療法。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包括口服降糖藥物和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可根據病情採用階梯方式治療,即先用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如病人已認真實行健康的生活方式2~3月,血糖水平仍未達標,則使用一種口服降糖藥,並視病情需要進一步聯合口服降糖藥,或口服降血糖藥聯合胰島素治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a76b24BMH2_cNUgzUE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