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進入「瘋子對決」,全國遊行反對強關議會

2019-09-05     長安觀察

英國脫歐大戲波瀾迭起。9月3日,在英國議會復會首日,下院以328:301的比率通過由議會掌握脫歐進程的動議,21名保守黨議員「背叛」,投了贊成票。

上任僅兩個月的詹森,因「失去議會」而發出怒吼:若議會通過反對無協議脫歐議案,將解散議會提前大選。「民主」當選的首相與「體現民主」的議會之間的較量進入白熱化,好似一場「瘋子對決」。

4日,下院以327:299的投票結果通過延期脫歐動議,詹森隨即提議解散議會並於10月15日進行立法選舉,結果遭否決。首相兩天三遭重創,這在英國民主史上尚無先例。根據憲法規定,下院法案需交由上院通過才能生效。「民主程序」現已轉入上院。洋洋得意的詹森轉眼淪落為孤家寡人和破壞民主的罪人,唯有美國總統特朗普口頭送溫暖,「他知道如何取勝」。

其實從歷史上看,英國不過是將歐盟視為攫取利益的存在,若即若離、爭吵不休甚至不時揚言分手便成了慣常戲碼。近年來,歐盟多重危機纏身,疑歐力量迅速膨脹,殊不知疑歐力量始終存在,集大成者便是英國保守黨。

英國歷屆政府都曾拿脫歐要挾歐盟,特別是在歐洲建設遭遇困難的時候,英國更會藉機爭取權益。入侵伊拉克,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比小布希還要焦急,出主意出錢出兵。大中東民主計劃和「阿拉伯之春」中,英國也最為積極。英國議會的報告寫得明白:歐洲國家中,英國應為中東動亂和歐洲安全惡化負首要責任,但反對歐盟難民政策的態度卻最為堅決,拒絕接收中東難民的情緒卻最為激烈。

某種意義上,「脫歐」已經成為英國政客手中的一張牌,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獲取政治資本。卡梅倫在歐盟已對英國要求有所照顧的情況下,仍執意組織「脫歐、留歐」公投。雖然起初民調顯示留歐占先,但在政客和疑歐派別煽動下,民意逐漸逆轉。

結果公投以51.89%的比率通過脫歐選項,穩居首相寶座的卡梅倫弄巧成拙,不得不辭職謝罪。喧囂過後,大家都為政客和選民因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後悔,當即有數百萬人簽名要求二次公投。但「民主就是民主」,絕無改變可能。

既然脫歐是「民主」的產物,那便要不折不扣執行。特蕾莎·梅臨危受命當上「脫歐首相」,便任命保守黨內的脫歐急先鋒詹森為外交大臣,與歐盟展開脫歐談判。

梅想當然地認為,既然我代表了民意,民意必然會給予我最大支持,遂決定提前大選,藉以擴大執政基礎。結果650個議員席中,保守黨由331席的絕對多數降為314席的相對多數。本想通過「民主」獲益的梅和前任一樣,被自己導演的「民主程序」羞辱一番,只是沒有下台而已。

經過17個月的艱苦談判,梅政府與歐盟終於達成近600頁的脫歐協議,但在議會屢遭否決。走投無路的梅宣布,若議會能通過脫歐協議,她情願辭職讓賢。議會「不負眾望」,遂了她這作為首相的最後一個心愿。7月24日,保守黨脫歐派領袖詹森正式接任首相職務,如願登上政治生涯頂峰。7月26日,議會進入夏季休假,吵吵嚷嚷的民主鬧劇被暫時擱置。8月27日,秋季議會復會前5天,女王接受首相提議,議會將在復會一周後於9月9日至10月14日「強制性休會」5周。

一切都在為「10月31日之前脫歐」讓路,更讓人驚呼原來「民主」還可以這樣玩。議會為自己被「剝奪了監督政府的權力」而聲討:「憲政危機」已經來臨。但這何嘗不是西式民主制度的深層弊病?所謂的「制約」,往往異化為「為了反對而反對」,而那些看似嚴絲合縫的民主程序,更成為政客們攫取政治資本的套路。當議會淪為吵架現場,決策效率無從談起,整個國家治理也陷入到某種無解的狀態。

眼下,英國多地同時爆發超大規模抗議「獨裁、政變、反民主」遊行,200萬人在議會網頁簽署請願書要求廢除議會休會決定。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三個地方法院已接受硬脫歐非法的起訴,舉國抗議如火如荼,議會決心與政府一決雌雄。

或許英國將如何脫歐已不重要,只是政客玩弄「民主」,已把國家拖入災難,把經濟拖進衰退,把民族拖向分裂。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X5RAm0BJleJMoPMH2Sd.html